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大學教授的四個追問,問出小學教育痛點

2019-06-27     校長學院

於偉,東北師大教授、博士生導師,「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東北師大校長助理,東北范大附小校長。

公開課到底是一種什麼課?

公開課就像體能測試一樣,看一看到底能跳多高,雖然這可能不是你跳的最高的一次,但至少是比較高的一次。

公開課是展示課、交流課。以前,我對公開課是有意見的,擔心公開課會有作秀的成分。但客觀來說,公開課是很好的交流課,這種交流可以最大限度地展示一個教師可能到達的境界。因為我們不可能每節課都達到這種境界和高度,這樣要求教師也不現實。公開課就像體能測試一樣,看一看到底能跳多高,雖然這可能不是你跳的最高的一次,但至少是比較高的一次。

公開課是研究課。公開課一定是站在國內外的前沿,在其他教師的幫助指導和個人的努力下往前探索的課。無論是從內容的選擇還是整個教學過程的把握,包括教學設計等,都要體現出前沿性研究水平和特點。

公開課是反思課。每個教師上完公開課後,都會對自己的課進行正反兩方面反思,尤其對需要進一步優化和改進的地方進行反思。這樣的反思,會是下一個階段提升、完善自己的開始,這樣的反思非常重要。

公開課是實驗課。公開課前的各種設計、嘗試就如同實驗的設計與假設一樣,公開課開展的過程也如同科學實驗的嘗試,主要目的就是為了找到更好的路徑去發展學生,為學生提供更優質的教育。

公開課是有差異的課。一些學校有非常好的研究傳統,有很好的教學模式,雖然不同的教師風格迥異,但歸納起來總會有許多方面就像一家人一樣,具有同樣的「血統」。但是,我們要立足於研究,對課堂既要有統一的要求,也要給每個教師足夠的空間去做一些具有差異性的探索,這樣的探索即使失敗也是有意義的。

教師角色到底該如何定位

教師的教學不只是給予學生知識、技能,還要為他們指明人生的方向和意義。

「教師意味著什麼」是我想了30年的問題,到東北師範大學附屬小學任職之後就想得更多、更接地氣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與一線教師對接了。

教師像「演員」。教師是特殊的演員,是編劇也是導演,因為教師參與了教材的校本化處理,演員一定要對劇本進行個性化處理。而且,不僅教師是演員,學生也是演員,師生都可以充分展示自己的潛能和才華。

教師像「醫生」。教學的第一位是診斷,所以每個教師對教學過程進行分析,就像中醫的「望、聞、問、切」過程,課堂觀察、診斷評價、及時反饋都非常重要。醫生講究對症下藥,而且治病的過程需要及時反饋,需要責任心,需要調養的過程,所以叫「養病」;同理,學生也需要「養」,為什麼培養、教養都有一個養字,因為「養」需要過程、需要精細。

教師像「牧師」。教師的教學不只是給予學生知識、技能,還要為他們指明人生的方向和意義。教師可能不經意間就給學生指點了迷津,包括對人生觀的確立、價值觀的引導等。而且,教師要比學生站得高一點,看得遠一點,所以叫「登高望遠」。學生看不到的世界,教師或許能看到,學生看不見的未來,教師或許能想像到。從這個角度講,教師像牧師。而且,教學工作很複雜、瑣碎,需要頑強的意志品質,有時需要像教徒一樣堅韌不拔,又需要博大的胸懷,給學生慈愛、寬厚。

教師像「科學家」。第一,每節課、每個單元都有明確的任務和問題;第二,教師對自己的教學有假設、期待,比如我這樣講「分數乘法」會是什麼結果?學生會怎麼想呢?第三,教師進行的嘗試有的可能達不到,有的可能還過頭了,需要教師根據實際情況去不斷調適;第四,有檢驗。因為教師不是只上一節課,而是一節一節上課、一遍一遍上課。這些都與科學家的工作類似。

教室也是實驗室,是教育實驗室,許多實驗結果在意料之中。尤其是老教師,閉上眼睛「掐指一算」就能算出來,但也有出乎意料的時候,這就是教學的魅力。學生的學習過程,說到底是不斷創造的過程,有人說「理解就是發明」,一些事物對教師來說是常識,對學生來說卻可能就是新的。

小學教育教學到底有多難?

