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該如何成為成為一名官員?

2020-10-22     新車測評

原標題:中國古代該如何成為成為一名官員?

中國的歷史源遠流長,第一個統一華夏民族的老祖宗就是黃帝,自黃帝而下,繞舜禹直至禹的兒子啟建立中國第一個奴隸制國家夏開始,為了實現國家統治,就必須建立一整套機構來實現維護統治。

在我國的古代歷史中,因為制度和文化的不同,選拔官吏一直是貫穿中國古代社會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總結起來就分為四個階段,分別是世卿世祿制,察舉制,九品中制度和科舉制。

世祿制度

世官制度,說白了就是一種官職代代相襲的制度,只要你這個家族能生齣兒子,這個官位就可以在這個家族傳承下去。

在夏朝開國皇帝啟,他的父親就是華夏民族中大名鼎鼎的治水英雄大禹。大禹之前,包括的大禹本人,基本上都是通過禪讓制度獲得領袖的位置。

但是到了禹之後,就開始同通過世襲制度來決定。所以在商周時代,放眼望去,朝廷中的官員和諸侯,基本上都是一家子。

在點上,歐洲如今也是如此。歐洲現在的很多國家,其實在某種程度上來說,也是我們西周時期的翻版。這就解釋了一個問題,那就是為啥比如像英國,義大利以及西班牙都被叫做國王,而且大家還都是親戚。因為歐洲能被稱為皇帝的只有羅馬帝國皇帝。

到了東周時期,天子的權威日漸衰落,諸侯彼此攻伐,強大的諸侯國吞併弱小的諸侯國,也漸漸成為了主流常態。

面對兇險的環境,以及保證自己不被吞併。諸侯王發現,世襲制度下的官員,已經無法應付如此兇險的局面。選拔好勇能戰之士,選拔幹練的官員,才是戰勝其它國家最有效的手段。

於是,依才情選拔士官,以戰功建立軍功,秦朝就是依據這樣的辦法,富國強民,獲得了天下。

察舉制

秦帝國滅亡後,漢朝建立,西漢和東漢時期,選拔官員基本上都是使用的察舉制來選拔地方和中央官員。

無論是地方的刺史和郡守,以及朝堂之上的三公,都是由人們依據平民和基層官員的品德和工作態度水平,由地方的士族和官員推薦給朝廷,再由朝廷授予這些人官職的一種選拔制度。

「蓋聞王者莫高於周文,伯者莫高於齊恆,皆待賢人而成名…賢士大夫有肯從我游者,吾能尊顯之……其有意稱明德者,必身勸,為之駕,遣旨相國府。」

這段話是高祖皇帝在公元前196年下詔中德一段話,從 「賢士大夫有肯從我游者」 這段話中,我們就可以看出了察舉制的苗頭。

到了武帝時期,西漢開始正式實行察舉制,定郡國每年都要向朝廷選舉一名孝廉,參加朝廷定製的考核,考核成績合格者,再由朝廷任命為官員。

西漢和東漢時期,可以說是漢人建立王朝中最為輝煌的時代,這段時期,漢朝不但打敗了一直威脅整個亞洲的最大敵人匈奴(被趕走的匈奴人,一路向西順便摧毀了羅馬帝國)掌握了對整個西域的控制權,打通絲綢之路,使得中華的文明開始在世界上閃耀。

而這一切的成績,不得不說也是察舉制度的重要貢獻作用。在兩漢時期,在實行這項制度的同時,也有徵聘和任子的方法,來補充察舉制度上的不足。

九品中正制

隨著漢朝建立的時間久了,察舉制度也逐漸慢慢的顯示出其弊端,比如推薦人選的權力,慢慢的落到了地方豪族和朝廷中大士族的手裡。

於是很多本來沒有這個高度才能的人,被安排在重要的職位,往往就很難執行職責,導致出現很多的錯誤。

這也是東漢末年,會出現群雄逐鹿的一個重要原因。於是,在魏晉時期,就將察舉制度進行了升級,創立了九品中正制。這項制度將人才分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個等級。

這項制度的建立,其實只是將察舉制度更加細化了而已,其核心的選拔制度並沒有改變,所以能操控的手,依然還是在很多士族大家的手裡。

其中就是以魏晉時期的王家和謝家為主要代表。大家都知道中國著名的書法家王羲之,王羲之之所以有大把時間來練習寫字,和他出生在大的士族王家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他自己也是因為出生在王家,再加上有點名氣,於是早早的就被安排了一個官職,什麼秘書郎,內使,江州刺史,中將軍,右將軍,等等的幾乎差不多都做過。

但是諷刺的是,有一次有一個人問王羲之,你究竟是管什麼的?

