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斯拉夫曾有多強大?護照曾是世界第一,假貨都成搶手商品

2019-06-30   桃花石雜談

說起南斯拉夫,可能在很多人眼裡它是戰亂與無序的象徵。因為1990年代以來前南地區的各種戰爭與災禍,早已成為了許多人心中難以抹去的灰色記憶。但歷史上的南斯拉夫確實也曾輝煌一時。可能許多有些年紀的朋友都還沒有忘記經盛極一時的南斯拉夫體育,特別是三大球,以及曾在中國非常流行的南斯拉夫電影。而在其它方面,鼎盛時期的南斯拉夫也曾在世界上非常耀眼,今天咱們就來詳解一下曾經的南斯拉夫有多「強」。


曾經的貴重物品——南斯拉夫護照

要說起曾經最能代表南斯拉夫實力的象徵,其實並不是它強大的文體實力,或是經濟發展程度,而是一個最近這幾年我們才開始關注的領域,即護照的免簽國。

說到這一點可能很多朋友都會感到奇怪,這跟南斯拉夫有什麼關係?但其實這恰恰是最能體現當時南斯拉夫國力以及南斯拉夫最讓其它國家的人羨慕的一點。因為在冷戰時期,南斯拉夫護照曾經長期是世界上可以免簽入境國家最多的護照。

這種紅皮南斯拉夫護照曾經是世界各國小偷們最想偷到的貴重「資產」,也曾是各國黑幫爭相仿製的「頂級證件」

這個原因說起來也比較簡單,因為在冷戰時期,東西方對峙極其嚴峻,因此兩個陣營都對對方人員戒心極重,所以即使是再發達的國家,其國民進入對方陣營成員國的領土也都很難,都需要經過層層審核的簽證審批流程,被拒絕的可能性很高。而南斯拉夫在當時卻是個特例,它雖然實行社會主義,但卻不是東方陣營華約成員國。而且它雖然也不是北約成員國,但卻跟西歐各國保持著良好關係。同時它還是「不結盟運動」的創始國和重要領導者,所以在1960年代到1970年代,南斯拉夫和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達成了免簽入境協議,其中包括東歐和西歐幾乎所有國家,堪稱「准全球通行證」。

所以在當時,雖然南斯拉夫的經濟發展水平並不出眾,但其國民出國旅遊或是工作卻可以說是家常便飯。在最高峰的1976年,南斯拉夫出入境人次竟然達到了1600萬,而要知道當時南斯拉夫全國總人口才只有2000萬人。因為只要手持一本南斯拉夫護照就幾乎可以暢行整個世界,所以南斯拉夫人的護照在當時成為了全世界最容易失竊的物品,也成為了被仿製頻率最高的護照。當時在一些黑市上,一本南斯拉夫護照竟然能賣到1萬西德馬克的高價。

不結盟運動的核心成員

而南斯拉夫護照能成為準全球通行證,跟南斯拉夫不結盟運動發起國的地位是分不開的,因為這個特殊地位使南斯拉夫護照在100多個不結盟運動成員國都得到了免簽待遇。

南斯拉夫雖然在二戰重建之後實行社會主義制度,但從一開始它的獨立性就很強,並不是特別聽蘇聯的話。在1948年,南斯拉夫因為一系列與蘇聯的分歧不可調和,所以與蘇聯公開決裂。之後它向美國請求援助並得到美國的響應,成了美國在歐洲實行的馬歇爾計劃的受援國之一。但因為社會制度的不同,南斯拉夫雖然此後一直和美國及西歐都保持了良好的政治與經濟關係,但卻沒有加入北約,沒有公開成為西方集團的一員,而是成為了一個與瑞士類似的准中立國家。

狄托、尼赫魯和納塞爾是不結盟運動的主要發起人

但與瑞士不太過問國際事務不同的是,南斯拉夫從1950年代開始就積極與世界各國,特別是一些與自己命運類似,剛剛擺脫大國影響或者殖民統治的發展中國家發展關係。在1955年的印尼萬隆亞非會議上,南斯拉夫和印度、埃及等國提出了不結盟運動的構想和基本準則。1年之後,南斯拉夫領導人狄托和印度總理尼赫魯以及埃及總統納賽爾等人一同在南斯拉夫布里俄尼島上宣告了不結盟運動的成立。

