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你做了媽媽,也永遠是媽媽眼中的孩子

2019-07-21     愛夢教育家

即使你做了媽媽,也永遠是媽媽眼中的孩子。

「我媽拿我當豬養。」

看到好友發的朋友圈,我「噗嗤」笑出了聲。可看完視頻,我的淚水模糊了眼睛……

桌上是豐盛的飯菜,切好的水果。

旁邊,她的媽媽抱著鬧覺的娃踱來踱去,毫不厭煩地哄著……

朋友前陣子剛生了寶寶,目前在家坐月子。

她說:

「坐月子才一個月,我老公已經胖了3斤,自己胖了10斤。因為我媽在,我才可以安心坐月子,我的任務就是吃吃睡睡當奶牛。」

是啊,我們的媽媽,養大了女兒,又來幫我們帶娃。她大包大攬,把所有的活都扛了起來,不辭辛苦,從沒半句怨言。

小時候,媽媽是我們的依靠。

長大了,媽媽依然是我們身後那面屹立不倒的牆。

只要媽媽在,我們做兒女的從來就不會驚慌。

媽媽是女兒永遠的避風港

閨蜜常說:「如果不是我媽,這兩年都不知能不能熬過來,哪裡還敢生孩子? 」

前兩年,閨蜜老公的公司遭遇意外而投資失敗。

當時她剛好懷上孩子。

生活一下子陷入窘境,過度勞累和焦慮讓她身心疲憊,她萌生了一個想法——流掉剛剛懷上的孩子!

也許是母女連心,媽媽從老家趕過來看她。

在得知她的現狀後,媽媽說:「咱們家鄉有句老話,每個奔生的孩子,都會自帶口糧。孩子生了自然就能養大。再說了,不是還有媽嘛……」

閨蜜一下子淚崩了。

媽媽給了她莫大的勇氣,去面對生命中的陰霾,讓她自此有了底氣和依賴。

這兩年,是媽媽一直陪著他們,幫他們帶娃,照顧著小家。

他們小夫妻才沒有了後顧之憂,放開手腳在外打拚,生活已然有了好的起色。

媽媽帶娃,心疼的是女兒,成全的是女婿,穩定的是一個家。

雖然媽媽不是超人,可不管發生多大的事情,只要媽媽在,就沒什麼怕的。

網上之前有個很火的視頻,一位年輕媽媽一口一口地喂著女兒,而她的媽媽也一口一口地喂著她。

即使你做了媽媽,也永遠是媽媽眼中的孩子,雖然媽媽一天一天蒼老,但只要她在你的身邊,就會豁出老命守護著你。

這世上,能夠無怨無悔幫著帶娃的,應該只有媽媽吧?

媽媽帶娃只是心疼女兒

我們這一輩,小時候大多是放養大的。由於各種原因,媽媽或許並沒有每天陪著我們。

可當我們生了娃,她們卻願意放棄自己安穩的生活,背井離鄉跑來幫我們帶娃。

據調查,我國現有「隨遷老人」近1800萬人,占全國2.47億流動人口的7.2%。

在城市裡,有將近一半的孩子,由姥姥照顧著。

我時常想起我媽幫我帶娃的那段日子。

每天她都有太多的事情要做,陪玩,哄睡,做飯,打掃衛生,雜七雜八的家務事,她總是忙個不停。

有她在,我覺得做什麼都安心。

尤其是突然加班,哪怕再晚,一想到家裡有人等著我,有一盞燈為我亮著,心裡就會暖暖的。

我曾經以為,自己的家也是父母的家。

可時間長了,我慢慢發現,我媽在我家過得並不自在,她始終像個「客人」。

一起吃飯,她總是抱著個飯碗,讓她多吃點菜,她就說吃飽了;家裡買的水果零食,不塞給她,她從不好意思主動去拿; 即便孩子睡了,她靠在沙發上看電視,看我們一回來就立刻起身; 偶爾飯燒焦了,她會輕輕地嘆口氣:「唉!老了不中用了,又浪費了東西……」

那個在年邁的時候擠進女兒家裡的媽媽,並沒有享福,只有無盡地付出。

我卻是個粗心的女兒,都沒注意,什麼時候媽媽那秀麗的臉龐爬上了皺紋,她的鬢角染上了白髮……

她每天忙忙碌碌,盡心盡力地帶娃,我卻連句好話都未曾說過。

可誰不是一邊嫌棄自己的媽媽,一邊又離不開她呢?

媽媽心疼女兒是天性,在這世上,若有一個人被你傷害一萬次還會輕易原諒你,那一定是媽媽。

就像作家巴爾扎克說:「母親的心是一個深淵,在它的最深處你總會得到寬恕。」

因為她不想讓她年輕時吃的苦、受的罪讓你再受一遍;

她不想讓她的外孫、外孫女吃不上飯睡不好覺,孤零零地呆在家裡;

她最不想的,是你為了帶娃放棄了工作,手心向上被人嫌棄……

媽媽能幫我們帶娃,只是因為我們是她的孩子!

