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婚後他盡責贍養原配,接濟現任親屬,晚年卻喪失體面,孤獨離世

2019-12-10     你的心做呀

電視劇《那年花好月正圓》中,女主角周瑩靠著自己的智謀振興了吳家,成為清末著名的女富商,書寫了人生的傳奇。然而在吳家大院中,卻還有一位傳奇人物——吳宓,他的故事絲毫不遜色於周瑩。

吳宓是我國現代著名的西洋文學家,是清華大學國學院的創辦人之一,與陳寅恪、湯用彤並稱「哈佛三傑」。他的一生,住著兩個極端的個體,彼此相互衝撞,相互融合,正如他的學生錢鍾書所說:「他實際是一位『玩火』的人,最終,他只是一個矛盾的自我,一位『精神錯位』的悲劇英雄。」

圖 | 吳宓


才子與瘋子並存

1894年,吳宓在陝西的吳家西院出生,不到一歲,吳宓的母親就去世了,祖母害怕他遭受繼母的虐待,將其過繼給了吳宓的叔叔為子。幼年喪母,心靈無法完整,造成了吳宓內心的空虛與矛盾。

1916年,吳宓從清華留美預備科中畢業,次年前往美國深造,先後獲得了哈佛大學比較文學學位、碩士學位,之後赴往歐洲深造。由於天資聰穎,才華橫溢,精通文學、哲學、新聞學等,因此吳宓與陳寅恪、湯用彤並稱為「哈佛三傑」。

回國後,他立即投身於教育,在西南聯大教授世界文學史、古代希臘等課程。他教課極為守時,每次上課鈴聲一響,他就走進教室。他時常穿著一襲灰布長袍,一手捧著書,一手策杖,十分莊重。

對於學術,他治學嚴謹,在《紅柳夢》上的造詣更是舉世無雙,凡是聽過吳宓講紅學的,無不屏息凝神,如痴如醉。然而就是這樣一個治學嚴謹的人,在情感上卻是個矛盾之人。

他反對白話文,卻十分推崇用白話文寫成的《紅樓夢》;他看似古板嚴肅,卻充滿浪漫主義,他常常以《紅樓夢》中的紫鵑自比,推崇愛得純粹,愛得專一,然而現實生活中他卻似乎對所有女子都百般呵護。

在他的心中,猶如冰火兩極交融,迸發出截然相反的兩種心態,顯得那麼突兀,矛盾。著名作家季羨林曾這樣評價他說:「他古貌古心,同其他教授不一樣,所以奇特;他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同其他教授不一樣,所以奇特;別人寫白話文,寫新詩,他偏寫古文,寫舊詩,所以奇特。」他是個矛盾之人,也因如此,他的感情之路才顯得那麼曲折。

圖 | 年幼吳宓與家人


閃婚才女卻後悔

1918年,吳宓接到同學陳烈勛的來信,說是其妹陳心一讀過他的詩文,十分傾心於他的才華,希望能夠與他締結良緣。陳心一畢業於浙江女子師範學校,畢業後在浙江擔任教師,她才貌雙全,性情高傲,身邊男子無一能入她的法眼。然而這個高傲的女子卻折服於吳宓的才華,只一瞬間,就對吳宓芳心暗許,在得知吳宓是哥哥的同學之後,她更是不惜懇求哥哥能夠從中牽線,幫她圓其心意。

當時吳宓正在美國留學,在收到老同學的來信後,正值青春的吳宓情竇大開,便委託清華同學朱君毅的未婚妻毛彥文為其考察一番。彼時的毛彥文與陳心一同是浙江女師的同學,關係匪淺。

不久,毛彥文就給吳宓回信:「陳女士系一舊式女子,做賢妻良母最合適。皮膚稍黑,但不難看,中文清通,西文從未學過,性情似很溫柔。倘若吳君想娶一位能治家的賢內助,陳女士很適合。如果想娶善交際、會英語的時髦女子,則應另行選擇。」

吳宓聽了毛彥文對陳心一的介紹,就不假思索地同意訂婚,大洋彼岸,相隔萬里的兩人就此開始了鴻雁傳情。陳心一倒追了吳宓三年,1921年,吳宓學成歸國,他馬上趕到杭州,只為和陳心一見面。在陳心一父親的安排下,兩人泛舟西湖,相談甚歡。在靜天福地中,陳心一和吳宓彼此傾心,遂決情定終生。

第二天,兩人再度遊玩西湖,更是增進了彼此的情感,當天吳宓在日記中寫道:「是日之游,較昨日之游尤樂。家國身世友朋之事,隨意所傾,無所不談……此日之清福,為十餘年來所未數得者矣。」

僅僅十三天,吳宓和陳心一就閃婚了。十三天,短到讓人反應不過來,但在愛情里,十三天已經足夠了,足夠讓兩個素未謀面的人情定三生。這樣倉促的結合,也為他們後來的婚姻埋下了隱患,閃婚的成功率太低了,愛情可以相信一見鍾情,可是婚姻不可以。這場婚姻,對於陳心一來說,是夢寐以求的童話城堡,而對於吳宓來說,只是剛好的契合。

圖 | 吳宓與原配陳心一


婚後,吳宓與陳心一育有三個女兒,陳心一辛勤安恬,將家中打理得井井有條,是個難得的賢內助。但對愛情極致追求的吳宓卻不滿於此,他想要的是林黛玉式的妻子,而絕不是不善辭令的陳心一,他開始嫌棄她不夠完美,在痛苦中不斷掙扎、糾結,他甚至開始後悔開始這段婚姻。

1929年,朱君毅移情別戀,並向毛彥文提出解除婚約的請求。吳宓的心開始騷動了,在他眼裡,毛彥文才是自己心中理想的林黛玉,只是苦於當初毛彥文是好友朱君毅的未婚妻,礙於同學情誼,他才只好將愛慕之情深埋心底。

