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9歲的「放牛娃」77年以牛為伴!認真做好一件事,比什麼都重要

2019-12-09     空港融媒

在成都市雙流區彭鎮

有個大家熟悉的周二爺

從12歲開始放牛到一家幾口靠牛吃飯

再到住電梯公寓和每月領3000多元的社保頤養天年

在他身上有一種

「難離故土,難捨農耕」的鄉愁情結

周二爺本名周建根

家裡祖祖輩輩都靠種地過日子

說起跟牛的「情分」

要追溯到77年前了!

12歲放牛 難捨農耕情結


「太陽出來了喂!趕牛出來吃青草囉……」

12月6日清晨,在彭鎮布希村,周建根唱著牧童歌謠,牽著自家耕牛走出家門,為自己的耕牛「定製了最後一噸早餐」。在這之後,買家就會牽著這條年去另外的地方執行它的耕地任務。

在鄉親看來,周建根純粹是「自己找罪受」,已經四世同堂的他吃穿不愁,不但和老伴每月有4000元的社保收入,膝下的三兒兩女個個孝順且都成家立業,家庭經濟條件都比較好。

周建根說:「我12歲與牛為伴,至今77年了,我只要能跟牛在一起,我才會覺得安逸、踏實。」

耕牛主力 農業生產時代


從12歲開始養牛耕田,周建根一直是當地出了名的養牛好手,他說自己這一生至少養了100多頭耕牛。在他的記憶中,40年前,由於農業生產落後,農民種田都少不了耕牛,繁重的農活都是由牛來協助完成的。
周建根說:「那時候,有牛就意味著有飯吃,農閒時把牛養得肥肥壯壯的,農忙時就派上了大用場。大家都不把牛當做牲口,而是當做家庭的一分子看待。有牛的人家,會專門挪騰出一間小屋子,供牛棲居之用,『牛屋』內要打掃乾淨,夏天通風冬天保暖,還要派專人睡在裡面,照顧牛的吃喝拉撒,防止牛被偷走。

時代變化 耕牛人成了「牛行」人

周建根帶有輕微的肢體殘疾,其左手是先天性的手指伸不直,年輕的時候,為了供養兒女們上學讀書,他不辭辛勞,每到農忙季節除了要耕好自家的田地外,還要趕場去做牛生意,他成了當地有名的「牛行」人。

每到趕集時,周建根就早早來到關音閣老茶館獲取信息,一邊喝茶一邊等待需求方的到來。據周建根介紹,一頭牛成交要經過三個過程。

一是「牛行」人宣傳買牛人今天肯定要買牛;

二是為買牛人選牛;

三是為買牛人議價砍價。等到交易成功後,雙方會給「牛行」人支付相應報酬。

因此,每一位「牛行」人都能言善辯,那時候大家都講一個「信」字,評估價格很公平,不存在欺詐,買賣雙方基本都能滿意而歸。

耄耋之年,幸福生活不忘本

如今,播種機、收割機耕種取代了「耕牛」,曾經的「牛行」人也漸漸失業。隨著城市化的進程,周建根家原來的自留地也被徵用,老屋周邊的鄉里鄉親也全都搬走了,唯有他捨不得他的耕牛,依舊孤身一人與牛相伴。

面對周圍人對其做法的不解,周建根說:「我家的人都是靠牛吃飯長大的,在最困難的時期要是沒有牛,我們一家的生活都會很辛苦,所以我離不開牛。」

兒女們經常勸他搬到城裡的街上和他們一起住,他一直不舍這些耕牛。

周建根說:「現在牛都賣了,一切都將成為過去,我只想把這個故事講出來,讓更多的年輕人知道,糧食是從莊稼里種出來的,老一輩過的是苦日子,不能因為現在生活條件好了就能忘了過去。」

如今

周建根搬出「牛棚」

住進了電梯香榭鄰居的公寓

但他依舊對農耕有難捨情懷!

【來源:空港融媒 記者 劉賢虎 編輯 馬榕駿 審核 周星雲】

感謝您的閱讀,更多本地新聞,請關注「雙流發布」今日頭條號或下載「空港融媒」APP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qWC16m4BMH2_cNUgr4V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