媽媽老了,帶娃不容易

母愛是一場付出,也是默默地守候和期盼。

父母在我們身邊,我們卻總是忙得不見蹤影,總想著有時間再來陪他們,卻忘了他們已經老去。

我曾經流著淚看過一個短片叫《媽媽的媽媽》,這個幾分鐘的視頻,寫盡了北漂老人的心酸。

原來在我們看不到的地方,媽媽帶孩子有著那麼多的坎坷和無奈。

飯做好了卻被女兒告知回不來,讓她帶著娃先吃;

年紀大了不會使用電子產品,打電話求助,收到的卻是一陣忙音和冰冷的自動回復;

孩子半夜發燒,捂被子發汗,被埋怨固執:「我壓力這麼大,你到底是來幫我的還是……」

想跟去醫院,卻遭到了拒絕:「您別去了,去了還得照顧你……」

終於在女兒走後,一向堅強的媽媽失聲痛哭……

可是想回家的媽媽最終舍不下女兒和她的孩子。

她說:

「天倫之樂就是如此,有煩惱,有無奈,有誤解,還有希望,這就是中國的父母,孩子在哪家就在哪。我們必須負重前行,才能有孩子們的歲月靜好。」

這就是我們父母心裡最真摯的話。

點擊連結人到中年才發現:最好的父母,就是能給子女托底

我們的媽媽,她可能什麼都不懂,但為了幫我們帶好孩子,沒少受委屈。

我們一直以為我們是孩子就無限索取,諸多要求,卻忘了她也是第一次做姥姥,忽略了她的感受。

帶孩子,真的不是姥姥的的義務,而是媽媽的額外恩賜。

她奢求的不多,就是能跟你聊會天,吃頓飯,僅此而已。

請好好陪伴我們身邊的親人

有位 77 歲的奶奶患了阿茲海默症,她的女兒不得不每天重複告訴她:

「媽,我懷孕啦。」「真的嗎?!什麼時候呀?天哪,我太開心了。」「媽媽,你知道我要生孩子了嗎?」 「不知道,真的嗎?!太好了。」

雖然每次都說一樣的事,但每次她聽了都特別開心。

10月份,孩子出生了,這位77歲的老奶奶終於當上了外婆。

她女兒又開始每天反覆給她介紹——這是你的外孫女。

而每次初見,外婆都開心地忍不住抱抱小嬰兒。有時候剛抱到懷裡,轉眼又忘了這是誰。

女兒說:」這是你的外孫女喔。「

老人就又笑成了一朵花。

女兒說:「我希望我的寶寶長大後能看到,外婆對她的到來有多開心,多愛她。「

你看,母愛,就是忘記全世界,都忘不了你!

俗話說「有媽才有家」,我們之所以過得輕鬆,是有人幫我們承擔了那份艱難。

我們從未讓他們驕傲,他們卻待我們如寶。

我們的父母大多用儘自己的一生,來照顧陪伴我們,他們的世界,小到只有自己的兒女,即便老了也會拼盡全力來愛我們。

而這份愛是這麼簡單、純粹,很少要求回報。

世間遠沒有歲月靜好,父母也不可能陪我們到老。

總有那麼一天,我們面對心愛的人離去,都無能為力。

所以趁他們還在身邊,能表達的愛意,絕不要含蓄,能做到的陪伴,絕不要遲疑。

點擊連結父親節最催淚問答:你在人生的哪個時刻,突然理解了爸爸?

當了姥姥之後的媽,她的愛和苦,也許等我們也當了姥姥才會理解吧。

有娃以後,總覺得我們付出的很多,總覺得愛孩子是一件很偉大的事。

沒錯,但相比之下,姥姥要付出的更多,因為她要愛外孫,更要愛女兒。

她的愛,比我們還要多一份。

我們總是吐槽媽媽懂得不多,帶娃方法不對,一點不與時俱進,但其實在媽媽那個年代,她能接受到的知識有限,帶娃全靠祖輩相傳的經驗,哪有現在這麼多的渠道。

但為了幫我們好好帶娃,她會很努力的讓自己靠近這個時代:努力學著用手機,翻育兒的書,弄懂孩子的玩具,遇事也會跟女兒商量……

對孩子,也許偶爾也會有嬌慣,但那些都是來自「隔輩親」不可避免的愛。

俗話說「隔輩親,打斷骨頭連著筋」,這份愛沒那麼理性,卻也不摻一點水分。

愛孩子,是每個媽媽的天性;愛外孫,還不是因為是從女兒肚子裡爬出來的娃麼。

外孫不是她生的,她不敢做主,可我們,是不是應該對她說一句:

「他姥姥,你辛苦啦!媽媽,你也辛苦啦!」

也許這一句,她就能在心裡樂開了花,誰讓她要的從來都那麼少!

作者: 阿漫

來源丨凱叔講故事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r_B2GWwBmyVoG_1ZHUPW.html







答應我,好麼

2020-04-04





這個年很靜

2020-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