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間郡、渤海郡同異及建置演變考略

2019-06-25     碣石觀滄

因地緣關係,滄州和河間歷來關係密切,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北魏宋金元明清滄州曾屬河間,現在河間成為滄州一個縣級市,早就骨肉同體了。

據《河間歷史沿革》記載:「西漢高帝時置河間郡(筆者考:置郡在漢高九年,比渤海郡晚4年),此後400餘年間,河間時郡時國,幾經更迭。治所在古樂城……東漢時仍置束州縣。武垣縣屬涿郡,束州縣屬渤海郡」(《河間沿革》)。

建置先後只差4年的渤海郡、河間郡,有諸多同異之處,實在可觀。

一、都是大禹治水、北播九河形成的沖積平原

1.滄州不用說了,九河下梢海退地。「河間原系九河流域之間自然區域的泛稱」(《河間沿革》),同屬海河平原。不同處:河間陸地形成在前,遠離渤海浸潤,到漢代已是成熟農耕經濟區;滄州在後,西漢黃河還在渤海郡入海,陸地仍向渤海延伸,海水浸漫、土地鹽鹼,故而農耕落後,是以魚鹽為主的河海混合經濟區。

2.建郡後,歷漢400多年,兩郡都是直屬朝廷的地方最高行政區劃,但名稱的穩定性大不相同:終漢一朝,渤海郡名始終不變;而河間郡「文帝改國,其後或為郡,或為國。治所在樂城(今獻縣東南)。平帝時轄境相當於今河北獻縣、交河、東光、阜城、武強各一部分地。東漢初併入信都,永元(公元89年)初復置國,轄境擴大至相當於今河北雄縣及大清河以南,南運河以西,高陽、肅寧以東,交河、阜城以北」(《辭海·河間》)。這就是河間歷史沿革所說「河間時郡時國,幾經更迭」的史實。那麼,原因何在呢?

3.需從漢代郡、國級別,王國與侯國的區別說起。漢初,高祖與大臣殺白馬歃血為盟,宣布:只有皇族才可封王,否則「天下共擊之」。意思是打仗親兄弟上陣父子兵,永保劉家江山,史稱「白馬之盟」。可是,漢景帝時就發生「七王之亂」,看來一家子有時也靠不住。平定後廢除諸王多項特權:收回軍、政權交朝廷委任的相,王國不許任命官員。王國定為郡級,侯國為縣級及以下,此即漢朝固定下來的郡國制。諸王只享受封國稅利。所以,找個經濟繁榮的地區作為王國搖錢樹就成當務之急。中國歷來以農為本,農耕發達地區就成為諸王封地首選,起碼稅收穩定。九河之間膏腴沃壤的河間很搶手,時郡時國就成為必然,此其一;二是封國的王室犯罪就「國除」了,封地收歸郡縣,就這樣變來變去。

4.渤海郡就沒有這樣的條件,不入大漢皇家法眼,所以漢代始終沒有真正的王子封到渤海郡,頂多就是小侯國。漢初渤海郡26縣中就有兩個:柳侯國(今黃驊東南部的古柳縣)、參戶侯國(今青縣木門店),侯國是縣級。以下還有鄉侯、亭侯什麼的,更是等而下之。終漢一朝,渤海郡始終沒有建立王國的原因就在這裡,當然就無緣王國之名了。

二、北魏大分州郡:河間郡被崛起和渤海郡的被沒落

1.春秋戰國時期封國制,封國有較多自主權,以工商為本的齊國才有可能成為春秋時第一個稱霸的強國。秦漢至清末實行大一統的郡縣制,王朝專制,皇帝乾綱獨斷,政令高度統一,歷代基本國策都是以農為本、重農抑商,只有寬嚴程度不同,沒有敢越雷池半步的。秦漢到南北朝較嚴格,北魏最極端。這種政策取向,左右、影響著相鄰兩郡的發展演變,農耕河間發展空間廣闊;而以魚鹽為業的渤海郡舉步維艱,空間逼窄,到487年大分州郡,乾脆就被瓜分、出局了。

2.漢渤海郡中前期轄26縣,河間郡初建時比渤海郡轄少得多。在河間郡改為國時期,憑皇家權勢蠶食周邊郡縣的事情時有發生。隨著大陸向渤海延伸,渤海郡西部和河間犬牙交錯的文安、束州、東平舒(今大城縣)、參戶、景城、阜城等縣的土地逐漸鹽鹼含量降低,肥沃起來的縣陸續劃歸河間,渤海郡轄日減:「東漢順帝(126-132年在位)時渤海郡轄8縣(侯國),河間轄11縣,轄域大小翻個了。不久,改河間國為郡……晉武帝泰始元年(公元265年)西晉代曹魏,渤海郡統10縣。公元487年北魏大分州郡,河間郡升格置瀛州,原為漢渤海郡遺留的章武郡、浮陽郡全部劃歸瀛州,治趙督軍城(今河間),此時瀛州轄22縣。而渤海郡只剩4縣,瀕臨滅絕,仍屬冀州。大分州郡建瀛州時正是北魏鼎盛之期。在漢代河間郡和渤海郡都是一級政區,大分時本應同等對待恢復封疆地位。但河間被崛起,渤海郡被沒落。北魏對濱海漁鹽經濟區的地域歧視驕橫無忌,導致28年後渤海郡大乘起義,報應降臨,王朝覆滅……

北魏大分州郡建置的瀛州疆域接近漢渤海郡兩倍,風光無限。但河間卻沒有以此為傲,更沒有割斷地方歷史把北魏瀛州作為河間的建置之始。所以,以河間郡為歷史沿革源頭的河間,比我們的滄州歷史沿革多出700多年。(李學通)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qeKECWwBmyVoG_1Z8dRr.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