教學內容是人類經驗的結果,學起來有難度;先驗的內容跨度大,學起來有難度;課堂教學因為制度化的規定、文明化的過程而具有難度;課堂教學作為有意識的學習過程,與無意識的學習相比更難。

經常有人說,小學教師還不好當嗎?我個人認為,絕對沒有那麼簡單。之所以這樣說,主要是基於以下幾方面理由。

第一,教學內容是人類經驗的結果,學起來有難度。

小學教學內容是人類經驗篩選的結果,是人類幾千年知識經驗的結晶。我們看「1+1=2」很簡單,但這不是孩子發明的,而是人類在黑暗中走了很長時間才發明的,是成人發現的結果,是幾千年積累的結果。

對於兒童來說,這些內容就是規定、先驗,是先於兒童經驗的,即使教師用了許多形象的、直觀的、鮮活的方法進行講授,但許多東西畢竟是先於經驗的,甚至是難於經驗的,所以教起來並不容易。

第二,先驗的內容跨度大,學起來有難度。

先驗的內容與兒童之間有距離,這個距離有時甚至可以用「斷裂」來形容。

經驗和先驗之間跨度大。說到底,先驗的東西對於成人來講都是難題,比如數學、語言文字方面的內容,有的在幾千年後的今天,成人理解起來都很困難,何況是孩子。我們給孩子講的基本都是歷史上的內容,但孩子生活在現代,這也是造成學習有難度的原因之一。

從個別到一般的跨度大。教師給孩子講的知識基本都是一般的,但孩子能接受的基本都是個別的。比如,與孩子講「水果」這樣的一般性概念就稍微困難,孩子很容易理解成「蘋果」「鴨梨」等。

從具體到抽象的跨度大。比如語文教學中,儘管文字組合起來表達的事物是具體的,但文字對孩子來說都是抽象的。

這些「距離」甚至「斷裂」提醒我們,我們認為簡單的東西,在孩子的世界可能會變得相當困難。

第三,課堂教學因為制度化的規定、文明化的過程而具有難度。

我們的課堂教學、教育過程是一個制度化推進的過程,教什麼與孩子們不能商量,教師選擇權也小,更多的是國家課程文件的規定。制度和自由就是一對衝突,孩子天性愛自由,但是許多制度對孩子的自由造成了束縛,讓他們產生壓抑和難度。

同時,課堂教學作為人類文明化的過程,容易對人性造成壓抑而具有難度。教學是文明化的過程,文明在一定意義上就意味著對人的本能、本性的壓抑。比如吃飯,小孩小時候願意用手抓,學會用筷子、不掉飯粒的過程,可能要經歷挨批評、被訓斥等,這就是文明化的過程。

第四,課堂教學作為有意識的學習過程,與無意識的學習相比更有難度。

小學的學習是一個有意識的過程。兒童在一兩歲時學習語言的過程也難,但因為是無意識學習,孩子並不覺得難。比如,漢語非常難學,孩子經過一年多的時間,基本能聽懂,能說出來。但是,小學的學習是有意識的學習,人有意識地做事情就容易疲勞。看電影為什麼不覺得疲勞?因為許多時候是無意識的。有意識的學習容易導致失去學習興趣,產生疲勞、焦躁等問題。因此,我才常常鼓勵教師激發兒童的學習興趣。

教學個性和共性之間有什麼關係

不論從教師還是學生來看,教學共性是第一位的,個性占的比例比較小,但恰恰是個性能使人與人區別開來。

就課堂教學究竟要關注共性還是個性這個問題,我想應該是這樣:不論從教師還是學生來看,教學共性是第一位的,個性占的比例比較小,但恰恰是個性能使人與人區別開來。

教學首先是面向大多數學生、為了大多數學生。我們講個性,不是只盯著個別,是指在面向大多數學生的同時要做到眼中有個別,眼中有差異,教師可以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用餘光看著個別。也許,我們的教學不是主要針對這些學生設計的,但是我們要關注到。

如何看待教師的個人風格?對教師來說,要形成自己獨立的教學風格,關鍵是要學會獨立思考。我們學校進行「優師階梯工程」建設的一個重要目標,就是讓教師們有校本化的教學風格,有學科的教學風格,有年級的教學風格,有自己的教學風格。

課堂教學堅持獨立思考很重要,教學之所以有魅力,就是因為需要我們不斷地研究新情況、新問題,我們要不斷地想,不斷地創造。孩子每天都是新的,時代每天都是新的,不研究就跟不上。

從我個人來說,做教師30多年,雖然是大學教師,但我覺得教師和教師之間是有相通之處的,我個人不願意重複已有的內容,總要換個角度,要有新東西,不然自己都覺得乏味。所以我覺得,強調有個人風格的目的還是想更好地創造,更好地摸清教學規律和學生成長規律。我們每一個教師,都應該為之不斷努力。

教學的關鍵是什麼?教學其實是時間的藝術、火候的藝術、度的藝術。教學規律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時間怎麼把握,包括給孩子多少時間,與孩子互動多少時間,與孩子交流多少時間,講多少,有多少留白。許多教師有一個弱點,就是準備的東西都想講出來,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教學是一門留白的藝術,要求我們不能講那麼多、不能都講,留一些時間、空間讓孩子們展示很有必要。

我們要明白,教學首先是讓孩子發展,其次是讓教師發展。教師是主導,但是孩子是站在中央的,這涉及時間、度的把握。所以《學記》中講「禁於未發之謂豫,當其可之謂時」,要想恰到好處就得把握好「時」。教學跟做菜差不多,火大不行,火小不熟,時間長了就爛了,時間短了又不好吃。所以有人說,教學有法,教無定法。這就是藝術,這就是度。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rdarM2wB8g2yegNDx7E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