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軍戰爭初期潰敗根源是兵力分散,如果重新部署,是否可以翻盤?

2019-12-09     榮華之武器堂

蘇軍在戰爭初期並不是整個戰場遭受巨大損失,而是整體敗退的基礎上又受到整個中央戰區部隊主力覆滅的極大影響,以致後來三個戰區的全線大潰敗。造成這一結果的關鍵點是蘇軍兵力部署錯誤。

這種兵力部署上的錯誤首先表現在戰前部署上。蘇軍將邊境軍區部隊的47%部署於南方戰區,即蘇軍所認為的主戰區,而將53%的兵力部署於中央和北方這兩個次要戰區。換句話說,蘇軍的兵力部署是次要戰區總兵力多於主戰區,這種部署是很不合理的。顯然,蘇軍的目的是要三個戰區部隊可以同時反攻,同時獲勝,但卻因張得太大而分散了兵力,使得三個戰區的蘇軍都缺乏足夠的打擊力量。

1939年5月1日在基輔閱兵中的T-28坦克


蘇軍之所以這樣部署,在於對於德軍主攻方向的判斷。在1940年10月5日會議上,史達林認為烏克蘭和頓巴斯是德軍進攻方向的必然選擇。根據這一判斷,蘇軍在南部戰區方向(西南和南方面軍)一共部署了80個師又6個旅(20個坦克師、10個摩托化師、41個步兵師、4個山地步兵師、5個騎兵師和6個空降旅等),約占蘇軍邊境部隊總數 的47%;在中央戰區方向(西方面軍)蘇軍部署了44個師又4個旅(12個坦克師、6個摩托化師、24個步兵師、2個騎兵師、3個空降旅和1個獨立坦克旅等),約占總數的26%;在北方戰區方向(北和西北方面軍),蘇軍部署了46個師又2個旅(8個坦克師、4個摩托化師、34個步兵師及2個獨立步兵旅等),約占總數的27%。蘇軍戰略方向步兵與裝甲兵部隊實力由強到弱排列是南方、中央及北方,而德軍(不含其盟國部隊)卻是中央、南方與北方。

蘇軍雖然戰前在南方戰區部署了80個師又3個旅的強大兵力,不過卻是分成前後兩批投入戰鬥。這種將部隊一批批投入戰鬥的做法使得南方戰區蘇軍在兵力上占不到較大優勢,因而導致了該戰區蘇軍無力擋住和擊敗德軍的結果。在中央和北方戰區,蘇軍分別部署了44個師又4個旅和46個師又2個旅,兵力相差不大,裝甲兵力中央比北方多出1/3,總體而言無法顯示出次要戰區的主要防禦方向。

史達林肖像-蓋拉西莫夫1939年作品


從蘇軍開戰前很久就從內地和遠東地區調兵的情況分析,蘇軍完全有時間將部署於邊境附近的第二梯隊調到邊境,同第一梯隊一起投入戰鬥。蘇軍只所以沒這樣做只能是其部署就是如此,而並非一些人說的第二梯隊來不及抵達邊境。蘇軍將部隊分成兩批部署的用意在於以第一梯隊抗擊德軍的進攻,待查明德軍突擊方向後,再投入第二梯隊以阻住德軍。這樣的部署在不清楚德軍突擊方向的情況下是正確的,遺憾的是蘇軍在第一和第二梯隊部署上問題多多。

根據最新的數據,6月22日,蘇軍在西部邊境地區共有170個師又2個獨立步兵旅以及12個空降旅,此外在這一區域還有內衛部隊的7個師2個旅11個團及49個邊防支隊。第一梯隊距離邊界50-100千米,部署有53個步兵師、3個騎兵師和2個獨立步兵旅。第二梯隊距離邊界50-100千米或更遠地區,部署13個步兵師、3個騎兵師、24個坦克師和12個摩托化師。預備隊距離邊界100-400千米,有62個師,在西德維納和第聶伯河之間還部署了13個師,以供西南方面軍和統帥部預備隊使用,正在開進的還有內地軍區的10個師。

