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孩子的方式有千千萬萬種,而其中「給孩子講睡前故事」是我認為最值得花大量時間去做的事情之一。
幾乎每天,我都會給樂樂講睡前故事,睡前聽完故事滿足地去睡覺,已經成為了樂樂一種習慣。每次,當看到孩子聽睡前故事時那種專注的表情,我都會有一種成就感。
在周末,我會給自己暗暗定一個小目標——用好聽的睡前故事去吸引她,如果能讓她忘了要看小豬佩奇的電視,就算自己的一個小小勝利。
我覺得,從小有爸爸媽媽給自己講睡前故事的童年,比有電視看有手機遊戲玩的童年幸福得多。
美國兒童心理學家研究並發現,父母是否經常給孩子講睡前故事,會影響孩子3歲時的詞彙量,這種差異稱為word gap,可以影響孩子成年後的差距。
孩子在聽睡前故事時所接觸到的詞彙,還有在聽睡前故事時自然發展出的專注力、想像力和理解力,這些都與孩子將來的學習能力有關。
難怪連愛因斯坦也曾經說過:「如果想讓孩子聰明,就給他講睡前故事;如果想讓他有智慧,就講更多的睡前故事。」
孩子在睡前故事中長知識、明道理、受啟發
就以我給樂樂經常講的一些睡前故事來說,雖然在成人看來非常幼稚和簡單,卻也能向孩子傳達豐富的知識和正確的三觀。
比如《小蝌蚪找媽媽》,讓樂樂了解到蝌蚪寶寶和青蛙媽媽長得不一樣,還有各種水生動物的外形特點。
《三隻小豬》讓樂樂知道多花一些時間把事情做紮實,和潦草做事相比,關鍵時刻效果要好得多。
《冰雪奇緣》告訴孩子,家人之間的親情和關愛,可以融化彼此內心的冰雪,拯救孤獨的靈魂。
睡前故事帶給孩子的啟發性,是潛移默化並且影響深遠的。有幾名兒童心理學者做過一項關於中國孩子和美國孩子的解決問題能力的研究。他們向被試孩子提出了兩個場景:
場景1:有一個人在洞穴里尋寶,洞穴里的路徑複雜得像迷宮,但是他沒有地圖,身上只有一支手電筒和背包,他有什麼辦法能讓自己順利返回而不迷路呢?
場景2:有一個河邊的村莊,首領每年都要向村民收稅,他每次都會用一個天平,一端放上一座神像,另一端放上能與神像平衡的村民繳納的金幣,並收取。但是有一年首領忘記帶天平,他用什麼辦法才能收到等量的金幣?
測試結果:第一個問題有75%的美國孩子和25%的中國孩子想到了辦法,留下小石頭或者沙子來做記號;第二個問題有69%的中國孩子和8%的美國孩子想到了辦法,把神像放在一個托盤上,再把托盤放到水裡,在托盤外測刻一個水位,然後拿下神像,把金幣放在托盤上,直到下沉的水位和剛才一樣。
研究者認為,大多數美國孩子都聽過《韓塞爾與葛雷特》(Hansel and Gretel)的故事,故事裡韓賽爾把麵包屑灑在沿途做標記,美國孩子解決第一個問題是受到了這個故事的啟發。而中國孩子能較好地解決第二個問題,主要是受了《曹沖稱象》故事的啟發。
因此,聽睡前故事有利於孩子早期的智力開發。心理學家Weisenberg(魏森貝格)認為,孩子從小聽和閱讀睡前故事,是最簡單和高效的提升思維的方法。
孩子聽睡前故事,是最初形式的閱讀
我們知道,閱讀能力強的孩子,學習一般都比較好,所以很多家長現在非常重視培養孩子的閱讀習慣。而父母講睡前故事給孩子聽,這種互動形式正是親子閱讀的模式。
雖然孩子聽睡前故事不等於孩子在閱讀,但是這對於培養孩子的閱讀興趣卻大有裨益。我們成年人閱讀的興趣源於對睡前故事的渴望、對世界的探究慾望,而從小被睡前故事「喂大」的孩子,才會更渴望去了解更多的故事。
「日本繪本之父」美譽的松居直說,要使孩子喜歡書,不是靠文字,也不是靠圖畫,而是靠耳朵。
也就是說,孩子從小愛聽故事、習慣聽故事、體驗故事中的樂趣,長大以後才能愛上書。
美國閱讀研究專家吉姆·崔利斯,在《朗讀手冊》中記錄了這樣一個真實案例:
艾琳的媽媽在女孩艾琳出生的第一天,為她朗讀了羅伯特·馬修寫的《永遠愛你》,艾琳的爸爸拍下了艾琳媽媽讀這本書的情景,並感動得流下了眼淚。
隨後,在艾琳漸漸長大的歲月里,艾琳媽媽每天都為艾琳讀睡前故事,「早餐後9本書;午餐後10本書、4首詩;晚餐後7本書」這個在我們看來驚人的讀書量,對於他們來說只是日常。在艾琳兩歲的時候,爸爸也參與到了「每天給艾琳讀故事」中來。
艾琳在高中時獲得了「美國優秀學生獎學金」,她的父母為她讀睡前故事一直到她考取俄克拉荷馬城市大學。
這是我所知道的給孩子講睡前故事堅持得最久的父母。我相信,艾琳在如此長年累月的聽故事中,所發展出來的專注力、想像力和理解力,都最終融入了她的學習能力。
孩子聽的不僅是故事,更是父母的愛
在育兒群聊起閱讀或者繪本方面的話題時,有些媽媽說平時雖然會給孩子買書,但卻很少講給孩子聽。
原因一方面是忙,另一方面是總覺得孩子顯得不感興趣,也許是自己讀得不夠吸引人吧。幾次三番以後,就不太想給孩子講睡前故事了。
前文中提到的艾琳媽媽,是這樣給孩子讀睡前故事的:
「為了確保艾琳對每一本書都熟悉,通常我不會拿到一本新書就馬上讀給她聽。剛開始幾天,我會先慢慢將書介紹給艾琳,第一天我們只是看看封面,再談談這本書的大概內容,第二天才讀1~2頁,接下來的每一天再多進行幾頁,直到第5天或第6天,我覺得她對書足夠熟悉了,才把整本書讀給她聽。」
可見,有的孩子很自然地就愛聽大人講睡前故事,但也有孩子需要大人更多有意識地引導才會愛上聽故事。
別人給孩子講睡前故事的技巧,不一定能套用在你的孩子身上,所以還需要家長觀察自己的孩子,遵循孩子的認知偏好,從自家孩子的興趣點入手。
一旦喚起孩子真正的興趣,當他投入地聽大人講睡前故事的時候,他所體驗到的樂趣就不僅僅是故事情節了,而是一種綜合性的美好體驗。
聽爸爸媽媽講睡前故事,是一種被父母一心一意陪伴的感覺,是有溫度、有情感的,它比看電視、打遊戲、或者聽軟體播放故事等都更令孩子快樂和滿足。這其實也是為什麼,缺少父母優質陪伴的孩子,會更容易迷上一些刺激性高的娛樂。
著名「故事大王」凱叔(王凱)曾說:「給孩子講睡前故事最好的人一定不是凱叔,一定是這個孩子的親生爹媽,因為這樣的陪伴是任何人不能替代的。」
無論家長講睡前故事的技巧孰優孰劣,更重要的是,「給孩子講睡前故事」能讓我們和孩子之間的關係更親密。
讓我們像每天給孩子提供飯菜那樣,每天為他講些睡前故事吧,聽故事的時光將會變成他童年的美好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