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當我聽音樂的時候,最喜歡做的一件事情是去翻閱每首歌下面的評論。聽音樂本身反而變成了一件順便的事情。每首歌下面的評論區就像一個樹洞,每天人來人往,在上面留下無數個孤獨或者歡喜的樂評。
看這些評論,總感覺像在看一段街頭採訪,每個人都匆匆忙忙,只是在鏡頭前留下自己的兩三句話,但卻讓我們仿佛看到了他們的青春、遺憾、喜樂、成長。步履不停的人也總想找個與世隔絕的地方悄悄地吐露心聲,靜靜地緬懷追憶。
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個樂評是這樣寫的:「當我和你談戀愛的時候,其實是六個人在談戀愛,你認為的我,我認為的你,我以為你認為的我,你以為我認為的你,真實的你,真實的我。」一句話道盡人際關係中互相了解的困難。
我們常常聽到別人說,「TA那種人我太懂了」,你自己可能也說過,「我摸准了TA是什麼個性」,這個意思是說我們很熟悉這個人。可是,別人眼中的你,跟你心裡的自己,會是同一個人嗎?
希臘聖城德爾斐神殿上刻著一句著名的箴言——認識你自己。可見,認識自己都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更遑論了解別人了。那麼我們該如何更好地了解他人呢?我們可以運用一個能在人際關係當中增進互相了解的工具——周哈里窗。
心理學家魯夫特與英格漢提出「周哈里窗」模式。這兩位心理學家當時所提出的這個理論,被應用在組織團體當中,幫助大量的人來發現,「我們心目中以為的自己」跟「別人所認為的我們」這兩者之間是不是有差異?
周哈里窗展示了關於自我認知、行為舉止和他人對自己的認知之間在有意識或無意識的前提下形成的差異,由此分割為四個範疇。
第一個區域,是公開區。自己知道,別人也知道。比方說,你在班上常常頂撞老師,大家知道「哇,你性格勇猛」,你自己也這麼認為。
第二個區域,是隱藏區。我們自己知道,可是別人不知道。比方說,有的人其實很自卑,可是絕對不會表現出來,反而故意裝出很自信的樣子。所以,其他的人都覺得你是一個很自信的人,只有你知道自己其實很自卑。
第三區就比較恐怖了,是盲目區,也叫做口臭區。口臭就是別人都聞得到,你自己聞不到。所以這個盲目區就是你自己不知道,可是別人都知道的。比方說,有一些人喜歡在社交網站上面分享好的東西,可是別人認為你在炫耀。
第四區是未知區。比方說,你本來認為你絕對不可能親手去碰觸糞便這種東西。可是所有養貓的人都會自稱為「鏟屎官」。
我們每一個人性格都有這四個區域,這四塊窗戶大小有可能比例不一樣。盲目區比較大的人,就會被別人認為「這個人真的很沒有自知之明」,而隱藏區比較大的人就會被認為很神秘。
其實很多人活了一輩子,都搞不清楚自己有哪一些性格是在隱藏區?哪一些性格在盲目區?或者是未知區?
那怎麼樣能夠跟別人變得互相了解呢?心理學家建議,跟別人交流的時候,如果適當地自我揭露,適當分享一些私密的經歷,這些私密的經歷就來自於我們的隱藏區,有利於我們拉近距離。
心理學家Arthur Aron在1997年的時候出了一分測試卷。這份測試卷證明了,只要在人格上面自我揭露,能夠很快速地建立本來很陌生的人之間信任以及親密的感覺。
面對這36題,你可以發現,你沒有對別人揭露過的周哈里窗這四個窗戶當中的隱藏區,也就是你自我揭露的深層的部分。
有些人可能會覺得這樣子的自我揭露挺恐怖的。我覺得是否恐怖,可能決定於你所揭露的答案,是不是讓你感覺到很不安?其實一旦自我揭露了,你跟對方也達成了一般人所達不到的親密關係了。
當我們什麼時候感到最安心呢?或許就是當我們知道,當我暴露真實的我的時候,你也不會離開我的時候吧。
蔡康永,中國台灣節目主持人、作家、設計師、演員、編劇、導演。《蔡康永的201堂情商課》基於心理學理論,拆解蔡康永在演藝圈令人如沐春風的秘密,提煉成可實操的情商提升工具。讓聽眾活得更加舒適,不會陷自身於負能量情緒,進而在愛情、親情、友情中,都能更好地經營一段舒服的關係。
喜馬拉雅,中國知名音頻平台,4.8億用戶的共同選擇。不用看,聽喜馬拉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