1961年,不結盟運動首屆政府首腦會議在南斯拉夫首都貝爾格勒舉行,當時共有25個國家的代表出席了會議,狄托成為了不結盟運動首任秘書長。不結盟運動實際上是在當時東西方冷戰的大背景下一些剛剛取得獨立,同時又不願意和美蘇任何一國結盟的國家報團取暖,在國際上協調行動的一個組織。所以不結盟運動成立之後,在國際社會大力倡導殖民地獨立以及獨立之後不受大國控制的權力,在1960年代到1970年代席捲全球的民族獨立浪潮中發揮了重要作用。隨著大量前殖民地的獨立,不結盟運動的成員國也從最初的25個一路上升到了100多個,而南斯拉夫在此期間始終在不結盟運動中發揮了核心作用,因此也成為了在全球範圍內都具有特別影響力的國家之一。

在貝爾格勒舉行的不結盟運動首屆峰會

而南斯拉夫在不結盟運動中發揮的這種核心作用一直持續到其解體時為止,但最後終結的方式卻非常具有諷刺意味。因為1989年不結盟運動峰會再次在南斯拉夫舉行,而根據當時不結盟運動的慣例,峰會舉辦國的政府首腦在未來3年將同時擔任不結盟運動的秘書長。但也差不多是從1989年開始,南斯拉夫政局陷入動盪,其名義上的國家元首從1989年到1992年竟然換了5個人,這也使不結盟運動在那3年竟然也換了5位秘書長。而這5個人的密集更替,其實在某種程度上也是南斯拉夫從一個頗具國際影響力的國家走向戰亂與解體的一種註腳了。

南斯拉夫的軍事實力

而南斯拉夫之所以能夠成功地在二戰後抗拒美蘇的控制,成為一個相對自主權很強的國家,當然跟它自身的軍事實力也有很大關係。和二戰時絕大多數歐洲國家不同的是,南斯拉夫絕大多數領土在二戰末期並不是由蘇聯紅軍或者美英盟軍解放的,而是由南斯拉夫人自己解放的。而這個歷史過程,其實也是二戰之後,南斯拉夫能夠獨立自主的物質基礎。

而且南斯拉夫之所以和蘇聯在二戰之後很快發生矛盾,其實也跟它自己非常強悍的軍事實力有關。因為在二戰末期驅逐軸心國占領軍的過程中,南斯拉夫軍隊其實並沒有局限於本國領土,而是也占領了一部分義大利和奧地利(二戰時屬於納粹德國)的領土。而在戰後,蘇聯在西方壓力下要求南斯拉夫撤出這些領土,但南斯拉夫卻有自己的想法,拒絕撤軍。這個矛盾也成為了蘇南決裂的誘因之一。

南斯拉夫在二戰末期從義大利手中奪得的領土——特里雅斯特自由領

當然南斯拉夫在和蘇聯鬧翻之後,必須與西方緩和關係,因此很快撤出了自己占領的奧地利領土,並在1954年和義大利就其占領的領土達成協議,將其中的主要城市特里雅斯特歸還義大利。但從這整個過程中,大家也可以看到南斯拉夫當時在歐洲的那種強悍的軍事實力了。

1957年蘇伊士危機後在埃及參加聯合國維和行動的南斯拉夫軍隊

而在整個冷戰期間,南斯拉夫人民軍也始終是一股不可小視的力量,其總兵力始終保持在18萬人左右,其空軍最多時擁有400多架固定翼飛機和200多架螺旋槳飛機。南斯拉夫的軍事工業曾經長期是其國內第一大產業,曾自行研發了具有一定名氣的索科J-22戰鬥機和M-84坦克等主戰武器。在1970年代美國出版的一份軍事報告中,認定南斯拉夫空軍當時在歐洲排名第6,陸軍排名第5。

索科J-22戰鬥機


所以總體來說,南斯拉夫在20世紀後半葉確實曾經是一個在世界上有一定分量的國家,而且在國際舞台也發揮過自己的獨特作用。不過客觀地說,南斯拉夫自始至終也只是一個人口兩千萬人左右的地區小國,說它的「強大」,其實更多時候還是指它與自己的體量相比顯得比較強大,以及它曾經在國際社會發揮的特殊作用,而不是指其絕對實力排名世界前列,這一點是需要明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