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爾斯·狄更斯
(Charles Dickens,1812年2月7日-1870年6月9日)
今年的6月9日將是英國最偉大的小說家之一查爾斯·狄更斯逝世150周年的日子。狄更斯的文學地位已經毋庸贅言——他是納博科夫、奧威爾、卡爾維諾等作家盛讚的文學前輩,是BBC劇集、好萊塢電影、西區劇場取之不盡的靈感來源,而他在自己的時代掀起的閱讀狂潮更是只有後來的「哈利·波特」能夠比肩。
值狄更斯逝世150周年之際,我們希望能多人來關注、閱讀這位機會寫故事的作家,並推出了「狄更斯文集」第一輯(共8種),到6月9日為止,我們將每天介紹文集中的一本書,紀念這位不朽的作家和他不朽的作品。
今天我們介紹的是《霧都孤兒》。
「狄更斯文集」之《霧都孤兒》
黃雨石 譯
定價 46元
這本書講了什麼?
孤兒奧利弗在貧民習藝所備受虐待,出逃後又誤入賊窩。儘管身陷黑暗,奧利弗卻堅守內心的善良和純凈,終於在好心人的幫助下,查明了身世,尋得光明與溫暖。本書生動地描繪出一幅十九世紀倫敦底層社會的圖景,引起了巨大反響,後被改編為音樂劇和多部電影。
關於這本書,編輯這樣說
《霧都孤兒》是狄更斯最偉大的社會小說,曾被改編為多部電影、電視劇,以及一部獲獎音樂劇,從而成為狄更斯為數眾多的作品中知名度最高的之一。主人公奧利弗怯生生地請求添粥的一幕可謂家喻戶曉,而面對種種悲慘的境遇,他堅持不願放棄心底的善良和希望,不僅打動了故事中的好心人,也贏得了無數讀者的心。本書被後世奉為「召喚人們回到歡笑和仁愛中來的一盞明燈」。
下面,我們放出本書譯者黃雨石老師的譯本序,供大家進一步了解《霧都孤兒》:
《霧都孤兒》譯本序
文 | 黃雨石
英國十九世紀偉大小說家查爾斯·狄更斯的名字,對我國的廣大讀者來說,毫無疑問,是不生疏的。他的大部分作品都已被譯成中文出版,評論和介紹他的文字也為數甚多。
查爾斯·狄更斯於一八一二年二月生於波特西。父親約翰·狄更斯是一個小小公務員;據說,由於不善理財,狄更斯一家人的生活過得相當清苦。特別是一八二四年約翰·狄更斯因欠債被捕入獄後,一家人更陷入完全絕望的境地。這時查爾斯·狄更斯的母親只得帶著她的另外四個孩子,和丈夫一同住進了監獄。年僅十一二歲的查爾斯·狄更斯被送到一家鞋油廠去做工。而對那幾個月的絕望的、受盡折磨和屈辱的生活,他後來自己回憶說,簡直使他終生難忘。這無疑正是《霧都孤兒》又譯《奧利弗·退斯特》一書的由來。
所幸他父親不久後忽然意外得到一筆雪中送炭的遺產,使他得以償清債務,獲釋出獄,並能讓他兒子查爾斯·狄更斯繼續入學學習。否則,這位後來聞名世界的偉大的作家恐怕必會被扼死在搖籃里了。
狄更斯於一八二七年開始受僱為人做文書,兩年後,先後在幾家報紙雜誌社做記者。一八三三年開始為一家月刊寫下他的第一篇特寫,接著很快一篇接一篇相繼問世,到一八三六年,他將這些作品彙集成冊,冠以《鮑茲特寫集》的名稱出版,加上同年他的《匹克威克外傳》也開始以分期連載方式發表,立即使他名聲大噪,頓時成為聞名全國的最受歡迎的小說家。其後,直到他一八七年去世的近三十年間,他幾乎以一年一部的速度發表著他的小說作品。其中最重要的有《大衛·科波菲爾》《董貝父子》《荒涼山莊》《艱難時世》《雙城記》《遠大前程》,當然也包括這部《霧都孤兒》。
縱觀狄更斯的大小作品,他的寫作意圖是十分明顯的,那就是力求通過小說的傳播,提高人的道德品質,有助於改善世道人心。他在為《霧都孤兒》的一八六七年版所作序言中,曾為有人指責他不應在書中盡以小偷和罪犯為主角一事辯解說,他認為刻畫這些社會渣滓的作品同樣也能發揮品德教育的作用。由此可見,在狄更斯心目中,寫作小說的目的,不言而喻,主要在於改善人的品德,從而達到使社會朝著更健康的方向發展的目的。
狄更斯所處的時代,正是大英帝國的鼎盛時期——維多利亞女王時代。隨著海外殖民地的進一步擴張和自由貿易的普遍推行,當時的英國在軍事和經濟上已成為世界最強大的國家。但是,從殖民地大量擄掠來的財富和資本主義發展所取得的豐碩果實,卻只是養肥了英國王室和工商巨頭,在城鎮迅速發展的同時也造就了大批破爛不堪的貧民窟(狄更斯在《霧都孤兒》中不厭其煩一再提到的由無數骯髒的小街小巷組成的「迷宮」正是指此而言)。大量社會底層的普通人民仍然處於貧苦不堪的水深火熱之中。恩格斯在其一八四五年出版的《英國工人階級狀況》一文中曾這樣描寫當時英國工人階級的生活情況:「工人住宅……擁擠不堪,在大多數場合下是一間屋子至少住一家人。……最窮的連最必需的家具都沒有。工人的衣服一般也是很糟糕的,在很多情況下只是一些破衣爛衫。食物一般都很壞,往往是幾乎不能入口的。」