王羲之摸摸腦袋,笑道「我也不知道,我總是看到眼前有很多牽著馬從我面前走過,我估計是看馬的吧。」

連王羲之這樣的名士,都是如此糊裡糊塗,就可想當時所謂的九品中正制究竟是怎樣的一種水品,難怪在晉朝會迎來五胡亂華。就這個局面,想不亂都難。

科舉制

科舉制度代替察舉制度,可以說是中國人對於選拔制度最偉大的一項發明創舉。這項制度最為厲害的地方就是天下人不論出身,不論貧富,只要你有才學,都可以自由報名。再通過分科考試,獲得三甲之人,被朝廷錄用。

可以這樣說,通過考試,憑藉成績,幾乎杜絕了任何豪強家族和士族庶族的控制,營造了一個相對天下人公平的上升之路。

在隋煬帝時期,他設置了進士科,進士科的設置也正式的宣布了在中國維持1300年的科舉制度正式的登上了歷史的舞台。依據高中教科書的說法,科舉制的創始者是隋文帝。但也有文獻記載是隋煬帝。

「科舉制始於隋唐,隋煬帝始置科舉之法,彼豪杰特起,而一天下之難也,故以科舉銷天下英雄氣。唐興,革隋之弊,獨此不改。」

隋朝廢除察舉制,將選拔人才的權力,重新的收回中央,使得中央的權力更加集中,人才也更為很好的通暢上下。

隋朝因為時間太短,所以隋朝的科舉考試不是很完善,但是因為起制度的先進性,又能防範地方豪族和大的士族對於官員人次的壟斷,所以這項制度在唐朝也被繼續的沿用下去。

唐朝初期,因為經歷了幾十年的戰亂,死傷很多,大家都疲於奔命,所以讀書的人也不是很多,就算是讀書,也沒有安定的環境潛心做學問。於是唐初的進士考試只考一項,就是試策。

「國初,明經取通兩經,先貼文,乃按章疏試墨策十道,秀才試方策略三道;進士試時務策五道。」

在調露二年,又增加了帖經,老子,孝敬等科目。在考這些經書的時候,很像現在的填空題,就是將經文中拿出一段,隨意的刪去其中的幾段文字,讓考生將抹去的文字補寫出來。

其中還有一點,在這裡補充一下,唐朝的科舉考試還要考詩賦,《昭明文選》就是當時很多科舉考生手上的紅寶書,該書收錄了相當多的詩詞歌賦,可以說相當的完備,是唐代考試複習資料中不可多得的範本。

當然了也是因為科舉要求,所以唐人的詩歌寫作也是相當的厲害。中國人就是這樣,要想哪方面無敵,把這一方面加入高考就行,所以在這裡我給足協提一個建議,中國足球要打敗日,韓,伊朗甚至打敗巴西,德國和義大利,把足球加入高考,一定天下無敵。

不知道大家還記不記得八十年代,中日合拍的一部電影《敦煌》電影中的主人公宋朝人趙行德參加殿試,其殿試的策論就是詢問考生對於西夏的崛起,宋朝的應對之策。

殿試策論這項考試項目,是在宋神宗時期改革的。宋神宗「親試進士,始專以策」。在宋朝,也把進士分為進士及第,進士出身,進士同出身,同學究出生幾個等次。

並且在宋朝,科舉制度已經被提高到了一定的程度,就算是出身公爵世家,如果麼有進士出身,也是不能當選官職的。

到了明清,科舉制度也到達了巔峰,明清的科舉考試分為鄉試,會試,和殿試。

參加鄉試之前,必須先參見一個院試,只有合格的考生才會被稱為「生員」。也就是大家經常說的「秀才」。

就是說,你要參加鄉試,首先必須你是一個秀才。而鄉試雖然是一個「鄉」字,但是考試的地方是該考生所在的省會。

因為這場考試在秋天舉行,所以也被稱為「秋闈」。這個考試合格者,就被稱為舉人,可以參加第二年在北京舉行的會試。

會試在春天舉行,因此也被稱為「春闈」。該考試的考官基本上都是翰林院的,學術造詣很高。會試錄取每年只錄取300人,因此錄取率也是極少。

要知道,這三百人可是從全國錄取的。能被錄取,那可不是天之驕子,是宇宙嬌子了。

最後這三百人參加殿試,主考官就是皇帝,考試內容和宋朝一樣,都是策論一篇。這三百人基本上不會被淘汰,只是會被排名,被分為三甲。第一名就是最牛的狀元。

任何事情,有開始就有結束,科舉制度到了清朝末年,再也無法面對國際社會的競爭,於是在1905年結束。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qSUsT3UBd8y1i3sJzfB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