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貨幣基金收益雖然不多,但輕輕鬆鬆賺點飯錢還是可以的。
但是,相比幾年前的利率,隨著經濟大環境的改變,貨幣基金收益不行了,甚至越來越不行。
過去一些投資理財小白還能把錢安心放在貨幣基金里,這種基本上無風險的現金理財工具,一直都是市場資金的聚集所在,雖然收益低,但並不是所有人都會放棄,如果沒有其他替代的產品,還是有不少人繼續放在裡面。
但也有不少人已經看不上這點收益了,紛紛尋找其他的理財產品。
對於投資理財市場,閒錢除了放在貨幣基金外,還有哪些地方可以去呢?
我們從源頭來說:
1、貨幣基金收益為什麼越來越低?
最核心的一點是市場不缺錢了。
貨幣基金的底層資產多為銀行定期存單、央行票據、國債、同業存款等短期現金工具,這些產品除了風險小外,高安全性、高流動性和穩定收益性就是它的主要特點。
唯一的缺點就是:收益率不高。
所以,貨幣基金才能體現「儲蓄」的安全特徵。
而貨幣基金收益越來越低,肯定與它的底層資產有關係的。
當市場上缺錢的時候,大家只能用高利率來借錢,貨基的收益就會提高,反之就會下降。
比如銀行定期存款,當市場缺錢時,銀行可以提高存款利率來吸引儲蓄,這種情況下貨幣基金的收益自然會提高,相反如果不缺錢,可能還會降低存款利率。
市場資金壓力不大,大部分銀行不缺錢,不需要用高收益產品來吸引資金,貨幣基金收益率自然跟著走低,就連存款利率、銀行理財收益率都在走低。
2、貨幣基金不行了,還有哪些產品去處?
我個人認為有兩個方向:固收資產和權益資產。
兩點分開講。
第一是固收資產
有一部分人並不喜歡有波動會出現虧損的權益資產,所以它們寧願尋找與貨幣基金同類型的產品。
這類保守型投資人,秉持「寧不賺錢,也不虧錢」的投資理念,資金能跑贏通脹即可。
保本保息才是投資人的第一追求,尤其是年齡大的中老年人。
所以即使利率再低,也有許多人追。
第二、權益資產
權益資產的類型很多,屬於風險型資產,有虧損有盈利,肯定無法保本保息。
從市場數十種權益資產中挑選,指數化投資應該是最適合普通人,尤其工薪階層投資理財的工具。
雖然它的底層資產是股票,也存在波動導致虧損的風險,但因為通過指數化的權重分布,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資產波動的頻度和虧損的幅度。
指數化投資需要足夠的耐心和面對虧損的信心,否則很容易導致本金浮虧轉為實虧。
每個家庭或個人的實際情況不同,所以在選擇指數化投資時應該量力而行,因人而異。
我個人的看法是,最簡單直接的方式就是選擇主流寬基指數,可能無法取得超額市場收益,但長期堅持下來,跑贏通脹取得市場平均收益還是可行的。
3、說到最後
市場上能選擇的投資品種很多,固定收益產品和權益產品都有適合的人群。
並不是所有人都喜歡固定收益,也並不是所有人都適合權益資產。
當然,如果從資產配置的角度來看,綜合配置各項資產的比例才是比較穩妥的方法,貨幣基金雖然收益不高,但依然是資金配置的一部分。
我們在選擇任何投資理財產品前,都儘量從風險、收益和流動性三方面綜合衡量。
做到資產的平衡配置,減少單一或相關性高的資產權重。
明白這個後,再選擇理財產品,可能更得心應手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