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歲以後,您應該怎麼吃?很多中老年人都害怕「三高」,把「粗茶淡飯」當成了日常飲食的鐵律。害怕吃肉,只敢吃素,菜色單一……仿佛這樣才是是健康長壽生活的唯一正解。
然而,真相併非如此,很多中老年人都被「粗茶淡飯」給騙了!
粗茶淡飯可能惹來一身病
1導致營養不良
北京大學第三醫院運動營養研究室主任醫師 常翠青表示,老年人的合成代謝在下降,但分解代謝在增加。如果飲食搭配不好,純粹過素,就會導致營養不良。
2依然可能有心血管病
若長期三餐只吃粗茶淡飯,吸收的熱量和營養不足,會導致心肌梗塞、心絞痛、動脈硬化等心血管疾病。
3免疫力降低
極端的粗茶淡飯不利於營養均衡,會導致體質下降,讓人更容易被疾病侵襲。讓免疫力降低、認知功能退化,使死亡風險大大增加。
4骨質疏鬆
如果油脂攝入不足,尤其是必需脂肪酸缺乏,可引起脂溶性維生素A、D、E缺乏,出現乾眼病、骨質疏鬆等。湖北一位老婆婆因為堅持吃素不沾葷腥,骨頭變得像泡沫了!
據《長江日報》報道,湖北武昌的楊婆婆吃素近 30 年,洗完澡一不小心滑倒在地,骨折了,最後只能換人工關節,不然隨時會危及生命。
5便秘
只吃水煮食物,或只吃水果,腸子裡沒一點「油水」,進食量不足的情況下,胃腸運動減慢,粗纖維食物的水分被腸道吸收,腸內容物乾結,更容易導致便秘。
中老年人營養更重要,百歲長壽老人也愛吃肉
現在越來越多的人尤其是老年人,愈發重視自身健康,其中合理膳食、均衡營養是保持身體健康的重要環節。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營養與食品安全所有關專家指出,我國老年人營養狀況令人擔憂,超過一半的老人存在營養不良風險。我國曾按照國際通用的營養不良篩查標準,針對北京、上海、廣州、重慶、成都 5 個城市 65 歲以上老人進行營養狀況調查後發現,超過 50% 的人存在營養不良風險。
對於中老年人來說,合理、豐富的飲食能增強體質、補足氣血,使全身各個臟器隨時都能有充足的供血,這樣才能減少心腦疾病的發生,延年益壽。
看新聞報道,現實生活中有不少長壽老人都喜歡吃肉。
廣西106歲的葛桓生老人(下文簡稱「葛老」)身體很好,很少患病,感冒時,往往吃幾片藥就好了。就連高血壓等心腦血管病都遠遠地躲著他。
大家都知道,心血管疾病是中老年人健康的第一大殺手,可葛老卻能做到100多年「從不犯心血管病」。據了解,葛老的秘訣就藏在「五個一」里,尤其是他最愛的一道菜——胡蘿蔔燉肉!
葛老最愛吃燉爛的紅燒肉。他不吃營養品,肉、雞蛋就是他的補品。
(圖為葛桓生老人,圖片來自《健報》,作者:趙含章。)
很多中老年朋友可能會疑惑:吃肥肉不會引起肥胖和高血壓嗎?
對此,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教授洪興華解釋說:老人不應拒絕肥肉,吃燉得熟透了的肥肉(燉兩小時左右),可以降血脂、降血壓、降膽固醇。
由此可見,影響健康的原因並不是食物本身,而是人類的處理方式、食用量。絕對禁吃葷菜,並不能保證健康長壽。相反,可能造成蛋白質等營養素供給不足,惹來一身病。
所以,每人都應安排合理科學的膳食,在葷食方面不應取偏頗態度,只有科學處理好葷素的關係,才能吃出健康,吃出長壽。
中老年人的長壽飲食要點
告訴大家不要粗茶淡飯,也不是說以後就可以大魚大肉。中老年人肉要吃,但不能撐著吃。「三高」老人更要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吃適量的肉。
1、紅肉白肉都要吃,但不多吃
每天吃不超過一個拳頭大小的肉類,包括魚、禽、蛋、肉;關於吃肉,還有個口訣——吃畜不如吃禽,吃禽不如吃魚。
如果做不到每天都吃魚肉,可改成每周吃2~3次魚。
平時,應儘量多吃白肉(如禽肉及魚肉),少吃紅肉(如豬、牛、羊肉等),建議每周吃2~4個雞蛋。
2、三餐分量要均衡
三餐分量平均分配,可以讓肝臟穩定合成白蛋白,使合成代謝反應安定運作。
3、少吃高脂高鹽和腌制的食物
高脂食物不但會引起肥胖,長期食用還會堵塞動脈血管,損害大腦的功能。
飲食過咸則容易引發骨質疏鬆、高血壓,長期飲食過咸還可導致中風和心臟病。
而腌制食品不僅含鹽量高,還含有大量的亞硝酸鹽,它和黃曲黴素、苯丙芘是世界上公認的三大致癌物質。
4、不要只挑軟的吃
咀嚼能力,反映身體的老化程度。為了維持咀嚼能力,建議選擇適當食物,每口食物慢慢咀嚼。
5、維持口腔環境的清潔
每半年到牙醫那報到一次,檢查牙齒、洗牙,保持口腔環境清潔,以維持咀嚼能力,減少心腦血管疾病的併發症風險。
6、每周下一次館子
50歲以後,建議大家積極創造想吃的慾望。就算一個人,也可以到不同的餐廳用餐,變換口味。一周一次,穿上最喜歡的衣服,帶上夥伴們,出門享受年輕!
7、多燉少炒
在蒸、炒、燉、煲等烹飪方式中,最適合中老年人的是燉和煲。
素材來源:脈脈養生
編輯:ZHFDA團隊
聲明: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後台,我們將24小時內進行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