1941年8月一隊蘇軍士兵經過T-34坦克群,可以清楚看到只有第1輛坦克配備電台


從蘇軍上述部署可以看出,第一梯隊沒有裝甲兵力量,所有裝甲兵力量都集中在第二梯隊,但距離邊境距離較遠。由於第一梯隊缺乏裝甲兵力量,無法擋住德軍的裝甲部隊進攻,而在第二梯隊的裝甲兵力由於距離邊境地區路程問題,導致反突擊基本也是逐次進入戰場。即便進入戰場的部隊也因為長途行軍,影響了戰鬥力的發揮。

蘇軍在兵力兵器的絕對數量上是占有絕對優勢的,即使是每一個戰區的兵力兵器,甚至於投入戰鬥的每一批部隊。有些人可能覺得蘇軍兵力兵器數量確實具有無可非議的壓倒優勢,似乎分散兵力也無所謂。然而,實施遠非如此,它直接導致了蘇軍的優勢變劣勢,從宏觀的軍力雄厚變為局部的軍力缺乏。


1942年183廠T-34坦克生產線


連結-蘇軍開戰時主要部隊裝甲兵編制

坦克師轄2個坦克團,每個坦克團轄4個營,1營是重型坦克營,每營31輛KB坦克;2-3營中型坦克營,每營52輛T-34坦克;4營輕型坦克營,每營10輛T-26坦克和27輛T-26噴火坦克,每個團坦克173輛(含團部1輛)。全師共63輛KB坦克、210輛T-34坦克、22輛T-26坦克、54輛T-26噴火坦克、19輛БТ-7坦克和7輛БТ-7指揮坦克。

摩托化師轄1個坦克團,共有4個坦克營,每營64輛БТ-7坦克;另所屬偵察營坦克連16輛T-37坦克。全師258輛БТ-7坦克和16輛T-37坦克

摩托化步兵師轄1個輕型坦克營,每營3個坦克連,每連3個排(每排5輛T-26坦克)及連部(2輛T-26坦克),全營51輛T-26坦克。師所屬偵察營坦克連16輛T-37坦克

步兵師所屬偵察營坦克連-16輛T-37坦克

空降軍所屬獨立坦克營-50輛T-37坦克

蘇軍雖然裝備有大量坦克,但卻主要是以坦克團編制出現。單從編制上來說,蘇軍坦克師的坦克團與摩托化師的坦克團裝備的坦克數量不低於德軍的裝甲師。德軍當時的裝甲師分為2團制和3團制,分別裝備135輛和209輛坦克。然而,坦克師的坦克團裝備坦克類型過於複雜,這與蘇聯當時的大縱深戰役理論有關。蘇軍的大縱深戰役理論認為突破敵軍1個步兵軍防禦陣地需要直接支援步兵坦克群(3-4個輕型坦克營)、遠距離支援步兵坦克群(1-2個輕型坦克營)和遠戰坦克(1-2個中型與重型坦克營)。不過最終戰爭實踐證明,不斷增大的反坦克兵器密度不允許遠戰坦克群和遠距離支援步兵坦克群在敵人防禦縱深獨立行動,它們遭到了無謂的損失,無法完成自己的任務。因此,日後蘇軍在戰爭中只建立了直接支援步兵坦克群,用以和步兵共同行動。同時,1個坦克團擁有重型、中型和輕型坦克,無法做到戰時整體出擊。而摩托化師的坦克團又是另外一個情況,雖說數量不少,但都是輕型坦克,戰鬥力有限。

反觀德軍,裝甲部隊以裝甲師、裝甲軍、裝甲集群(600-1000輛坦克)大編制單位出現,而且實力雄厚,占據了相對的巨大優勢。最為重要的是,蘇軍沒有將各戰區坦克預先集中起來一次性投入作戰,而是分成許多單位逐步投入交戰。以南方戰區為例,蘇軍從戰爭爆發當天就開始不斷投入機械化軍等裝甲部隊對急進的德軍裝甲部隊實施反突擊,直到7月15日才完全停止,可見其裝甲兵力量之強大。不過儘管蘇軍擁有比德軍更多的兵力兵器,也儘管蘇軍在反擊中重創德軍第48裝甲軍,然而蘇軍大批部隊分批投入戰場的做法最終還是導致了因為兵力不足使得反突擊失敗。而雪上加霜的是,由於整個戰場都存在這種態勢的情況下,蘇軍統帥部又下令全面反擊,使得蘇軍裝甲兵部隊遭受了慘重的損失,喪盡元氣,不得不全線敗退。