由這一貧富懸殊,而且日趨兩極分化的基本特點而產生的種種社會不平現象,便成了小說家狄更斯批判的對象。他在這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及其所產生的影響,無疑是十分巨大的。馬克思曾在《英國資產階級》一書中作過論述:「現代英國的一批傑出的小說家在自己的卓越的描寫生動的書籍中向世界揭示的政治和社會真理,比一切職業政客、政論家和道德家所揭示的加在一起還要多。」事實上,我們看到,當時英國的孤兒院、學校、法庭和監獄裡的種種弊端無不成了狄更斯嚴厲指責的重點(據說還有效地促使它們不得不有所改進),特別是對當時工商業中的種種慘無人道的做法進行了嚴酷的諷刺和揭露,他的作品是對社會的種種醜惡現象的有力抨擊。
《霧都孤兒》初版於一八三八年問世。書中所寫「貧民習藝所」,按作者自己說,乃是「自古以來一切大小城鎮幾乎都莫不具有的」一個機構。而一八三四年英國議會通過的新的《濟貧法》更使它成為政府對貧民進行救濟的唯一方式。最初貧民習藝所的建立,旨在把對貧民的消極救濟變為使他們能成才以自救的積極教育,如書中「坐在高椅子上的那位紅臉的先生」對奧利弗所說,「你到這裡來將受到教育,並學會一門有用的手藝。」論說這該是再好不過的事。但實際情況怎樣呢?這些名義上的救濟對象卻變成了這些「慈善」機關的剝削對象。恩格斯在此書發表不久後對貧民習藝所的內部情況是這麼描述的:「那裡的伙食比最窮的工人吃的還要壞,而工作卻更繁重……甚至監獄裡一般的伙食也比這裡好……而實際上習藝所也就是監獄。不做完分內的工作就不能吃飯……」因而狄更斯在本書一開頭就說,無以為生的貧民考慮要不要進貧民習藝所時,實際上是在「待在習藝所里緩慢地餓死」和不進習藝所「立即餓死」二者之間作出選擇罷了。因而,狄更斯認為新的《濟貧法》的推行實際是要利用習藝所惡劣的生活條件,繁重的勞動,再加上種種無理的規章制度(其中包括為節省住房讓貧民夫妻離散)作為嚇退「各個階層」眾多的貧民(不讓他們全都來申請救濟)的一件有力的武器。「他們讓救濟不可分割地跟習藝所和稀粥聯繫在一起;這就會把他們嚇跑了。」
奧利弗被難堪的飢餓所迫,說了一聲「我還要添一點兒」,結果卻立即引起整個習藝所上上下下全都驚慌失措,董事會的那位「穿白坎肩的先生」更一而再據此斷言,「他將來得給絞死」,還險些為他自己招來在煙囪里被憋死的滅頂之災!這是何等生動而巧妙地揭示了貧窮常被視為一種罪惡的荒謬觀念!
我們還看到狄更斯對英國當時流行的父母以子女的婚姻為謀取私利的籌碼,或以對方擁有財產的多少為婚約的首要條件等等做法是堅決反對的。首先,書中所寫奧利弗的悲劇便是由一次無理的婚姻——蒙克斯的父親被迫與一個比他大十來歲,彼此毫無愛情可言的婦女結婚引起的。否則書中所寫一切苦難便全都不會發生了。其次,作者從正面敘述的由相愛到最後定下「一個隻字不談財產或錢財的婚約」的結合,才是作者所贊成的正當的婚姻。
從以上這些粗淺的分析中,我們可以了解到,狄更斯的創作不僅僅以揭露現實的黑暗為主調,而且有著一整套當時比較先進的思想做主導。這恐怕也是狄更斯的作品至今長盛不衰的原因。
然而,狄更斯並不理解他在書中揭露的一切乃是社會制度所決定的。為求緩解社會中的種種不幸,他把希望寄托在富人的善良和憐憫之情之上,這應該說是由於時代的局限所致。
更多連結:
關於「狄更斯文集」
狄更斯的創作能力旺盛,講故事的手法無人可及,筆下的人物更是栩栩如生,任何一部單獨的作品都無法盡收狄更斯小說的妙處。他的作品總能讓人得到「讀小說」那種純粹而淋漓的快感。而狄更斯筆下的倫敦,今日讀來也使人獲得強烈的共鳴。然而,市面上長期缺少這位偉大作家的作品集,很多讀者多年來對此翹首以待。因此,我們選擇了8部各具特色的狄更斯代表作小說,組成「狄更斯文集」,以饗讀者。
本套文集由曾獲「中國最美的書」獎項的青年設計師陶雷進行設計。封面將具現代感的設計元素與古典風格的插畫相結合,配以沉靜而不失明快的色彩;在經典和現代之間做到了恰到好處的銜接,體現了當下最流行的復古風潮。內封使用銀色特種紙加珠光燙印作者簽名的工藝,賦予整套文集統一的品牌感。
每個讀書人和愛書人
都值得擁有一套狄更斯文集
掃下方二維碼即刻擁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