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次新冠患者中,老年人、有基礎疾病的人群更容易患有往往在患有新冠病毒疾病(COVID-19)後病情更嚴重。而隨著疫情在全球的發展,更多臨川現象也提示了一個重症的潛在風險因素:超重和肥胖。
發表於《新英格蘭醫學雜誌》的美國西雅圖地區24例危重症確診患者回顧研究,是最早報告體重指數(BMI)數據的研究之一。其中,有3例患者BMI正常,7例超重,13例肥胖,1例數據缺失。儘管樣本量太小而難以進行有意義的統計分析,但仍然可以觀察到,85%的肥胖患者需要機械通氣,62%的肥胖患者死亡,這一比例明顯高於非肥胖患者(相應患者占比分別為64%和36%)。隨後,來自不同國家地區的數據進一步支持了對肥胖影響的擔憂。
但是《自然》評論文章的作者們卻提出了肥胖與其他併發症的關聯。超重和肥胖人群也常伴有相關的代謝健康問題,如血壓、血脂和血糖異常等,心血管疾病、糖尿病、慢性腎病這些常見的重要慢病也都與肥胖密切相關。此外,他們還特別指出,肥胖人群常見的胰島素抵抗也是代謝健康異常、心臟功能不佳和心血管疾病死亡率的重要獨立決定因素之一。
不論肥胖是否是對抗疫情的風險因素,但人類在對抗疾病的過程中,對待「胖子」卻一向如此不公平,因為超重與肥胖的確會引起多種嚴重的慢性疾病。
為什麼「胖子」容易生病
美國的一項最新研究顯示,美國人在20歲至50歲期間體重通常會增加,這可能會增加他們患癌症、心臟病和其他重大疾病的風險。
研究報告的作者在《美國醫學會雜誌》(Th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JAMA)上說,即使是那些只增重10磅的人,也面臨著更大的罹患重大慢性病的風險。
當我們從食物中攝入的能量大於我們在活動和休息時消耗的能量時,脂肪就會在我們體內積聚,長此以往,即使比你消耗的能量多一點點,也會導致你超重或肥胖。
如今,肥胖被認為是世界上最大的殺手之一,據估計,它們每年造成4100萬人死亡,占全球死亡總數的71%。
在我國,根據國際醫學雜誌《柳葉刀》發布的最新數據,中國有9000萬肥胖人群,其中1200萬屬於重度肥胖,居全球首位。早前,世界衛生組織指出:超重和肥胖是全球引起死亡的第五大風險,全球每年「胖死」的人至少達280萬人。
在世界肥胖人口,有16.3%的男性和14.2%的女性為中國人;此外,北京大學公共健康中心的一項研究指出,至2030年,每4個孩子中,就將有一個是超重的,屆時,中國將有5000萬兒童的體重被列為超重或肥胖。
下面是世界衛生組織(WHO)給出的一組數據:
· 1975年以來,世界肥胖人數已增長近三倍;
· 2016年,18歲及以上的成年人中逾19億人超重,其中超過6.5億人肥胖;
· 2016年,18歲及以上的成年人中有39%超重,且13%為肥胖;
· 世界多數人口所居住的國家,死於超重和肥胖的人數大於死於體重不足的人數;
· 2016年,4100萬名5歲以下兒童超重或肥胖;
· 2016年,超過3.4億名5-19歲兒童和青少年超重或肥胖。
肥胖會帶給你哪些健康風險:
可以說,如今肥胖早已不是個別現象,而更像是社會高度發達後的一種通病,而超重或肥胖會增加許多疾病和健康狀況的風險,包括:
· 高血壓
· 血脂異常(例如總膽固醇過高)
· 2型糖尿病
· 冠心病
· 中風
· 膽囊疾病
· 關節炎
· 睡眠呼吸暫停和呼吸問題
· 某些癌症
· 動脈粥樣硬化
· 代謝綜合徵
· 心臟病
· 慢性炎症
· 脂肪肝
· 慢性腎臟疾病
如上所見,與肥胖相關的健康問題層出不窮,此外,許多超重的人還患有抑鬱、焦慮和低質量的生活。
什麼是超重