他開始瘋狂追求毛彥文,不管不顧,記者趁機報道,以至於天下皆知。自己的丈夫愛上了閨蜜,雙重的背叛,對於陳心一,無疑是最致命的傷痛,心中的痴情早已枯萎,她雖然柔順溫和,卻並不軟弱,她的心中自有自己的底線。

她拒絕了丈夫吳宓想要二女事一夫的想法,她不想在背叛中選擇接受,讓自己的愛低到塵埃里。她向丈夫提出了離婚,並且向丈夫索要撫養費用,急於與毛彥文在一起的吳宓只好上躥下跳找朋友借錢,答應陳心一的一切要求。最終她一人帶著三個孩子搬了出去,從此與吳宓一刀兩斷。

圖 | 吳宓在清華園


情歸黛玉終遲疑

離婚之後,吳宓更加肆無忌憚地開始自己的追求之旅。即使毛彥文多番拒絕,但他依舊沒有氣餒,他表示願意資助毛彥文出國留學,被毛彥文拒絕後,他又以朋友的名義給她寄錢。在七年的追求時光里,吳宓給毛彥文創作了數百首情詩,他在《空軒詩話》說道:「生平所遇女子,理想中最完美、最崇拜者,為異國仙姝(美國格布士女士),而愛之最深且久者,則為海倫(毛彥文)。」

再怎麼極寒的冰山,終會有融化的一天,吳宓的鍥而不捨終於打動了毛彥文。可是吳宓心中又生出了矛盾,在兩人談婚論嫁之際,他開始猶豫不決,患得患失。

1931年,在巴黎的吳宓給毛彥文發了一份電報,要求她馬上放棄美國的學業,趕往歐洲與他完婚,否則就此分手。毛彥文放下一切趕到巴黎,他卻不想結婚了,改為訂婚,失望至極的毛彥文哭訴道:「你總該為我想想,我一個30多歲的老姑娘,如何是好。難道我們出發點即是錯誤?」

吳宓依舊我行我素,絲毫不顧及毛彥文的感受,他說:「人時常受時空限制,心情改變,未有自主,無可如何。」他甚至在日記中寫道:「我不愛彥,決不與彥結婚,且彥來歐有妨我對H(即Harriet)之愛之進行;回國後,既可與(陳仰)賢晤談,亦可廣為物色選擇合意之女子,故尤不欲此時將我自由之身為彥拘束。」

圖 | 毛彥文


滿心等待吳宓迎娶的毛彥文卻始終無法等來吳宓,1933年8月,吳宓南下,但他並非前往上海與毛彥文結婚,而是趕往杭州向盧葆華求愛。在猶豫之中,吳宓消磨了時光,也消磨了毛彥文的愛,她已經看清:吳宓對於自己只不過是痴迷,而不是愛,七年的追求只不過是圓了他的得不到的悸動罷了。

1935年,33歲的毛彥文和66歲的熊希齡在上海舉行婚禮。當吳宓收到毛彥文的婚禮請帖後,他的心中痛苦萬分,愧疚與後悔雙重衝擊,他接連向毛彥寫了38首《懺情詩》,但毛彥文卻不為所動。

1937年年底,熊希齡因腦溢血去世,吳宓又開始追求毛彥文,他心中既有不甘,又有懺悔之意,但毛彥文深知吳宓花心難改,毅然拒絕他,之後更是赴美生活,與吳宓再沒相見。

圖 | 毛彥文與熊希齡


晚婚不壽獨自傷

1953年,在遲暮之年,吳宓與20歲的學生鄒蘭芳結為夫妻。鄒蘭芳出身地主家庭,在重慶讀書時她無依無靠,再加上患有嚴重的肺結核,處境很是艱難。之後她在《新華日報》中給吳宓寫信,信中充滿了對吳宓的稱頌與崇拜,一來二往之間兩人的關係逐漸加深,吳宓經常在學業上指導鄒蘭芳,而鄒蘭芳則經常到吳宓家中為其洗衣做飯,兩人遂決定結婚。

但這段婚姻卻是苦短的,婚後僅僅三年,鄒蘭芳因肺病不治,香消玉殞,吳宓為此悲痛萬分,日夜哭泣。

也許很多人都會說吳宓是負情郎,但他或許只是太過矛盾,而並非無情無義。在妻子鄒蘭芳去世後,他用自己大半的工資接濟鄒蘭芳的幾個侄子、侄女;與前妻陳心一離婚後,他依舊恪守當年的諾言,每月都會將生活費交與前妻。就連被他傷過的毛彥文也坦言:「他離婚後對於前妻仍備加關切,不僅擔負她及他女兒的生活費及教育費,傳聞有時還去探望陳女士,他決不是一個薄情者……」

圖 | 晚年吳宓


晚年的吳宓過得很是悲慘,他先是遭受誣陷,被狠狠地從高台上推下,摔斷腿骨。之後更是被派去做掃廁所、刷尿池、刮糞便一類的髒活,1977年,吳宓患上了白內障,生活近乎不能自理,全靠妹妹吳須曼照顧。1978年,吳宓帶著痛苦離開了人世,享年84歲。

「愛如一炬之火,萬火引之,其火如故。」對於情感,吳宓從來不會吝嗇付出,為愛他可以赴湯蹈火。但他心中卻充滿矛盾,總是無法在人生之旅中找到自己的歸屬,他總是覺得前方的道路還有更甜的碩果,就拚命地往前追,等到失去原地的碩果後,卻又追悔莫及。塵世中的痛苦莫過如此,可是這一切,又能怨誰?又該怪誰?

文丨鹿無為

圖片參考來自網絡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rWdo8W4BMH2_cNUg9uv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