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世界最美的書」評選結果出爐,上海出版獲獎 | 李安對話是枝裕和 | 上海文藝出版社2020年度出版計劃 | ......
「待春暖花開時,再與你在劇場相聚。」在上海話劇藝術中心的微信公眾號下,有觀眾寫下了這樣的留言。
出於安全的考慮,上海的舞台演出暫時取消了。昔日華燈初上便人聲鼎沸的環人民廣場演藝圈、安福路、丁香路、黃浦江畔,一個個文藝青年競相奔赴的藝術地標,都在沉默地等待。那種心情,是蟄伏在冬日冷雨中的樹,等著春暖,等著花開,等著那個可以再在劇場齊聚的日子早日到來。
而昔日活躍在舞台上的演員、舞台監督、劇場管理……各個院團的藝術家們,並沒有只是安靜等待。他們有的主動到口罩廠做志願者,晚上一站就是七八個小時;有的積極開闢戲劇傳播的網際網路平台,為觀眾雲上賞藝提供各種渠道;更多的人,在「雲練功」、「雲抗疫」、「雲加油」,即使身不能至抗疫現場,心亦同在。
藝術之光,始終生生不息,照人前行。
01
3月2日,演員高鑫的一條微博瞬間上了微博熱搜榜。
「疫情期間劇組停工,照樣熬大夜。11個葫蘆娃來做義工啦,我們來自各行各業,我們的目標,讓機器24小時運轉。工人下班後由我們接替,晚九點到凌晨五點半,一夜做了四萬兩千個口罩,機械重複的動作,胳膊已經不是我的了。介紹一下製作流程,1製作口罩面料,2壓邊框及掛繩,3.質檢,4.5.裁剪毛邊,6.7.裝盒,8不讓露臉的我們。」
高鑫微博中所稱的「葫蘆娃」,是來自上海話劇藝術中心各個崗位的職員:演員、舞台監督、服化設計、劇場管理,等等。
時間回到2月28日那天。上海話劇藝術中心服化組組長鬍曉輝在朋友圈裡發了一張在工廠做志願者製作口罩的照片後,中心工會主席姚承穎向她了解了情況得知,現在的口罩廠依舊面臨人手緊缺的問題,就在上話工會委員的微信群里提出組織志願者的建議,迅速得到熱烈回應。
3月1日,工廠最缺人手的周日晚上,工會委員小範圍召集了幾位志願者奔赴口罩廠,晚上9點正式開工,在兩條全自動、四條半自動的流水線上,從製作口罩面料、壓邊框掛繩、質檢、剪裁毛邊到最後的裝盒,一刻不停工作到天明,他們共生產了42000個口罩。
經上海話劇藝術中心工會的號召,已經有近百位員工表示希望參與到這個公益行動中,據悉,3月8日,將有一支更大規模的「上話義工」將要開拔。
上海話劇藝術中心的志願者在口罩廠流水線上。(羅霽忺/攝,上海話劇藝術中心供圖)
02
上海話劇藝術中心的志願者隊伍並非孤例。2月10日,上海越劇院一團老生演員金燁在微信群里聊天時,一位來自華東醫院的戲迷朋友突然提及,有一家口罩廠急需志願者,金燁第一時間在群里回復,「我可以去。」
彼時,因為新冠肺炎的蔓延,社會上「一罩難求」。不僅前方醫護人員的口罩緊缺,各地市民也為買不到口罩而焦慮。與此同時,許多小型口罩生產廠提前恢復生產,日夜趕工。但與之相對的,是人手短缺問題。
一支志願者小隊迅速集結了起來,12人為一批,招募滿12人,便前往口罩廠頂一次班。聽聞金燁和朋友們的志願者行動,上海越劇院黨委也在短時間內組織了三四批隊伍前往口罩廠幫忙。
支持這些志願者的,是無私的熱情。口罩廠在遠離上海市區的嘉定,他們約定時間驅車前往,工人晚上9點下班後,他們便接替工人上流水線,通宵工作到第二天早上。有的志願者從口罩廠返回後,還要繼續自己的本職工作。口罩廠送給他們一人10個口罩作為答謝,有志願者婉拒,「我們不是為口罩而來的,把口罩留給更需要的人。」