1941年7月德軍縱隊在烏克蘭


蘇軍反擊失敗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及時蘇軍對自己的裝甲部隊的缺點認識不足和集中使用的程度不夠。雖然蘇軍有為數眾多的坦克部隊,似乎可以在不斷的反擊中憑藉自己在坦克數量上的巨大優勢給德軍以巨大消耗,然而蘇軍實際裝備的坦克數量中絕大部分都是裝甲薄弱、火力有限、操縱系統較差的舊式輕型坦克,例如T-26型、БТ系列等。這些坦克本來就缺乏足夠的集中,又沒有很好的通訊設備,在作戰中很容易就會隊列分離,形成各自為戰的態勢,也難以發揮其數量優勢而被一一擊毀。況且,這些坦克很容易被德軍步兵普遍使用的37毫米反坦克炮所擊毀,因而蘇軍坦克損失慘重。

反觀德軍裝甲部隊,不僅編制比較合理,利於發揮集群坦克的威力,而且大部分已經換裝為PzKpfw III型與PzKpfw IV型。由於德軍坦克配備了較好的通訊設備,能夠保持完整隊形,發揮了坦克集群攻擊的巨大威力,而這些坦克蘇軍裝備的45毫米反坦克炮也不是很容易擊毀。換言之,即蘇軍的大不跟坦克能為德軍坦克和反坦克炮輕易擊毀,而德軍的則不易被蘇軍擊毀。這樣一來,蘇軍裝甲部隊在編制數量上就處於更大的劣勢。如果要達到能和德軍裝甲是相匹敵的程度,蘇軍坦克的集中程度要大大高於德軍才有可能,但對於缺乏有效通訊設備和坦克型號眾多的蘇軍來說是無法做到的。

除了在舊式坦克上沒有大量集中使用之外,蘇軍在新式坦克以及其他新式武器上使用也犯了同樣的甚至更嚴重的錯誤。在德軍進攻之前,蘇軍已經裝備了T-34中型坦克和КВ重型坦克。T-34坦克雖然全重不到30噸,但火力猛、速度快,裝甲防護到位,幾乎無法被擊穿;而КВ型坦克雖然速度較慢,但重達43噸,裝甲較厚,與德軍坦克正面相撞時,往往將德軍坦克撞翻或撞破。這兩個型號的坦克質量之好,不僅遠遠超過了德軍的PzKpfwII型和PzKpfw III型,即便是當時德軍坦克的王牌PzKpfw IV型也無法與其匹敵。德軍對付這兩型坦克的唯一武器只有Flak-36型88毫米高射炮,這型火炮整個東線德軍也僅有數百門而已,而蘇軍邊境各軍區部隊的新式坦克有近1400輛,比德軍有效反坦克武器數量還要多。

1941年6月巴巴羅莎行動進攻的德軍坦克,前景Pz.Kpfw. IV坦克,背景2輛Pz.Kpfw II


儘管蘇軍新式坦克數量有限遠不足以裝備全部蘇軍,但由於其質量之好和這些數量,如果集中使用,打敗德軍也未必可知。可是,這些坦克卻分布於各軍區 的機械化軍坦克師,也是分批進入戰鬥,使得德軍可以集中一切反坦克武器將其逐一摧毀。而且,蘇軍在使用新式坦克時,往往將舊式坦克布於前陣,新式坦克殿後,這種力圖保存新式坦克的做法在德軍普通反坦克兵器也能摧毀己方新式坦克的時候,對於保存戰鬥力可以起到一定作用。但是在德軍普通反坦克兵器只能摧毀蘇軍舊式坦克而不能擊毀新式坦克時,這種做法反而會加劇損失,動搖軍心。因為當大量舊式坦克化為烈焰時,許多缺乏經驗的新式坦克駕駛員會不由自主放慢坦克行進速度,甚至於撤退。這會使蘇軍裝甲部隊完全喪失了應有的威力而無法給予德軍重創。

