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轉移支付出爐!北京最擔當,廣東最憋屈,寧波最自立,黑龍江

2021-04-08     中工招商網

原標題:中央轉移支付出爐!北京最擔當,廣東最憋屈,寧波最自立,黑龍江

來源:旺角黃漢城(ID:zgtrendPlus)

作者:路口大爺 黃漢城

巨變,往往就藏在一些鮮為人知的細節之中。

前幾天,財政部公布了「2021年中央財政預算」。這個帳本詳細列出了2020年中央轉移支付的情況。

通常來說,中央的布局和運籌往往會深刻影響一個地區的發展走向。

在96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之上,每年都有數以萬億的央地資金在騰挪轉移,來去之間,西南崛起了,雄安出世了,內循環的大通道一步步打通。

去年,中央對地方的一般公共預算轉移支付高達8.3萬億元。這場史詩級的大騰挪會給中國的區域版圖帶來了什麼樣的巨變?

為了消除數據波動的干擾,我們放在更長的時間周期里考量,梳理出了過去五年31個省市區所獲得的中央轉移收入。

這張表,透露出了諸多秘密。

北京最擔當

做一個大家庭的嫡長子,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問問北京就知道了。

根據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的研究, 十二五期間全國31個省市區,有22個省區市需要中央財政予以「凈補助」,它們共獲得中央補助收入12.09萬億元。

能做到財政收入「凈上繳」的省市區只有九個:北京、廣東、上海、江蘇、浙江、天津、山東、福建、遼寧。

請記住這些了不起的省份,它們共計為國家財政貢獻了14.76萬億元

通過中央層面的轉移支付,這九個省市區的財富源源不斷的給其他地方輸血,維持全國一盤棋的均衡發展。

其中北京的付出最多,五年時間裡凈上繳了3.6萬億元,排名全國第一,分別是廣東、江蘇、浙江、山東、福建、遼寧的1.15倍、1.7倍、2.2倍、7倍、10.8倍、65倍。

但是2016-2020年北京在一般公共預算收入中,拿到的中央轉移支付卻比廣東少3042億元、比江蘇少3432億元、比浙江少192億元、比山東少8873億元、比福建少1915億元、比遼寧少7568億元。

可以說,北京喝最少的奶,擠了最多的草。

這便是大國首都的擔當吧。

由於帝都的地位,北京虹吸了全國最好的資源:投入超5000億元的南水北調工程中北京受益最大、八成以上的中央企業布局在北京、全國1/4的雙一流大學聚集在北京……

全國各地共同托起北京,使其得以成為中國最耀眼的超級城市。

如今,北京奉上自己的錢袋子,也算是一種反哺吧。

少數民族聚集區人均最高

能拿到政策和資源的傾斜,也是一個地區的本事。

四川、河南這兩個人口大省,每年都從中央拿到最多的一般公共預算轉移支付。但是攤到人頭上,四川、河南卻未必是最多的。

如果按人均獲得的中央轉移支付金額來看,西藏才是最大贏家。年人均5635.2元,放眼全國絕對是珠穆朗瑪峰的水平,是沿海富省廣東的38.5倍。

之前火遍全網的男孩丁真,出生於四川甘孜,2020年四川省從中央獲得的人均轉移支付金額是681.5元,如果他出生在海拔更高的西藏,直接是四川的8.3倍。不得不說,投胎真的是一門學問。

大家仔細看下邊的圖片。這是中央對地方一般公共預算轉移支付的人均排行榜。

發現排名前6位的省區有什麼特徵沒?

除了甘肅,清一色都是西部的少數民族聚集地。西藏、寧夏、新疆、內蒙古是少數民族自治區,青海的少數民族人口占比全省接近一半。這些地方是脫貧攻堅戰的主戰場之一,財力缺口較大。

與此同時,它們又多為邊疆地區,擔負著守住國門的重任。從全國一盤棋來看,這些省區對維護中國的穩定至關重要,擁有極大的戰略價值,從中央拿到更多的補貼也就無可厚非。

2020年,西藏、青海、寧夏、新疆、內蒙古的人均金額分別為5635元、2372元、1397元、1375元、1086元。

平均值高達2373元,是雲南的2.7倍,江西的3.7倍,安徽的4.1倍……

而甘肅這邊,除了有相當數量的民族自治州、民族自治縣,更大的原因是甘肅的人均GDP全國最低。2020年甘肅人均GDP僅有34059元,不到全國平均水平的一半。

雖然中國已經在打破吃大鍋飯的思維,以都市圈和中心城市來主導資源的配置,但如果發展的成果不能全國共享,那麼發展也就失去了意義。

唯有最貧窮最落後的省份也能達到中等已開發國家收入水平,那才是真正的歷史性時刻。意義,或許遠高於大國逐鹿。

廣東最辛苦?

再來看看中國最大的財政奶牛之一,廣東省。

很多人不知道,廣東雖然經濟發達,但是高考一點也不輕鬆,一本錄取率常年全國墊底。廣東的學子要考個985/211真的太難了,堪稱地獄模式。

與此同時,這個改革開放的前沿之地,每年凈上繳中央財政與北京旗鼓相當,位列第一陣營。但其人均獲得的中央一般公共預算轉移支付則是全國最少,僅有146.2元。

你說,憋屈不憋屈?