「不要只提我一個人,這是大家共同的功勞。」在和記者談及這段經歷時,金燁說。這個志願者隊伍來自上海各個地區、各個領域,他們中有醫院護士,有幼兒園老師,有民營劇團的化妝師。其中最辛苦的是一開始的組織者,「從組織志願者去口罩廠開始,他每一晚都在,從不缺席。一開始,大家還以為他是口罩廠的哪位負責人,後來聊起來才知道,他也是義務幫忙的。」金燁十分感慨。
愛心接力還在繼續。如今,金燁所在的志願者微信群已經有了77位成員,加上其他未入群但也積極響應的朋友們,「我估計已經有一百多號人了。」
志願者團隊在流水線上。圖二為每晚在現場的志願隊伍組織者(受訪者供圖)
03
在因疫情演出取消的日子裡,有藝術工作者以志願者的身份衝鋒在前,行力所能及之事,也有眾多文藝院團和藝術家們通過「雲練功」「雲抗疫」的方式,鼓舞人心。
2月4日,上海話劇藝術中心的微信公眾號上寫了這樣一句話,「立春的到來,是欣慰,亦是新生,願我們早日掃除一切陰霾。」也是在當天,上海話劇藝術中心在喜馬拉雅、荔枝FM、網易雲APP等平台上推出「劇場的耳朵」欄目,開篇是上海話劇藝術中心有限公司黨委書記、演員田水朗誦的是詩人食指的名篇《相信未來》:
「我之所以堅定地相信未來,
是我相信未來人們的眼睛——
她有撥開歷史風塵的睫毛,
她有看透歲月篇章的瞳孔。
不管人們對於我們腐爛的皮肉,
那些迷途的惆悵,失敗的苦痛,
是寄予感動的熱淚,深切的同情,
還是給以輕蔑的微笑,
辛辣的嘲諷。」
「這場猝不及防的疫情改變了許多人的生活。藝術工作者不雖然不能像醫生那樣身體力行地衝到抗擊疫情的一線,但我們可以用藝術的方式來關心、呵護和安撫人心。我們可以用聲音傳遞自己對藝術作品的理解,讓聽眾在音樂和詩歌中得到心靈的溫暖和撫慰。我朗讀的是《相信未來》,我也非常倔強地相信,未來一定會好起來,讓我們一起安靜等待。」田水錶示。
韓秀一朗誦《海上日出》,劉鵬朗誦《黎明》,楊溢朗誦《我曾經愛過你》……從2月1日開始策劃的這檔節目,演員們各自在家裡用手機錄音,音效設計在家做後期,即使不能在劇場相聚,也能在「雲上」以藝術之名共同發聲。截至記者發稿,10期《劇場的耳朵》在喜馬拉雅、荔枝FM、網易雲平台已累計了近萬播放量,微信公眾號平台已有了兩萬多的閱讀量。「好詩被聲音融化了。待春暖花開時,再與你在劇場相聚。」有觀眾寫下這樣的留言。
「劇場的耳朵」,演員田水、韓秀一在家錄製詩歌朗誦音頻。(上海話劇藝術中心供圖)
04
2月29日,上海京劇院在這個「四年才有一次」的日子裡,在微博、微信、Bilibili帳號上推出了一個珍貴的視頻——堪稱群英薈萃的大合作戲《群英會·借東風·華容道》,王正屏飾黃蓋,李達成飾甘寧,葉少蘭飾周瑜,譚元壽飾魯肅,尚長榮飾曹操……「這場演出上演於1994年4月30日,當時是上海逸夫舞台開台慶典演出第二場,陣容絕後,而且當時並沒有對外售票,視頻十分珍貴,所以我們特地選在四年才有一次的這個日子放出來。」上海京劇院資料員、作曲虞凱伊介紹向記者介紹。
這是上海京劇院於疫情期間推出的「宅家賞戲」系列中的其中一個視頻。「京劇是口傳心授的藝術,保存和傳承不可偏廢。我們近些年一直在做影像及圖像的修復和保存,進行各種載體老資料的電子化,已經有了一定規模的資料庫。而最近受疫情影響,演出都暫停了,大家又都宅在家裡,上海京劇院除了捐款捐物去前線之外,也做一些別的努力,用藝術的力量抗擊疫情,就開始做線上觀劇推送的嘗試。」虞凱伊介紹。
經過這些天在新媒體帳號上的運營,他發現,在網絡上,傳統戲曲藝術愛好者非常多,對於珍貴資料的興趣很大。「我們推出的都是現在網絡上找不到的珍貴資料,所以引發了熱烈反響。據統計,我們的微博自推送開始發了33條,二月總的微博閱讀量達到了153萬。B站帳號自2月19日開通以來,也迅速地收穫了上萬的播放量。」