說到這就要給大家再介紹一次很多人已經很熟悉指數了——BMI。
BMI指數,、全名是身體質量指數,簡稱體質指數,又稱體重指數,英文為Body Mass Index,簡稱BMI。
BMI是用體重公斤數除以身高米數平方得出的數字,是目前國際上常用的衡量人體胖瘦程度以及是否健康的一個標準。
體重指數(BMI)=體重(kg)÷身高(m)的平方
判斷標準是:
過輕:低於18.5,正常:18.5-23.9,過重:24-27,肥胖:28-32,非常肥胖,高於32。
具體來說:
成人
世衛組織對成人做出的超重和肥胖定義如下:
· 身體質量指數等於或大於25時為超重;
· 身體質量指數等於或大於30時為肥胖。
兒童
對兒童而言,在對超重和肥胖做出定義時需考慮年齡因素。
對5歲以下兒童:
· 超重為身高別體重大於世衛組織兒童生長標準中位數的2個標準差;
· 肥胖為身高別體重大於世衛組織兒童生長標準中位數的3個標準差。
對5-19歲兒童做出的超重和肥胖定義如下:
· 超重為年齡別身體質量指數大於世衛組織生長標準中位數的1個標準差;
· 肥胖為年齡別身體質量指數大於世衛組織生長標準中位數的2個標準差。
BMI主要用於統計用途,當我們需要比較及分析一個人的體重對於不同高度的人所帶來的健康影響時,BMI值是一個中立而可靠的指標。不過,BMI指數並不能說明全部,因為它並不能區分體重是來源於脂肪還是肌肉等其他成分。
導致肥胖的原因
已知的增加肥胖風險的因素包括:
· 攝入的熱量比你消耗的熱量多;
· 現代生活——大多數現代化的便利設施減少了身體活動的需要;
· 久坐;
· 社會經濟因素——受教育程度較低、收入較低的人更容易超重或肥胖;
· 食品供應的變化——高能量、缺乏營養的食品和飲料越來越流行;
· 缺乏運動;
· 基因;
· 某些出生因素。
如何正確有效的減肥
預防慢性疾病,控制體重是最重要的優先項之一。對於超重的人,即便是少量的減肥,比如體重的5%-10%,也能幫你降低血壓,穩定血糖,改善血液膽固醇,帶給你更多的能量與信心。如果你繼續減肥,好處會穩步增加,大量的研究表明,健康的體重與生活方式可以阻止和逆轉慢性疾病的發展。
所以為了健康,如果你超重的話,是時候做出改變了。但是很多超重人群的最大困擾就是不會減肥,或者屢次減肥失敗。
最可怕的是談到減肥的時候,大多數人還是會被陳舊的觀念束縛住。似乎「運動減肥」就是一味的苦練、蠻練。但事實上用對方法比低頭運動來的有效率的多。飲食上同樣如此,不是要求減肥的人及職能吃素、吃沙拉,合理搭配才是保證營養與持續運動的保障。
別再讓錯誤的減肥方法耽誤你成功瘦下來,只要用對方法30天也可以通過調整飲食、適量運動,讓你開始瘦,並養成控制體重的習慣。
>>>> 營養師保持身材的飲食秘訣
減脂≠吃的少,更不等於天天吃沙拉,但是怎麼吃,還是需要好好琢磨一下。體重一樣,也不代表基礎代謝率一樣。根據自己的基礎代謝率等數值算好需要的攝入的食物熱量,這樣做既避免了節食,也能製造熱量缺口。
在一開始就把這一周期的飲食做整體的規劃,在保證總熱量的前提下維持飲食中碳水化合物、蛋白質、脂類的合理比例,為了避免中間太餓,可以有適當的加餐。這樣吃,就算一天吃5頓,也不會變胖!
>>>> 避免苦練,科學運動
想減脂都說要慢跑,但是怎樣算慢?只跑步就可以嗎?怎樣的跑步方式能儘量減少對關節的損傷?這些問題都可以的到詳細的解答。
跑有跑法,練有練法。每一周期會安排不同類型的訓練科目,在跑步的同時安排力量和技術的訓練,不去健身房也可以做到。不僅僅為減脂,也為更健康!
你可以用大把的時間追一部綜藝,也可以用30天的堅持瘦下來。給自己一個機會,拒絕肥胖帶來的疾病,擁抱更健康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