至於蘇軍其他新式武器,例如威力強大的БМ-13火箭炮,由於裝備部隊數量較少,又出於保密原因,在南方戰區和中央戰區也只是偶有作為。又如新式飛機,邊境各軍區部隊擁有近1400架,數量上超過了東線德軍空軍戰鬥機數量,完全可以取得優勢而奪得制空權。不過蘇軍同樣也是分散到各軍區空軍的各航空兵師,實際出動基本都是以大隊分批投入作戰;再加上一些飛行員對於新式飛機駕駛缺乏經驗,結果空戰中屢屢失敗,失去了制空權。而德軍卻利用制空權優勢將蘇軍的部署、兵力集結等行動了解得一清二楚,從而可以及時通知地面部隊採取相應措施來打擊蘇軍。

因此,蘇軍在戰前對各戰區、各兵種從戰略到戰術上都嚴重分散兵力的錯誤部署是導致蘇軍初戰失利的主要原因。

1941年夏被德軍俘獲的M1908-30型122毫米榴彈炮和T-34坦克


倘若蘇軍在戰前兵力部署能夠做出如下改動:將幾乎所有新式武器,即近1400輛新式坦克、幾十門БМ-13火箭炮和近1400架新式飛機全部集中於蘇軍認為德軍可能的主攻方向南方戰區(筆者註:事實上,對於蘇軍來說,集中於任何一個戰區,蘇軍都完全可以擊敗當面德軍),同時輔以大量舊式坦克和飛機,並集中邊境地區部隊數量的60%,即約102個師的強大兵力在南方戰區,使該戰區蘇軍對德軍南方集團軍群具有壓倒性優勢。其餘的兵力兵器按照7:3原則部署於中央戰區和北方戰區,即中央戰區48個師,北方戰區20個師。這兩個戰區的蘇軍以大批舊式坦克和舊式飛機並配合築壘地域對德軍層層牽制和阻擊,而南方戰區蘇軍則可伺機做大規模反攻。這樣,南方戰區的蘇軍可以對只有42個(包括3個警衛師)德國師和其他一些戰鬥力較弱的羅馬尼亞等部隊產生足以使其崩潰的壓力。而且,南方戰區與中央戰區之間有一條東西長達數百千米的普里皮亞季沼澤,很不利於中央集團軍群南下支援南方集團軍群。

顯然,如果蘇軍這樣部署兵力,那麼殲滅或者是重創南方南方集團軍群應該不是什麼問題。在給對手予以重創後,蘇軍可以北上對德軍另外2個集團軍群實施各個擊破,同時分出一部分兵力去攻占羅馬尼亞普洛耶什蒂油田。真是如此,恐怕德軍早已是呈現敗相。憑藉蘇軍的兵力,如果做集中部署的話,德軍對蘇軍的任何進攻都將被挫敗。即便德國將在西歐的全部兵力調至東線,恐怕也無濟於事。因此,蘇軍大潰敗的發生早在蘇軍做出分散兵力的部署後就已經埋下伏筆。


德軍容克-87機群從機場起飛


綜上所述,蘇軍沒有將裝甲部隊進行戰術上的集中使用導致了蘇軍的全線敗退和反突擊的失敗,沒有在整體戰略部署上集中兵力(而德軍則在中央戰區集中了相對較多的裝甲兵力)造成了中央戰區蘇軍主力的覆滅,從而導致了蘇軍戰爭初期的大潰敗。

其次,蘇軍兵力部署上的錯誤還表現在發生大潰敗後沒有及時吸取教訓,反而將兵力更加分散,試圖處處防守,從而進一步增加了損失。在初戰失利後,蘇軍許多部隊已經被打散或被圍殲,蘇軍統帥部下令反擊的許多部隊已經名存實亡,失敗已經形成,蘇軍處於一種混亂的局面。不過蘇軍總是在10多個師被殲後又投入10多個師,力圖堵塞防線漏洞與缺口,結果卻是被德軍各個擊破而且德軍突破的缺口越來越大。蘇軍中央戰區主力被殲後,蘇軍從南方戰區調來2個集團軍到中央戰區,但這於事無補。這些倉促調來的軍隊和收集到的一些殘餘部隊根本不可能在短時間內築起一道鋼鐵長城擋住德軍。受命向德軍發起反突擊的許多部隊都是臨時湊集,缺乏組織,即便是蘇軍最高統帥部調集和組建的集團軍情況也好不到哪裡去。整個戰場形勢對於蘇軍來說完全是一場曠世未有的大混亂,這大大動搖了蘇軍的士氣和整體戰鬥力。蘇軍的這一不利態勢為德軍創造了擴張戰果的極好機會,德軍乘機投入大批兵力亂而取之,從而進一步加劇了蘇軍的損失。

