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 歲的故宮,也上了人工智慧的車

2020-07-14     AI科技大本營

原標題:600 歲的故宮,也上了人工智慧的車

來源 | HyperAI超神經

責編 | Carol

封圖 | CSDN 下載自視覺中國

穿越數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文物,時刻經受著歲月的侵蝕。如何更好地保護文物,讓其更加完整地流傳下去,是該領域的一大難題。如今,AI 技術開始跨界文物保護領域,讓更多的文物生命得以延續。

中國的民族記憶——故宮,於明成祖永樂四年(1406年)開始建設,到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到今年正好整整 600 年了。

這六百年間,風雨飄搖,故宮巍然不動,到如今趕上了人工智慧這波大潮。

在剛剛結束的 WAIC 2020 世界人工智慧大會中,故宮前任院長單霽翔在會上作了主題演講, 介紹了故宮如何利用技術實現文物保護與文化傳播。

故宮擁抱 AI:帶領遊客夢回大清

近年來,故宮成了名副其實的網紅,不僅在媒體平台上有數千萬粉絲,還通過成功的營銷,成為了頂級文化符號。從 2013 年起,就陸續上線故宮專屬 App,至今已經出品 10 款,包括《皇帝的一天》、《紫禁城祥瑞》、《每日故宮》等等。

論壇、數字化博物館、沉浸式交互,故宮越來越有科技感

除了藉助科技手段來實現文化傳播外,故宮還利用 AI 技術,保護、修復、全面展示文物,讓遊客得以見到更加完整的故宮。

1. 數字博物館:遊客也能與文物互動

2015 年 12 月 22 日,經過兩年的建設, 故宮博物院的端門數字館也終於建成,首次亮相。

端門,是過去紫禁城的正門,通過採集高精度文物數據,結合學術考證,把文物和歷史文化積澱再現於數字世界中。

端門數字博物館由清華美院團隊設計

單霽翔介紹,遊客在這裡, 可以和 1200 多個古建築對話,還可以看到未能展出的 1500 塊大地毯。

比如,遊客可以調用一幅書法,還可以進行臨摹,臨摹之後還可以讓系統打分。

另外一個數字展館為「數字多寶閣」,它由 9 列 2 排共 18 塊高清螢幕組成,精選 12 大類、160 多件故宮典藏器物,利用高精度三維模型,構建一個虛擬的「多寶閣」。

在「數字多寶閣」,觀眾可以近距離觀賞文物

其中約 50 件文物可以伸手觸摸、縮放、旋轉至各個角度,以觀看細節,還有 7 件文物,利用多媒體方式向觀眾進一步詳細解讀其中的信息。

此外,「數字多寶閣」還利用數字化手段,讓人們了解文物的製作、使用過程。

2. VR 導覽:未開放區域,也能全景參觀

數字化博物館,不僅讓人們近距離觀賞文物,還讓遊客能夠參觀此前無法進入的空間。

單霽翔舉例說,乾隆皇帝的書房三希堂,其面積僅 8 平方米,還被槅扇劃分為內外兩部分。面積過於狹小,所以難以向遊客開放,之前大家只能隔著玻璃張望。

僅 8 平米的三希堂遊客禁止入內,但能通過 VR 瀏覽

在利用數字化技術後,利用高清投影系統構,建起三面包裹的沉浸式立體虛擬環境,高度仿真模擬三希堂,遊客也能夠「走進」VR 中的三希堂,身臨其境地欣賞其中原狀陳設,感受宮殿室內空間。 遊客還可以在數字屏風前,欣賞自己穿上古裝的樣子。

另外,一些古建築因修繕,也無法被參觀,但通過 VR 技術,遊客依然可以對其一覽無餘。

比如養心殿今年在修繕,無法進入, 但是遊客可以走進「數字養心殿」,也是別有一番感受。

「遊客可以坐在皇帝的寶座上自己批批奏摺,自己蓋個印,系統還會評價,你批得好還是皇帝批得好。 在這裡,你可以和大臣來互動,這些大臣都特別會聊天,每個大臣都會說 500 多句話,你說什麼都會給你積極的應答,叫你心花怒放。」單霽翔介紹道。

AI 監測環境:做文物的「保健醫生」

除了數字化博物館之外,單霽翔還表示,人工智慧在文化遺產保護領域還有很多應用,比如 展廳溫濕度、城牆沉降的監測、白蟻的監測、古建築病害的監測、觀眾流量的監測等。

不過, 我們目前尚未了解到故宮具體是如何利用 AI 監測環境的,但這類技術早已被應用在其他文物保護中,成為了文物的「保健醫生」。

比如暴露在室外的文物敦煌壁畫、秦始皇陵兵馬俑等,常常面臨著被風化、雨蝕等危險。

針對這類文物的保護難題,天津大學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信息技術研究中心的張加萬團隊, 研發出以「文物本體與風險源關聯模型」為核心的預防性保護技術。

團隊與敦煌研究院合作,對 11 個洞窟、47 個監測點,進行了 持續性的壁畫和彩塑文物本體年度監測。

此類文物易出現的 4 種典型病害:

皰疹、酥鹼、起甲、裂隙

通過微變監測技術對本體產生的微小變化進行準確感知與測量;同時藉助圖像分析、機器學習與攝影測量學等相關技術,對本體中的 4 類病害進行了多尺度量化分析。

團隊對敦煌莫高窟部分壁畫從 2014 年監測至 2016 年,之後對監測結果進行分析,團隊首次發現了一年短周期內的 0.1 毫米級壁畫本體細微變化。這一結果被文物保護領域權威專家普遍認為屬於該領域實質性突破。

張加萬相信計算機圖形學在文物保護方面還有巨大潛力

張加萬說,這套技術正是要找到應對風險的路徑, 「我們要建立一個感知、分析、評估、響應的集成平台。」

目前,同樣的技術已經在敦煌研究院、頤和園、拉卜楞寺等遺產地開始應用。

AI + 藝術保護:廣闊天地,大有可為

以上,只是我們看到的,科技在保護文物方面的冰山一角。在全球各地,AI 技術已經在為眾多文物修復工作者提供便利,讓更多的文物「活」起來。

故宮,也在科技的加持下,給遊客越來越多的驚喜。

單霽翔說, 「通過人工智慧,如何讓博物館文化走進千家萬戶,這是一個永無止境的課題。」而現在已經實現的成果,讓我們有理由相信,這個課題終將碩果纍纍。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rnHATnMBd4Bm1__Y6u9E.html











CSDN湘苗培優

2020-1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