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包與匣子

2019-09-02     皇城根胡同串子

糕點人人都愛吃,逢年過節或家有喜事都愛買糕點裝匣子作為禮品送人(老北京人從不管裝點心的匣子叫盒)。過去老北京城裡糕點鋪不少,基本上可分為漢民和清真兩種,這裡就說說漢民喜愛的糕點匣子,「稻香村」如今是人們的首選,「稻香村」連鎖店遍布京城獨占了北京的糕點市場,其實老北京糕點老字號店鋪不止「稻香村」「正明齋」,字號最老,歷史悠久,始建於明代中葉,鋪面位於前門外煤市街。

「稻香村」光緒二十一年在前門觀音寺街開業可打出了「稻香村南貨店」的字號,儘管是南味,老百姓非常喜歡「稻香村」糕點,例如「京八件」「自來紅」「自來白」不斷融進京城文化,「稻香村」糕點也漸漸被人們接受為「京味」糕點了。除了「正明齋」還有「聚慶齋」東華門的「金蘭齋」東安市場西門對過的』寶蘭齋」,東四八條口的「瑞芳齋」菜市口的「桂興齋」都比較有名,各有特色。

老北京的點心匣子是長方形的盒子外邊花花綠綠的印著什麼「丹鳳朝陽」、「福祿壽」等圖案裡邊用油紙鋪襯好把點心一塊一塊的碼好後蓋上襯紙和蓋兒點心匣子上面附上一張大紅的蓋紙,其實紅底黑字的蓋紙就是您去的糕點鋪的買賣字號的廣告,您買點心就是不裝匣子點心用紙包好也同樣給您壓上一張大紅方方正正的紙,點心匣子用紙繩子綑紮好由您怎麼提嘍也不會散了。不管您是走親訪友還是自己回家享用大紅蓋紙的點心匣子或點心包讓人看著就喜興。

咱老北京的 「京八件」點心匣子是消失了快五十年後才又重現京城,除京八件外,老北京平民百姓最愛吃的老北京糕點還有槽子糕、缸爐(白面紅糖香油混制而成)、桃酥、茯苓餅、龍鳳餅等,因其價廉物美是老幼產婦經常食用的大眾糕點。

當年北新橋的泰華齋餑餑鋪的薩其馬奶油味最重,因為它北鄰皇家寺廟雍和宮,那裡的喇嘛僧眾是泰華齋的第一主顧,作為佛前之供,用量很大。地安門的桂英齋,因為在皇宮附近,所以宮裡的太監們常來光顧。桂英齋掌柜的投其所好,仿照御膳房點心局的特色製作,讓太監們覺得甚合口味。當然在市面上影響最大的還要數正明齋和永興齋。

過去人們買缸爐講究到大柵欄聚慶齋去買,其用料精良糕酥香甜營養豐富最受產婦們歡迎。北京最著名的制售糕點的老字號當屬「正明斎」 老北京人管糕點叫餑餑,所以,「正明齋」的全稱應是「正明齋餑餑鋪」。但人們為了嘴皮子省事,就簡稱其為「正明齋」這三個字。「正明齋」,歷史悠久,始建於明代中葉,鋪面位於前門外煤市街。咸豐朝以來,「正明齋」的餑餑一直是宮廷貢品,其品種大致可以分為硬皮、油炸、酥皮、蛋糕、糖皮五大類。其中精品糕點就有數十種之多,如奶皮餅、乾菜月餅、薩其馬、蜂蜜蛋糕、桃酥、黃酥月餅等,所用芝麻都須去皮才能使用。薩其馬以其鬆軟香甜、入口即化的優點,深合老北京人的口味。

老年間點心鋪逢年過節,大宗生意是供品,廟裡、買賣家、宅門都在臘月初去訂為的是不誤三十兒上供接神。最早的點心匣子是木製的,外面貼彩畫後來都改為經濟實惠紙制的匣子了。另外還有一種簡易包裝是蒲包,所謂蒲包就是用蒲草編的片兒,點心碼中間,四面一攏,蒙紅紙,蓋張印有字號、地點、經營品種的仿單。比匣子省錢。當然送匣子還是蒲包這得看關係遠近,交情厚薄了,過去孩子淘氣惹禍或上學不聽話受罰,家長得買「蒲包」給人家賠禮道歉,過去有句老話說「這孩子竟讓我給人提了蒲包了」,指孩子不讓大人省心。

時光流逝,時代的變遷伴隨著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現如今雖不講究再用點心匣子送禮,可是為了「回復老傳統還是有了」匣子「只是外形與前不一樣,過去裡面墊的是紙雖然愛油透了但通氣,今天裡面墊的是塑料薄膜或防油紙不透氣,春節朋友來我家送了兩盒糕點結果打開底下的都長了綠毛了,不是糕點不好而是包裝不科學。隨著時間的變換人們的飲食習慣也在改變但唯這老北京糕點仍是日常生活中人們的喜愛。真正老北京的糕點 從裡到外透著老北京的味,真真切切的京味您說咱能忘了嗎。

(轉自:老北京網)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qzd78mwBJleJMoPMg6q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