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光鐵佛寺,位於河北滄州市偏西南60公里處的東光縣城內,素有"滄州獅子景州塔,東光縣的鐵菩薩"而聞名遐邇。據《東光縣誌》記載,鐵佛寺原名"普照寺",始建於北宋開寶五年(公元973年)。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因寺內釋迦牟尼佛體態碩大而聞名,民國25年(公元1936年)直系軍閥吳佩孚曾親筆題匾為"鐵佛寺"。鐵佛寺被列為河北省重點保護文物。
鐵佛寺以其紅色的山門、紅色的圍牆、紅色的圓柱、紅色的窗欞顯示出獨特的風采,蔚為壯觀,是鑲嵌在觀州原野上的一顆紅色寶石。重新修復的鐵佛寺不論在規模上還是在建築藝術造型上都遠遠勝過了原寺。
鐵佛寺包括山門、天王殿和大雄寶殿。山門正中鑲嵌三個金光閃閃的大字"鐵佛寺",大雄寶殿是寺內主體建築,坐落在長34.72米,寬31.96米,高2.1米的台基上。它面闊五間,進深三間,高14米,為單檐歇山式。殿前有抱廈,檐下"大雄寶殿"金字匾額由中國著名書法家溥傑所書,自然流暢,瀟洒活潑。大殿正中面南端坐釋迦牟尼佛,完全由生鐵鑄成,是現今中國最大的坐式鐵鑄佛像,高8.24米,重48噸,佛像是中空的。兩側左為藥師佛,右為阿彌陀佛,後排依次站立觀音菩薩、普賢菩薩、文殊菩薩和地藏菩薩。大殿東西兩廂對稱的排列著十八羅漢。這此塑像如真人大小,泥塑全身,神態各異,栩栩如生。大殿的紅色圓柱上,懸掛一對楹聯,上聯曰"寶樹列祗圓護持大千世界",下聯曰:"慈航登彼岸普濟百萬人天"。
傳說佛教遠在隋唐就傳入東光,善男信女頗多。鐵佛原在京東香河縣金雞寺,因想往東光這塊佛鄉寶地,每天僧人撞鐘即發出"東光、東光"的聲響。金雞寺和尚意識到鐵佛要去東光,於是用鐵鏈鎖住鐵佛的右臂,但鐵佛去意已堅,終於掙斷鎖鏈沿運河逆流南下。沿途各縣見運河裡漂來了大鐵佛,有的在河邊修起了接佛寺,想攔留鐵佛進寺,但鐵佛毅然向南,目不斜視,直漂到東光碼頭停住。這樣的龐然大物誰能搬的動?此時,走來一個小和尚,其貌不揚,但食量極大,一口氣吃了十多屜包子,俯身把鐵佛的背上岸來,放在一口井上。人們在井上建起了鐵佛寺。據說這小和尚就是鐵佛的化身,鐵佛下有一口井,深不可測。
這儘管是民間神話傳說,但後來看到香河縣《民間文學三套集成資料本》,其中竟也有鐵佛在該縣當年的金雞寺遺下一隻胳臂而去的傳說。兩地相距數百里,傳說卻如此契合,這讓人驚詫不已,兩地神話傳奇為什麼能不謀而合?
當然,鐵佛是鐵鑄的。然而,即是鐵鑄的,也有一段傳奇。傳說這尊重達48噸的鐵佛澆鑄時需數十名工匠,架起多盤化鐵爐。但澆鑄到平肩就鑄不成了。因為等工匠端著鐵水走上兩丈多高的腳手架,鐵水冷卻,無法銜鑄頭部。正在工人們一籌莫展、束手無策之際,偶來一位白髮老者,口吟:"要想鐵佛成,必須脖兒平",唱罷揚長而去。工人們一番琢磨,心領神會,便在鐵佛四周墊土築台及肩,台上安爐,佛頭很快銜鑄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