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樣的廣告圖能夠獲得高轉化率?

2019-08-20   運營的小事

5年前颳起了一股風潮——傳統企業向網際網路轉型。

而今天,大多數企業都在成熟的線上運營基調上,從線下找尋新的流量入口,線上線下相結合的組合拳運營方式,正慢慢成為傳統企業的基本運營框架。

那麼在目前火爆得噴汁的網際網路環境中,以圖片海報為主的線下廣告投入到底還有沒有必要?

回答是:有(本人不是廣告銷售,也不在廣告公司,僅來源於市場經驗)!

一、對線下廣告的顧慮

1. 無論什麼廣告形式,數據能給人安全感

因為在網際網路環境混久了,大家都對數據比較敏感,以往線下廣告不能精確產生數據,投放出去的效果不敢保證,更多是純品牌性的展示,對於廣告主來說,缺乏安全感。

隨著AI技術的興起,後來又出現了一種可評估數據的新興線下廣告形式,比如LED屏上裝有AI攝像頭,當你的廣告海報上傳後,距離該屏一定距離的用戶會被攝像頭識別到,即視為一次曝光;

但個人覺得,攝像頭的存在就是為了給廣告主們安全感,有數據就有安全感,其他的與常規線下廣告無異。

線上廣告的投放,我們可以針對落地頁進行不斷優化,可以針對文案、外層圖做A/B測試,整個流程都依賴於數據化,而線下廣告,從海報設計、投放場景及時間,同樣可以做A/B測試和數據監測。

2. 線下廣告是有它獨特的優勢

根據沙利文出具的《中國整合營銷服務行業市場研究》報告,線下傳媒市場規模由2015年的549.90億元增長至2017年的768.00億元,復合增長率達18.20%。存在即合理,有增長即合理。

線下廣告有如下幾個特徵:

  1. 用戶觸達率高,流量真實;
  2. 體驗感強,有場景代入感;
  3. 被網際網路廣告轟炸久了,親眼見的更加信服。

在這個數據驅動營銷的時代,做任何廣告,都要講究品效合一,線下廣告的投放一定要找到與線上的契合點。

二、場景式設計要考慮四個要素

如標題,一周時間,閱覽了約1000張海報,主要是通過百度圖片等各圖片網站來搜索關鍵詞查看,以及平時上下班途中的地鐵公交廣告、大廈廣告牌,小區廣告等場景;

發現線下廣告的投放除了素材外,還與特定場景有關。

1. 大部分的線下海報以純品牌為主

這1000張海報中,至少一半以純品牌曝光為主,這裡指的純品牌,是指不以實際真實產出為導向的,它們有個共同點,都包含了2個元素:logo和座機。

且不說電話有沒有呼入量,單說電話放在這裡,怎麼去評估投放的這個渠道、這塊廣告牌,這個場景,到底有沒有價值?

不以效果為導向評估,總覺得預算打了水漂,預算多的請屏蔽。

2. 廣告投放的場景沒有充分考慮

根據投放經驗,線下廣告投放至少要考慮到以下四點:

(1)視距

視距決定了廣告的觸達率。比如馬路一側的廣告牌,尺寸量出來後,根據人群活動範圍,估算距離這塊廣告牌的最大觸及距離是多少(最大距離就是廣告牌一側的馬路最側邊到牌子的最大距離);

然後在設計海報時,要保證關鍵廣告信息,在這個最大目視距離能看清晰。

當然,廣告牌很小,目視距離超長的另算,這裡只是分享視距對觸達率的影響。

(2)視幅

視寬決定了廣告觸達的完整度。比如在地鐵軌道兩側的燈箱廣告,廣告海報尺寸與燈箱尺寸是一致的,但地鐵的窗口尺寸卻比燈箱要小,用戶在地鐵車廂內的視線幅度是有限的;