其實,廣東是全國發展最不均衡的地方,中國最富的地方在廣東,最窮的地方也在廣東。珠三角富到流油,粵東西北則窮到蘇北人看了都要「掉淚」。

中央轉移支付少。作為支撐該省財政重擔的省會老大哥,廣州便只有四處開源了。

(來源:搜狐城市)

同樣是一線城市,2020年北上深的土地財政依賴度都不到50%,唯有廣州突破100%,達到驚人的149%,在全國所有重點城市當中排名第二。

近年來廣州在賣地上活力全開,土地財政依賴度一直居高不下,背後多多少少都有點無奈的意思。

廣東人民,你們確實辛苦了啊!

不過話又說回來,當年中央讓廣東率先打開國門,賦予廣東先行先試的權力,現在先富帶後富,也算是歷史使然。

寧波最自力更生

中國有一類城市很特殊,叫做計劃單列市:大連、廈門、青島、深圳、寧波。它們都是副省級城市,行政上僅比直轄市低半個級別。

由於這幾個城市在財政上直接對口中央,所以每年的中央財政報表中,除了各個省份之外,也會公開計劃單列市的相關數據。

經過梳理,我們發現了一個非常有趣的細節,叫做「寧波現象」。

2016年-2020年五年間,中央對深圳的轉移支付總額為1086億元,大連861億元,青島833億元,廈門480億元,寧波402億元。

看出門道了嗎?

廈門的人口400萬,只有寧波的一半,但廈門獲得的中央轉移支付跟寧波是同一個量級的。

大連的人口700多萬,比寧波還少一點點,但大連獲得中央轉移支付是寧波的兩倍有餘。

總額上,寧波明顯墊底了。如果看人均金額的話,寧波的心理陰影面積也不小。

過去五年,寧波平均每個人獲得的中央轉移支付金額為49元,而深圳為85元,青島89元,廈門大連117元,上海131元,天津176元,北京209元,重慶289元。在九個直轄市/計劃單列市中,寧波倒數第一。

這座城市,不容易啊。

十年前,寧波因為慘遭美國金融危機所引爆的全球性蕭條,導致外需萎靡,重化工過剩,連綿20多公里的臨港工業帶黯然失色。城市的命運由盛及衰。

而寧波人一直瞧不上的省會杭州,憑藉數字經濟冉冉升起,成為了中國網際網路之都。甚至連隔壁的小舟山,也連接獲批國家級新區和自貿區,牽動高層視野。

寧波上上下下瀰漫著一股失落感。外界說它陷入了「失去的十年」,學界說「臨港工業附加值低不能再擴大了」,本地人則驚呼「寧波被拋棄了」……

但是,寧波並沒有輕易認輸,反而積極尋求產業轉型之路。

2011-2016六年間,寧波常住人口平均每年增加僅4.4萬人。但2017年一下子增加13萬,2018年又加碼到19萬,2019年更是高達34萬,僅次於杭州、深圳和廣州,排名全國第四。

從中央補助的角度來看,寧波在幾個計劃單列市中是最為自力更生的。但寧波的發展勢頭,一點也不比別人弱。這便是神奇的「寧波」。

黑龍江最尷尬

2016-2020年,中央對黑龍江的一般公共預算轉移支付總額為1.6萬億元。在31個省市區當中,排名第六,屬於中上游水平。如果算人均的話,黑龍江是少數民族聚集區之外,極少有的超過1000元/年的省份。

所以,中央對於黑龍江的扶持程度其實是很高的。

不過,近五年來黑龍江的GDP增速經常全國墊底。這裡就像個吸金窪地,不投錢肯定不行,但投錢了似乎聲響也不大。

這一點,與西南板塊的貴州、雲南有著天壤之別。近年來,這兩個省份乘著中央扶貧的東風GDP增速經常輪流衛冕全國。

昔日的窮鄉僻壤昆明,其GDP早就超過了瀋陽、長春、哈爾濱等東北工業重鎮,下一步恐怕就要輪到大連「瑟瑟發抖」了。

東北與西南三省(廣西、雲南、貴州),一個是面向東北亞的橋頭堡,一個是面向東南亞的橋樑,兩者都是中國對外開放的重要門戶。

不過,這兩個板塊在中國的經濟地位已經越來越不相同了。

2016年-2020年,廣西、雲南、貴州從中央拿到的一般公共預算轉移支付比東北三省多出6995億。

西南三省得到了更多的厚愛。

展望未來,西南三省在中國經濟版圖上的權重,或許會進一步拉開與東北的差距。

縱觀中國的財政史,只要每一次發展周期有所更替,各地獲取的轉移支付力度便會出現變化。

但變的錢,不變的是中央均衡發展的決心,以及那雙有形之手調配資源的力量。

當然,中央的扶持,並不意味著一切。

早前,浙江、福建被視為海防前沿陣地,中央甚少投資,加之上個世紀備戰備荒的三線建設中,還有大量工廠被轉移至內陸省份。以至於改革開放之初,浙江、福建的很多城市一窮二白。但今天浙江和福建還是發展起來了,說明自發的市場經濟活力也能改變一個地區的命運。

而在東北地區,每年中央對資源枯竭型城市、東北振興項目都有專項撥付,全力支持老工業基地的發展。不過,由於缺乏思想上的出海口,東北至今還在復興中途。

因此,比起自上而下的扶持,自下而上的探索對地區發展來說可能更為重要。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r_5D8HgB9wjdwRpvUXr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