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按照「宜融則融、能融盡融、以文促旅、以旅彰文」的工作思路,山西省大力推動文旅融合,三大世界文化遺產景區、三大旅遊板塊、「山西三寶」的知名度、美譽度不斷提升,文化旅遊業作為戰略性支柱產業的地位日益彰顯,富有特色和魅力的文化旅遊強省邁出了堅實的步伐。
但還應該看到,目前文旅融合尚處於探索階段,旅遊經濟增速較快,但文化附加值不高;旅遊發展活力增強,但文旅產業份額不足;文化旅遊的市場影響力初步形成,但山西地域文化彰顯力還不充分,這些依然是我省文旅融合的短板。為此建議:
深耕地域文化,進一步解決好文旅相融「融什麼」的問題
文旅融合,不是文化和旅遊的簡單相加。文化與旅遊兩者之間具有天然的契合性,如很多文化資源和文化載體中包含著旅遊因子;而人們的每一次旅遊活動,也是一次文化薰陶和文化活動。但文化與旅遊也相對獨立。文旅融合是兩種資源的重組,而文化是支撐、是靈魂。文旅融合首先要做好文化資源的盤點、提煉、包裝和展示。
我省歷史悠久,人文薈萃,擁有豐厚的歷史文化遺產,從遠古神話,先秦至明清乃至近代,文化傳承脈絡清晰;黃河大陸型地理環境、農耕經濟為主的社會結構,及與北方遊牧文化碰撞衝突、交互交融,我省文化地域特色鮮明。有晉北民族交融和宗教古建文化圈、晉中晉商民俗文化圈和晉南華夏根祖文化圈,同時還是紅色文化資源的重要聚集地。我省文化資源可謂脈絡清晰、形態完備、類型多元。但從文旅融合發展的層面看,還需要進一步挖掘、梳理能充分代表我省文化特質、對市場具有強大吸引力的文化資源,並形成一以貫之的文化符號。
現階段,旅遊業已從購買「商品」向購買「體驗」強勢轉型,表明人們更加重視通過旅遊獲得新的信息與文化體驗。改革開放四十餘年來,我國城市和鄉村建設「千城一面」、「千村一貌」是制約「五千年文明古國」文化辨識度與旅遊吸引力的重要因素。我們迫切需要能夠體現山西文化內涵和人文精髓的特色文化品牌,去充分激發山西文化的生命力、影響力、創造力、感召力,從整體上帶動旅遊業提質增效。
建議文化和旅遊部門適時啟動「山西文化解碼工程」,系統研究我省的歷史文脈,梳理文化類型,選擇文化符號,並協調整合代表性文化符號之間的內在邏輯關係,從而彰顯文化山西的獨特意蘊與趣味,為文旅融合提供更加堅實的文化支撐。
推動資源轉化,進一步解決好文旅相融「怎麼融」的問題
文旅融合,既應當重視文化的思考,更需要提升旅遊的體驗。文旅融合的關鍵是要將文化資源轉化為旅遊資源。這就需要我們在以下三點上下功夫。
(一)要在規劃先行上下功夫。要高標準制定我省文化旅遊融合發展規劃,明確資源支撐體系,確立文旅融合的空間布局,形成11個地市主題鮮明、區域協同又錯位發展的文旅融合格局。
(二)要在項目引領上下功夫。樓陽生書記反覆強調「項目為王」。項目是發展的載體,文旅融合應堅持虛實結合,一方面要提煉文化價值和文化符號,明確目標定位;另一方面要加強項目化、載體化推進。文旅項目的謀劃要著眼補齊我省文旅融合發展短板,突出項目的規模性和樞紐性。一要全力建龍頭,即要圍繞黃河、長城、太行三大旅遊板塊,資源聚焦,力量集中;二要同步建景區,按照建點、聯線、擴面的思路,統籌推進文化旅遊景區建設,打造文旅融合支撐點;三要全域抓配套,按照景區、配套、服務三位一體路徑,提升旅遊的可進入性和可容納性。
(三)要在強化產業支撐上下功夫。產業融合是文旅融合的重心,只有實現資源的產品化開發,不斷提升文化產品的供給力,不斷培育和創造新業態,不斷構建包括鄉村旅遊、研學旅遊、工業旅遊等多產互融的多元文旅融合產品體系,才能使文旅融合向縱深推進。
文以載道,旅以致遠。一個地方能吸引遊客來一次或許是因為景色,但能夠吸引遊客一來再來的一定是文化。
願五千年文明的山西,能讓更多的人在這裡且詩意,共遠方!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rUQTrG8BbDmBVZuPv6MM.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