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麵穿針引線
巍巍積石山下,滔滔黃河岸邊,一個年輕而美麗的小縣城,風光俊秀,民風古樸,因為特有的「光環」,一直以來都是國家的「瑰寶」,它便是遐邇聞名的高原江南——循化撒拉族自治縣。
作為全國唯一的撒拉族自治縣,雖然有著「高原西雙版納」的美景,卻也貼著「六盤山集中連片特困地區」的標籤。在脫貧攻堅這場硬仗中,循化縣下足繡花功夫,開創了特有的以拉麵產業為主的脫貧模式,實現了全國人口較少民族——撒拉族「率先整體脫貧摘帽」目標,同時循化縣也成為了全國第一個少數民族區域性整體脫貧摘帽的縣域。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民委主任買合木提·烏斯曼在了解到循化縣從事拉麵產業人數占到全縣總人口的四分之一後表示,循化縣脫貧工作有特色、有亮點,特別是用拉麵產業來扶貧的路子,讓高原農民換了個活法。
撒拉族他們自稱「撒拉爾」,自古就有勇敢、開拓的傳統精神,生活在黃河沿岸的他們又被稱為「黃河浪尖的撒拉人」。
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沐浴著改革開放的春風,撒拉族群眾為改變貧窮面貌,以「敢為天下先」的創業精神,把一碗面拉成一條產業鏈,拉出了一條少數民族貧困地區脫貧致富的新模式。其中,90後小伙何文清就是拉麵產業中具有代表性的人物。
何文清在2004年就跟隨父輩到上海、深圳等城市開拉麵館,按他的話講是個「面二代」。「父母那一輩把循化的拉麵帶出去,只是為了謀生,現在我們這代人的想法不同了,更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為拉麵產業提檔升級做些事情。」何文清說。
就在一個月前,何文清乘著「一帶一路」經貿交流東風,參加了海東市組織的俄羅斯、埃及、阿聯拉麵招商洽談會,推動拉麵產業跨出國門、走向世界。正如何文清所言,一碗面,讓一個個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徹底地換了個活法。
2016年,在政府對小微企業的大力支持下,何文清和幾位同伴在循化清真食品(民族用品)產業園創辦了艾麥爾清真食品開發有限公司。「公司主要生產調味品、牛肉麵底料等,供應著2700多家拉麵館。在艾麥爾餐飲連鎖店,形成了『前店後廠』的模式。此外我們還有專門的辣椒種植基地,用自己生產的辣椒做調料。」
在循化縣有很多靠拉麵脫貧致富的村莊。其中白莊鎮下拉邊村又被稱為「拉麵村」,全村共411戶1716人,耕地面積532畝,人均不足0.3畝地,原是全縣有名的貧困村。2015年底確定的精準扶貧建檔立卡戶為58戶247人。為改變貧困局面,村支部向就業部門申請了免費培訓項目,先後700人(次)接受了各類技能培訓,於2016年實現了整村脫貧。截至2018年底,全村經濟收入達到1600萬元,其中拉麵產業收入高達790萬元,占總收入的65%,人均純收入達9945元。
如今,隨著外出的撒拉族群眾越來越多,開的飯館也越來越多,一些拉麵店開始向產業化、規模化方向轉型。循化縣全力推動以拉麵產業為主的勞務經濟發展,通過技能培訓、金融支持等,引導更多的人走出循化,走向全國,務工創業,扶持並培育了「撒拉人家」餐飲品牌,「北京撒拉花兒」「上海駱駝泉」等民族餐飲龍頭企業。截至目前,循化縣在全國各地市拉麵經營的戶數有7600家,從業人員近4萬人,全縣拉麵店實現年營業收入60億元,從業人員工資性收入達到20億元,年人均收入5萬元以上。
撒拉族群眾敢闖的精神讓他們在外收穫了第一桶金,循化縣有的放矢的幫扶政策助推了拉麵產業的更好發展。「一碗小小的拉麵『拉』出了脫貧致富的大產業,政府與群眾擰成一股繩,積極探索出拉麵產業扶貧路子,可謂是收效頗豐。」商務部財務司處長梁昊飛說。
循化縣廣大拉麵人在追求財富的同時,積極融入當地經濟社會建設、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及社會綜合治理,在心靈深處深深紮下了中華民族一家親和各民族共同團結奮鬥、共同繁榮發展的意識,已經成為「輸入地」不可剝離的一部分。就拿上海來說,循化籍780戶1000餘人中落戶63戶189人,所有適齡兒童均在當地上學,已經成為了新上海人,從農民變成了市民。
值得一提的是,拉麵產業釋放出巨大的脫貧效應,讓廣大群眾闖了路子、換了腦子、樹了牌子、掙了票子、育了孩子,變了一種活法,拉麵成為廣大貧困群眾的致富面、和諧面、幸福面、小康面。
闖了路子。循化的拉麵人在黨和政府以及強有力的政策扶持下,闖出了一條脫貧致富的道路,拉麵產業成為脫貧增收的主要來源和重要支撐,拉麵產業對全縣農牧業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的貢獻率達到56%。
換了腦子。拉麵人的思想觀念發生了根本性轉變,在「輸入地」從最初的謀生者變成了當地經濟發展的生力軍。有些成了當地政協委員,有些成了當地致富帶頭人,有些成了當地民族團結進步的先進典型。如山東濟南勞務辦主任韓維林2015年當選山東省政協委員,被評為山東省民族團結進步先進個人;安徽合肥勞務辦主任韓福忠被安徽省評為民族團結進步先進個人,2013年當選合肥市政協委員;湖南勞務辦主任馬維林當選長沙市政協委員,被評為長沙市民族團結進步先進個人。
創了牌子。拉麵人在經營過程中,在黨和政府的指導下,通過拉麵的產品和服務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品牌,增強了市場競爭力,而且在全國範圍內為宣傳青海、宣傳海東和循化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掙了票子。脫貧致富的拉麵人回到家鄉用掙回的票子蓋了房子、買了車子,也極大地鼓舞著更多的鄰里鄉親加入到了拉麵大軍創業的行列。近幾年,循化縣拉麵經營戶回鄉創業的實體達到260家,拉麵經濟帶動牛羊肉配送、調料品生產加工等企業30家,從業人員1500人,拉麵經濟及相關產業營業收入達60億元。
育了孩子。拉麵人在「輸入地」黨委的親切關懷下,他們的子女也享受到了當地優質的教育資源,在高水平的教育環境中,一個又一個拉麵人的孩子們圓了大學夢、名校夢。許多拉麵人的孩子相繼考上了清華大學、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北京師範大學、中央民族大學等國內知名大學。拉麵人的觀念轉變,極大地影響、帶動了家鄉人的思想變化,重教崇文、培育孩子讀書成才,成為循化人的一種主流風尚和價值追求。自2008年以來,全縣7000多名學生步入了高校。
民族畫報記者陳立民在採訪過程中深有感觸:「通過幾天的實地了解,循化拉麵產業『拉』到祖國大江南北,『拉』成了一碗『致富面』,改變了千家萬戶的貧困面貌,而且撒拉族群眾朝氣蓬勃向上的精神是確確實實看在眼裡的,這些與國家政策的扶持和群眾百姓的努力、自強、奮鬥是分不開的,所以新時代呼喚新作為,新征程期待新氣象,每個人都應該擼起袖子加油干。」(記者 李富生 攝影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