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平:每日一文:一個人問答錄
問:該如何評價人類的第一期文明?
答:隨著人類對存在認識的全面展開和全面深入,特別是一些科學發現給人類對存在的認識和自身的認識打開了新的思路,人們已經逐漸從唯物觀以及唯心觀的圍困中走了出來,人類的認識面臨一次質的飛躍。而種種跡象表明,第一期人類文明依據的生存理念已經蒼老腐朽、破綻百出、難以為繼,第一期文明的末時效應已經顯見,很快就行將結束。不過,尚需在蓋棺論定之日,人們才會對當下的第一期文明作出全面的正確的評價。

問:當下的生存理念及文明形態只是人類的一個暫時性的過渡時期,這個時期有什麼意義?
答:當然具有重大意義,一是建立了人對事物的初級認識,對所有感知到的事物給予了命名和定義;二是認識自身並覺悟自己,並建立了人與事物的密切關係;三是初步建立了人與存在的相對關係,開啟了人類文明的存在歷程。總的說來,人類一期文明為人類高級階段的存在打下了全面的基礎,沒有人類的一期文明,就不會有人類的二期文明。正因為生存時期的嘗試,才使人類高級的感知時期有儘快開啟的可能。特別是人類在生存時期遭遇的所有問題和經歷的所有苦難,都構成了第二期文明的強大推動力和珍貴的歷史經驗,更是人類二期文明的可用資源和寶貴財富,人類付出的代價不會流失,它們將成為二期文明的堅固基石。
問:二期文明只能建立於一期文明之上嗎?
答:這兩種文明可以不發生任何關係,但那僅僅是理論上的可能,人類事實上已經只能在一期文明之上建立二期文明,所以,兩個文明的關係是傳承關係和替換關係,兩者的轉換過程既非常密切又非常複雜。特別是處於轉換時期的人類更是特殊,可以說是既尷尬又偉大,尷尬是人們將處於兩種文明邏輯之中,難以轉換和難以適從,這可能是前所未有的、極為特殊的體驗過程,對人將是一次不小的考驗。但轉換時期是一次紀元性質的跨越,這時期的人類處於關鍵的歷史節點上,具有開創性的使命。這時候的全人類都具有先驅性質,要建立全新的三觀,要開啟全新的生活方式,要嘗試全新的感知體驗,要處於從未有過的人際關係中,要構建美好的心理心態,要成為全人類第一代感知者……可以說,這時期的人,全都是偉大的人,因為每個人都承擔著開創新紀元的偉大使命。
問:具體到每一個人,怎麼是偉大的人?
答:首先,在跨紀元的交替時期,每個人都在接受從未有過的考驗。當完全不同於既有認識和既有觀念的感知理論一出現,獲悉者就得開始作出選擇,是認同並接受感知理論,還是拒絕接受這些全新的理念,或者是麻木的視而不見,繼續已往的生活。這個選擇的進行,關係著新紀元全面開啟的時間,所以每個人的態度都非要重要,它關係著還要繼續下去的人類的歷史進程。

問:人們憑什麼進行選擇?
答:人是不可能對生存理念和感知理念進行選擇的,這兩個理念都是在不知不覺中形成人的思維方式和意識內容的,人們要選擇的是具體的三觀,以及對待生活、對待世界和對待自己的認識立場。當感知論的觀點一出現,就會促使個人做出思考與判斷,我們到底需要什麼?我們生活的目的是什麼?除了從不思考的懵懂之人以外,大多數人會不難得出結論。其實生活一直在等候著人們的思考結果,因為生活一刻不停地在繼續,人們必須做出行為選擇。
問:在這個過渡時期,也就是生存末期,人們是不是普遍有選擇困難症?
答:正是如此,這是個矛盾集中期和衝突爆發期,但卻又是思想真空期,過去已有的觀念與思想已疲態盡顯,難以為繼,人們的懷疑情緒普遍存在,人們不但不再篤信事物的真實性,也不再相信自己的可靠性,這其實是非常不確定、不穩定和不可靠的階段,這是異常危險的,人們悉心構建的意識形態有可能一朝崩潰,在這種一切待變的情況下,人們的浮躁情緒顯而易見。
問:人們熱衷於傳播奇聞,都在期待著意外發生,是吧?
答:這正是思想真空期的典型表現,這個時期發現特別多、異象特別多、聳人聽聞特別多、奇思怪想特別多……人們一驚一乍地發現了什麼幾維空間,發現了人是被設計的程序,發現多層交叉的世界……人們普遍寄希望於科學技術,指望它掲出什麼驚天秘密來,一朝扭轉乾坤。人們還似乎忽然間重新發現中國傳統文化的真理性,重新發現老子、孔子……等等文化偶像,特別是重新發現了王陽明,一時間王陽明熱得沸騰,人們在還搞不懂或不想搞懂唯心主義的前提下,把王陽明供到很高的位置,但又不知道用他來說明什麼?或用他來主張什麼新的理念?達到什麼明確的目的?在修身養性養心上再怎麼發揮,也開發不出什麼新的意義。看來人們並不是需要新思想,是需要新的崇拜,這些文化古人早已存在了很久,把他們挖出來新用用在哪裡?人們卻一片茫然。人們是不是需要幾副老藥來救自己,人們不知道,但人們急需拯救,這些亂象已經充分地說明了。

問:人們的生活越是現代化、新潮化,心裡卻越是空虛,是不是?
答:現代人的空虛是多方面的和很深刻的,人們不但覺得物質世界虛幻飄搖,更覺得自己無根無底,無枝可棲。這其實就是存在理念不自信的明顯體現。人們從基礎上已經感覺到生活不可靠,但五光十色、越來越豐富多彩的生活為什麼不可靠?人們卻並不知道。這些浮泛的物質財富和急速變化的外在環境與人的根本存在相分離,這些現代化的一切改變並不指向存在的穩固與恆定,並且正好相反,財富與獲得並不意味著根本存在的可靠,卻更證明了人的空洞感,脆弱的人生只好在物質財富的得失中飄搖。最致命的是,現代化的進步並未減輕人生命觀念的壓力,反而帶來更大的危機,並不是指環境污染等硬體設施帶來的系列問題,人的精神壓力及精神負載過大,直接對生命的存在構成威脅,人的精神憂慮已經成為嚴重的世紀病,是比任何身體病症更嚴重的疾患,我們對此束手無策。(接下)
註:本文節選自:京東電子書:《感知新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