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是年味肉糕香

2020-01-02     西安封面


何 鵬

  年味是吃出來的。

  在老家麻城,過年重在一個「過」字,講究的是過程,熬臘八粥、打糍粑、炸丸子、做魚面、釀米酒……從臘月初八到正月十五,都是節。每一個節點都和吃緊密相關,人們似乎要把一年的收穫和對來年的期許,都注入到飽含祝福的食物之中。

  這麼多美食,最能代表老家年味的是什麼?毫無疑問,肉糕!

  老家有句俗話:「沒有肉糕不成席。」肉糕是供奉祖先必不可少的供品,在春節期間也是款待客人的必備佳品,還是紅白喜事的酒桌上絕對不能少的一道硬菜。過年沒有肉糕,那就不叫過年了。

  肉糕的主要原料是魚肉。老家麻城地處長江中游,氣候溫潤,古時瀕臨雲夢澤,河道交錯,池塘如星,水草豐美,是魚兒們的天堂。每逢雨季,魚兒就成群結隊順流游上農田、溝畦。先人們不用下網,在農田裡、溝堰邊一彎腰就能撿到魚。相傳楚王嗜魚成性,又時常因魚刺卡喉而惱火。後來,有一麻城廚師在剖魚時發現,從背部下刀很容易把肉和刺分離開來,於是把去刺後的魚肉和豬肉混合,配上佐料剁成泥,蒸成塊形。楚王食之,驚喜不已。肉糕從此問世,而且名聲大震。廚師告老還鄉後把技藝傳到民間,人們就把肉糕捧為「天子宴席」的佼佼者。

  剁肉糕,在老家人心目中是件大事。過年的肉糕,一般在臘月二十四後才開始剁。童謠中「二十四,嗍(吸)魚刺……」那個魚刺就是剁肉糕剩下的。那時,家家戶戶在磨刀剁魚前,都要在香案前虔誠上香、燒紙,然後放鞭炮,接天上的列祖列宗回家過年。祭祀之後,村子裡便響起了咚咚有力、此起彼伏的剁肉聲。那幾天,如果在路上碰到熟人,不再問「你吃飯了沒?」而改口問「你家肉糕剁了沒?」

  記得小時候,我常站在案板前觀看剁肉糕的全過程,主要有剁肉、磨碎、打芡、上蒸四個步驟,其中關鍵一步是打芡,這是個費力的事,要把幾十斤濃濃的漿體在盆里充分攪拌、完美融合。早年常是祖父操作,父親在一旁輔助。後來,祖父上了年紀,沒有力氣,就在一旁指導父親:「再快一點!用力用力!攪勻攪勻!成了!」打好芡,配上生薑、味精等調料後就可以上鍋蒸了。火候的掌握同樣重要,母親在鍋里一次性加滿水,默不作聲地往灶里添松柴。在這之前,母親總要對我們圍觀的小孩囑咐幾遍,千萬不能說「死」「乾了」「完了」之類不吉祥的字眼。至於不得不說的「蒸籠」,也得改稱「蒸溜子」,龍顏是冒犯不得的。在老人們心裡,蒸肉糕的過程,包含著全家新一年的運氣:如果肉糕製作過程順利,蒸得膨脹噴香,就預示著來年諸事順心。因此,一家人合力做起肉糕來,那份專注和虔誠,就如同宗教禮拜。

  大火蒸四五十分鐘之後,揭開蓋子,香氣撲鼻。出鍋前在肉糕上塗一層新鮮的蛋黃液,出鍋倒扣在案板上,肉糕便製成了。剛出籠的肉糕叫作「熱肉糕」,可以直接切下來吃。誰家要是做肉糕,一定會事先跟鄰居說。於是,左鄰右舍便都去吃一塊小邊角,一邊品嘗,一邊讚美主人的手藝好。家家戶戶的肉糕做好了,過年的氣氛就更濃了。每次祭祀上香,老人們總要切兩片擱在碗里,讓祖宗菩薩們嘗嘗家裡最好的東西,心裡才舒坦。

  各家做肉糕有各家的傳統與習慣,裡面的配料也不盡相同,味道自然也有區別。拜年時,主人總會煮上一大碗肉糕,說:「來試下我的肉糕怎麼樣?別客氣,都吃了。」客人自然不會當真全吃了,斯斯文文地拿起筷子來,先是帶聲響地美美地喝一口湯,接著吃兩塊肉糕便放下,連稱「你家的肉糕做得真好,發財!發財!」

  隨著我們慢慢長大,忙碌在外,過年時一家人也難得聚齊。可是,不管走得再遠,時間再久,最想念的還是家鄉的肉糕。就像作家許憶在《舊時光的味道》里寫的:「美食,是人最深的鄉愁。一個人長大後,總有些滋味,只能停留在回憶里。無論去過多少地方,吃過多少珍饈佳肴,你最懷念的,還是媽媽做的家常菜。因為,時光將味道烙在了我們的味蕾上,隨生而生,永不磨滅。」

  祖父去世後,父親繼承了做肉糕的技藝,承擔起過年做肉糕的重任。只是,身邊少了我們幾個圍觀的小孩子。每次做好了肉糕,母親總會在電話里說:「肉糕做好了,你們什麼時候回來過年啊?」每次回老家過年,臨走前,母親總是大包小包地給我們裝好土特產,其中必定有肉糕。母親常說,「這肉糕啊,可是你在外面再有錢也買不到的!」我們就這樣,帶著肉糕,帶上家鄉的味道,再次奔向遠方。

作者單位:黃石日報)

編輯:少穎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rj25ZG8BMH2_cNUgrCs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