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有在網絡上流傳很廣的一則笑話:「你在哪個大學讀書?」「清華,你在哪啊?」「我在理工」「北京理工還是武漢理工?」「麻省」「打擾了……」
平時如果不說大學全名,而只報出「科大」、「理工大」、「工大」、「交大」之類的簡稱,簡直一不留神就會撞車。
從名校到普通院校,如果細數一遍中國大學的名字,就會由衷感慨它們有太多相似。很多名字只有一字之差的大學背後,也許壓根沒有半毛錢關係。
為什麼中國大學容易撞名?因為它們的名字有一套固定的誕生邏輯。
最簡單是以地名劃分,國家、地區、省份、城市,由高到低排列。後面通常還要跟上學校的專業門類,常用詞彙包括但不限於醫學、師範、工程、理工、政法、科技、財經、郵電等等。
北京理工大學、東北石油大學、華中科技大學等名字,通通能用這個規則來解釋。
再比如「成都對外經貿大學」、「中國藝術學院」……這些從沒見過的名字,是不是聽起來似是而非、有模有樣?大學有時候和普通人一樣,喜歡跟風,中國有多少家長給孩子取名浩然、可馨、浩軒等等有著相同味道的名字,就有多少院校決定叫自己科技學院、工程學院、財經大學。
在如此刻板無趣的命名傳統下,那些有著地域和行業無法解釋的名字的大學,就顯得彌足珍貴,甚至逼格滿滿了。清華、復旦、南開、中山,濃濃的民國風和歷史感,好像更能得到文藝青年的追捧。
相比之下,國外為數不少的大學名稱取自人名。例如美國的哈佛大學、史丹福大學,澳大利亞的莫納什大學等等。
目前國內以人命名的高校,也只有星海音樂學院、魯迅美術學院、中山大學等寥寥幾所。中國的高等院校有兩千多所,可是排列組合的名詞就那麼多,能不撞上嗎?
「真兄弟」和「假親戚」
此前有個新聞,瀘州醫學院和四川大學的口水仗一直打到教育部。原因是前者意圖更名為「四川醫科大學」,簡稱「川醫」,而這恰好也是四川大學華西醫學院歷史前身四川醫學院的簡稱。
類似的命名邏輯催生出一批類似的名字,但擁有這些名字的大學,有的毫無關聯,有的甚至還像這兩所四川院校一樣,為了名字爭執不休。
中國的一線城市北上廣深,各有一所以自己冠名的大學,要是不知情的外國友人看到,說不定會以為它們之間有著什麼聯繫。但只要對中國高校稍有了解的人聽到,一定會微微一笑,緩緩吐出一句:「圖森破!」
這四所名字相近的大學,恰好代表了中國高校的不同辦學層次和風格:
北京大學自然不用說,出身名門,實力頂尖,是中國高等教育的標杆和旗幟。
上海大學同樣有著悠久的傳統,但是現在的辦學主體,到上世紀八十年代才形成,憑藉日後院校合併後不錯的實力和身處滬上的地理位置,今天已是熱門211高校。
廣州大學和深圳大學則寄託了經濟強市渴望創辦一流大學的夢想。廣州的中山大學、華南理工大學、暨南大學,雖然實力強勁,但是要麼屬於教育部,要麼歸省里管轄,一百多公里外的深圳,更是在建立之初,一所高校都沒有。如今的廣大深大,既不是211,更不是985,距離它們當初定下的目標,還有相當長的距離。
如果攤上科技、工業等熱門詞彙,那麼撞名的機率就更高了。
幾乎每個省都有一所工業大學,但它們的前世今生卻大不一樣。如果把合肥工業大學和廣東工業大學擺在一起,不知情的人肯定覺得後者的名字更霸氣。名字裡帶有「廣東」,不就是全省的代表嗎?但事實上,身為211大學的合工大,實力卻更勝一籌。
曾經的第一到第四軍醫大學,在中國醫學教育界赫赫有名,但四所的實力卻不是像名字一樣從一到四按順序排列。第一軍醫大學歸屬地方,變成了南方醫科大學,第二第三第四軍醫大學的名字里,則分別添上了海軍、陸軍、空軍的字樣。
名字近似的高校,背後可能有著迥然不同的命名邏輯,想要單憑名字就分辨出親疏遠近、實力高低,實在是太困難了,這也正是很多聽起來像野雞的名校和聽起來像名校的野雞存在的原因。
在這個人人唯恐落伍的大時代里,連大學也不能免俗,連大學的名字也要跟上潮流。城市、科技、財經,中國、北京、上海,這是很多高校改名的方向。只要拼盡全力把這幾個字眼塞進校門口的匾額里,經費、名氣、優秀生源,就會滾滾而來。
中國人常說人如其名,但很多高校卻是名不副實。與其費盡心思改名字,想和老牌名校或者熱門領域搭上關係,還不如苦練內功,提高自身水平。
中國高校想要邁向世界一流的序列,至少要先改掉對名字的執念。而這一切的前提,是每一個普通人放下偏見,重拾對高等教育的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