勝敗乃兵家常事,任何部隊都不可能做到完全做到常勝,問題的關鍵是萬一遭到失敗,如何保存力量,如何減少損失,如何吸取教訓與奮起。如果在蘇軍在發生大潰敗以後,能夠做到及時吸取教訓,改變部署和策略,則不失為亡羊補牢,猶未為晚。蘇軍當時應該將剩下的新式坦克和新式飛機等儘可能調集到統一戰區,最好是德軍裝甲兵力和空軍力量都相對較弱的南方戰區與北方戰區,並配合大量的舊式坦克和舊式飛機,在根據並立即結的雄厚成都決定是否需要將兵力兵器進一步集中到德軍某個防禦薄弱地段,伺機發起集中攻擊。用擊潰德軍1個戰區部隊或者殲滅德軍一部來達到遲滯德軍推進並為自身爭取時間調集更多的兵力兵力實施防禦或者反擊的戰略來制止繼續的潰敗。或者,蘇軍也可以放任中央戰區的德軍孤軍深入,而是憑藉自己兵力兵器上的數量優勢(筆者註:在整個蘇德戰爭中,蘇軍都因為補充有力而在兵力兵器期上對德軍占有較大的數量優勢),在德軍中央集團軍群兩翼集結兵力,以拖住德軍,並大大拉長德軍戰線,消耗對方可以用於進攻的兵力,使其無力再進,而蘇軍則可適時轉入反攻(筆者註:之後的莫斯科反攻蘇軍就是運用這一策略)。這樣也可以做到制止潰敗的目的。

蘇軍伊系列殲擊機宣傳畫


縱觀蘇軍的戰略戰術指揮,幾乎可以說從上到下、從戰初到戰中,無不充滿分散兵力的錯誤,而蘇軍始終沒有做集中兵力的部署,可見其並沒有意識到其失敗的真正原因即在於此。儘管蘇軍在總兵力兵器以及各個戰區兵力兵器數量上都具有優勢,但使用不周也會致命。因為的歷史教訓是兵力越多的一方越容易忽視兵力分散所能帶來的不幸。在這樣的戰略戰術指揮下,不要說蘇軍為此損失了數百萬人和數以萬計的技術兵器,即便是損失上千萬人和無可計數的裝備,甚至國破家亡也是絲毫不足為奇的。

集中兵力打擊對方的最有力手段,也是最重要條件,在戰略上和戰術上同時集中兵力就能對敵軍構成戰略戰術打擊的雙重最佳效果。如果蘇軍在戰前和開戰後都能充分認識到這一點而做好集中兵力的部署,憑藉其強大的兵力兵器數量優勢以及一部分新式裝備的質量優勢,不但足以防止和制止大潰敗的發生、發展,而且對於及早西進、早日徹底打敗德軍恐怕也不是問題。

從以上分析我們不難看出,原本蘇軍是具有足以打敗德軍的優勢,德軍位居無法進攻取勝的劣勢。況且,德軍在兵力部署上也有分散兵力的錯誤,然而由於蘇軍在戰略戰術上比德軍更加分散兵力,使得德軍取得了戰爭初期的重大勝利。換句話說,德軍的這種勝利完全是由蘇軍的這種錯誤所給予的,而並非是德軍的必然成功。事實上,在進攻蘇聯之前,德軍對於蘇軍兵力部署毫不知曉,在這樣盲目的情況下,德軍的獲勝純屬僥倖!

1941年夏蘇軍在白俄羅斯戰鬥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qbSyG28BMH2_cNUgI4R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