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態的中國足球!沖超大戰變成「讓超」大戰,背後原因很殘酷

2019-11-02     楊教授說球

2019年的中甲聯賽結束了最後一輪的爭奪,讓人看得一頭霧水的「讓超大戰」終於結束了。許多球迷一直有一個疑問,中國足球為什麼不行,或許,感興趣的球迷可以去了解一下中甲賽場上最後幾輪發生的事情,大致就能明白中國足球的問題到底出現在哪裡了。

簡單來給大家提示一下中甲賽場上最後幾輪聯賽發生的一些詭異情況。從最後的積分排名來看,從第一名到第七名,分差只有6分,也就是說,沖超的名額在最後3輪都非常有懸念。最終,青島黃海青港以57個積分排在第一,石家莊永昌以56個積分排在第二,兩隊沖超成功。而像貴州恆豐、長春亞泰、浙江綠城這些隊伍,他們在最後幾輪連續出現了一些莫名其妙的輸球,最後無緣中超的資格。在最後3輪,貴州恆豐的戰績是1勝2負,亞泰和綠城的戰績都是1勝1平1負,如果這些隊伍能夠打好最後的3輪聯賽,那麼,沖超的隊伍可能就會發生變化了。

最後幾輪聯賽,這些具備沖超實力的球隊,他們的比賽場面完全可以用滑稽來形容,無論看台上的球迷如何傷心、失落、甚至哭泣,球場上的隊員都無動於衷,落後的情況下還頻頻臥草,大部分的時間裡都缺乏鬥志,怎麼看都給人一種不想贏球的態度,這不得不讓人懷疑其中到底有什麼貓膩?

眾所周知,沖超成功會讓俱樂部獲得更多的曝光度,隨之而來的贊助可能也會更多,錢也更好賺了,豈不美哉。

但是,現實的情況真的是這樣嗎?也給大傢伙潑一盆涼水,中國搞足球的這些俱樂部,沒有一家是賺錢的,大家都是靠投資人或者母公司的輸血才能運營下去,而且,根據相關的統計,越是投入、經營規模大的俱樂部,虧損越嚴重。像恆大這樣的標杆型俱樂部,每年的虧損都是以十億人民幣為單位。據悉,玩中超的俱樂部,投入最少的,每年的虧損都是上億人民幣。

所以,很多俱樂部不是不想沖超,但是,實力不允許。現在中國足協還引入了准入政策,中超球隊的准入標準遠遠高於中甲。經營一支中超俱樂部,每年的投入可能要超過10億人民幣,而中甲俱樂部每年可能只需要不到1億人民幣,日子就過得很滋潤了。

對於很多投資人來說,能把俱樂部保持在中甲的舞台上,這就算為自己的城市保留住了足球的火種了,而且從政府那裡得到的優惠政策一點也不會少。但是,萬一俱樂部沖超成功,隨之上漲的經營成本可能就超過了投資人的承受範圍了。說到底,中超不是誰都能玩得起的。背後如果沒有大公司、大企業支撐,一次沖超可能就讓投資人元氣大傷了。

說到底,中國足球不行,常常淪為世界足壇的笑話,每年爆出的欠薪醜聞層出不窮,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足球大環境不行。像恆大、上港、國安這樣的俱樂部,他們背後有大公司或者國企,財政實力雄厚,每年虧損十幾億可能都沒什麼,反正都是左手倒右手,足球上虧的錢,他們完全可以通過其他主業賺回來,而且因為足球提供的宣傳作用,幫助他們主業的賺錢能力成幾何倍增加。但是,對於一些中小俱樂部,他們的投資人或者母公司一年賺的錢可能都不夠球隊的開銷,如此入不敷出的情況,這些俱樂部如何能保證良性經營發展。

中國足球什麼時候可以真正發展起來,那只能等俱樂部實現收支平衡甚至可以賺錢的那一天了,只有俱樂部的財政保持良性運作,中國足球的大環境才能真正得到改善。

否則,類似今年這樣的「讓超大戰」,今後還是會不斷出現。這些「讓超」俱樂部,他們不是不想去到中超的賽場,但是,他們真的玩不起,這就是病態的中國足球現狀。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rkAwLG4BMH2_cNUg3cY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