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西藏網訊 位於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理縣古爾溝鎮的丘地村,曾經是一個名不見經傳,以種植蔬菜、採挖野生藥材和放牧為主的普通藏族村寨。2005年,因獅子坪電站建設需要,整體搬遷到現在所處的大溝口,從此開啟了一段傳奇發展。
圖為丘地村喜迎八方來客(理縣縣委宣傳部供圖)
從一窮二白到全國知名
聯辦集體牧場,年均分利達20餘萬元;投資水電產業,每年收入120萬元以上,人均年分紅利可達5000元左右;成立旅遊合作社,全村日接待能力達到1000餘人,旅遊年收入不低於80萬元;擁有集體資產2000餘萬元,村集體年均收入上百萬……
看到這些數據,很難想像這是一個由59戶、263人組成的藏族村寨創造的財富。以嘉絨藏族為主的丘地村在2005年整體搬遷後,實現了水電、畜牧、旅遊第一、二、三產業齊頭並進的現代騰飛經濟,完成了從傳統農業村寨到旅遊精品新村的巨變。丘地村多次被省、州、縣授予「省級文明村」「先進基層黨組織」、「環境綜合治理先進單位」「民族團結進步模範村」等十多個榮譽稱號。2019年,丘地村成功創建3A級景區,農民人均純收入達24780元。
新觀念新思想 水電移民成東風
2005年,借水電移民搬遷的東風,丘地村村兩委會利用集體牧場歷年積累收益和因征占村集體林地、荒山等獲賠資金600餘萬元,與當地其他幾家公司共同投資1.18億元,修建總裝機容量1.6-2.0萬千瓦的九架棚電站。其中,丘地村占股25%。電站建成投產後,丘地村年均收入超過120萬元,人均年分紅5000元,村民搖身一變都成了股東,每年的分紅成為群眾穩定的收入來源。
圖為丘地村所售賣的各色農產品和名貴藥材
「支部+合作社」模式牧業旅遊業兩手抓
為實現資源利用效益最大化,丘地村兩委會立足實際、發揮比較優勢,研究決定由村幹部和黨員帶頭,大力興辦集體牧場,實現氂牛集中養殖和統一經營,使群眾的「寶貝疙瘩」有了專人管理,並配有專業獸醫照料,讓群眾獲得「分紅」的同時,可以騰出更多的精力拓寬增收渠道。經過幾年的滾雪球式的發展,集體牧場的氂牛由最初的存欄700餘頭髮展到2019年底存欄1600餘頭、出欄350餘頭,經濟收益達200萬元。
而除了牧業之外,獨特優美的自然生態環境是丘地村最大的品牌優勢。得益於適宜的溫度、濕度及光照,這裡的生物資源種類繁多、分布寬廣,既有川金絲猴、黑熊、血雉等國家保護動物,也盛產蟲草、松茸、羊肚菌、黨參、天麻等名貴藥材。該村兩委會瞄準特色鄉村旅遊發展態勢,採取「支部+合作社+農戶」的模式,建立「丘地村藏家樂鄉村旅遊合作社」。據丘地村村委黨支部書記肖新明介紹,除了普通的鄉鎮旅遊外,丘地村還結合當地溫泉、高山滑雪等特色項目,提出了發展成為「古爾溝溫泉康養度假區」、「嘉絨藏寨民俗風情體驗區」和「戶外登山探險宿營地」的目標,真正實現村寨里一年四季都有遊客,而不僅限於旅遊旺季的目標。截至目前,丘地村旅遊接待容量每天可達1000人左右,人均年旅遊收入可達3000元以上。
圖為丘地村藏家樂門前懸掛的評比標識牌
評定+激勵 營造和諧新村氛圍
在丘地村每家藏家樂的門前,都掛著一個標識牌,上面清楚地寫著門牌號數、住戶姓名、星級評比結果,以加強日常指導和管理,避免出現無序發展和管理混亂的情況。合作社還成立了評定工作組,協同縣旅遊局、村「兩委」會到社員家中進行定期不定期督查,從硬體設施、環境衛生、服務態度、合作精神等方面進行評比。
隨著垃圾分類在全國如火如荼地開展,為了讓村容村貌表里如一,使藏寨景致得到更好地挖掘和彰顯,丘地村整個村寨的生態沖水式廁所已全覆蓋,污水處理站已投入使用,從源頭上減少了對生態環境的污染。同時完善垃圾分類制度,通過農民夜校、「三會一課」等平台開展垃圾分類知識培訓,建立垃圾分類轉運點2個,發放垃圾分類桶59個,全村垃圾分類工作取得初步成效。
2017年,習近平總書記參加黨的十九大貴州省代表團討論時提出,鄉村旅遊要有前瞻眼光,既要鼓勵發展鄉村農家樂,也要對鄉村旅遊作分析和預測,提前制定措施,確保鄉村旅遊可持續發展。丘地村因地制宜,在這樣一段傳奇發展中所探尋的新思路、採取的新手段、營造出的新氛圍,無疑是對建設可持續發展的鄉村旅遊所做出的最好註解。(中國西藏網 記者/楊眉笑)
責 編丨李絲雨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rfw_qnIBnkjnB-0zszqu.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