並且在地鐵上觀察到某教育機構的海報,我總是看不全,關鍵信息需要在車廂挪幾步才能獲取。

所以海報設計中,關鍵信息點的展現,要考慮視線幅度,將核心賣點等關鍵元素儘可能多的展現給符合視角的人群。

(3)色差

色差決定了廣告的關注度。在用戶線下場景中,強烈的視覺反差絕對是博取關注度的手段。

比如在高速公路上,一般兩側以綠植為主,如果廣告牌的主色調仍是綠色,就毫無存在意義。

在保證品牌主色調的前提下,結合當下營銷場景,做出一定變通,契合周邊環境,才能獲取最大的關注度。

(4)互動

在線下廣告互動中,可分為兩種角色,即人和媒體。而人和媒體又有三種互動形式,只有媒體與人有互動關係,才會產生觸及:

  1. 流動的媒體和靜態的人:比如在辦公室里點外賣,商家在包裝里夾了一張小卡片,人是靜的,卡片是動的;
  2. 靜態的媒體和流動的人:比如經過某個大廈的廣告牌,人是動的,廣告牌是靜止的;
  3. 流動的媒體和流動的人:比如大街上來來往往的車身廣告,和匆匆路過的行人,人和媒體都在流動。

三、高轉化率的海報都有數據支撐

技術獲取數據,數據驅動營銷。在分析了若干張線下海報之後,總結了以下4點海報必備要素,其中有三點是可通過數據量化的。

當然這四點只是元素,核心的內容還是產品賣點和廣告創意,這才是用戶決策的關鍵。

1. logo

線下廣告一般都是硬廣,直截了當。

logo是用來表明品牌特徵的記號,所以它肯定是四大要素之一。

2. 參數二維碼

現在的海報,無論線上還是線下,二維碼是標配,但一般都是放置的通用二維碼,不具備參數識別。

我們在投放深圳某高端小區的電梯廣告時,對該小區的每棟樓的每張海報都設置了參數二維碼,便於在一定的投放周期內,獲取掃碼量,評估這一廣告元素的存在必要性和引流價值。

3. 專線電話

這一點會有一定的成本,需要針對每一個渠道單獨設置一個電話,也是在以效果為導向的前提下,獲取呼入量。

4. 引導搜索框

海報上的引導搜索框,在很多海報設計中都被忽略了。

對於一個完完全全的新用戶來說,僅憑海報上的內容,不足以讓他了解你,信任度是關鍵,而現在的用戶都相信自己親眼見到的,雖然不一定真實。

海報上加入搜索框元素,框內添加關鍵詞,引導用戶去搜尋引擎搜索這個詞,前提是搜尋引擎上通過這個詞可以搜出一些企業官網或子網站的信息。

試想,人在媒體面前停留的時長是有限的,你不能讓他掃碼,也不能讓他呼入,但最起碼給一個用戶了解產品的機會還是可以的。

通過網站後台數據分析,可以獲取有多少人通過這個關鍵詞進入了哪些頁面,來評估這次投放中到底獲取了多少流量,無論是UV還是PV。

5. A/B測試

A/B測試一般在線上廣告投放中會用到,同樣,在線下廣告投放周期中,也可以進行測試,在保留以上4個元素的基礎上,根據呼入量、掃碼量、搜索量不斷優化廣告創意、元素位置及大小、賣點信息位置及大小、基本色調、海報構圖等等。

有了數據,就有了膽子,有了膽子有了幹勁,才會越做越好。

四、線上+線下=效果最大化

組合拳推廣使效果最大化。單一的網絡運營,成本越來越高;單一的線下廣告,效果不好把控,所以私域流量的概念火了。

私域流量精準、粘性高、後期成本低、品牌延伸性強,但私域流量的養成是一個長期的精細化運營的過程。以數據作為支撐,線上運營結合線下推廣,形成流量閉環,才能效果最大化。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本站根據CC0協議授權轉發

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聯繫:[運營的小事]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