除了視頻,還有一些具有歷史價值的珍貴照片也得以與觀眾見面。比如,周信芳先生一生與武漢有著不解之緣,他的名作《澶淵之盟》就是1962年5月19日在武漢漢口人民劇院首演。上海京劇院這幾天便在網上推出了1962年5月16日周信芳先生演出《四進士》後武漢文藝界代表上台祝賀和相關劇照的照片。
「三月,我們會保持基本每天一部錄像的推送,一般是上世紀80年代的演出為主,大都是比較珍貴的,之間沒有與觀眾見過面的。照片是另外一個推送內容。最近四年我們修復了老照片13740張,最早的是1913年代前後的一些照片,非常珍貴。」虞凱伊介紹。上海京劇院現存最早的影像資料則是周信芳先生於1937年拍的電影《斬經堂》,雖然尚未在網絡上推送,但後期會在傳習館做放映和賞析。據悉,上海京劇院拍攝於上世紀80年代的錄像資料有大約一百部,今後將會在上海京劇院的微博、微信、B站、抖音等網絡平台的帳號上持續推出。
上海京劇院副院長呂祥表示,上海京劇院還將在本月推出「線上傳習館」和「飛行課堂」兩個項目,「也就是雲展覽和網絡京劇教學」。他介紹,「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上京業餘藝校的老師們便風雨無阻地去各個學校教學、傳播,積極推進京劇的普及教育,被專家和媒體稱為『飛行學校』,意為沒有固定的教學場所。疫情期間,我們將改為線上教學,故稱『飛行課堂』,主要面向幼兒及學生開設京劇微課。」
1月19日新開張的上海京劇傳習館。疫情期間,將通過直播等方式引導觀眾「雲看展」、「雲賞藝」。(上海京劇院供圖)
05
「以藝抗疫」一直在繼續。
疫情的突襲不僅給院團的演出帶來影響,原定的創作工作也受到了衝擊。對於雜技演員來說,「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勤練不輟是他們的必修課。為了疫情防控,需要大家都「悶」在房間不出門,可不訓練就無法保障疫情結束後能立即投入創排工作,如何實施「停工不停功」保持節目和演員技能水平?
上海雜技團牽頭藝術管理部和劇組,根據節目種類、技能素質、訓練空間等要求,制定訓練指導方案,運用「網際網路+」優勢開展「抖擻精神雲練功」活動。比如《集體蹬鼓》節目,技導老師約好《集體蹬鼓》的姑娘們定點上線,通過網絡視頻跟著統一的音樂節奏開展訓練,將個人模式切換成了保持默契感的集體訓練模式。演員們還最大限度地運用日常生活環境和居家用品,茶几、餐椅背成了練習倒立最好的把手,高低床架則是訓練引體向上最佳道具,還有演員將自家孩子作為負重「神器」進行練習……
上海京劇院與騰訊合作全民K歌京劇線上演唱會,當天超過15萬人在線觀看直播,打賞收益全部捐至中國社會福利基金會「戰疫天使守護計劃」,支持抗疫一線的勇士們。
上海越劇院的演員為武漢的戲迷組織線上教學,越劇院黨委還組織演員和員工幫助社區和街道社區進行宣傳巡邏、測量體溫、整理快遞、登記出入人員等公益工作。
「宅」家超過14天的上海芭蕾舞團演員們戴著口罩回歸排練室,身姿翩翩,引髮網絡圍觀的一片讚嘆之聲……
在全國人民齊心協力抗擊疫情的時刻,藝術之光,生生不息,照人前行。
全民K歌京劇線上演唱會。(上海京劇院供圖)
上海越劇院志願者團隊在湖南社區進行宣傳巡邏、登記出入人員等公益工作。(上海越劇院供圖)
新媒體編輯:金瑩
【此刻·我們】徐魯的武漢「生活記」:身在一己的屋頂之下,耳邊卻自有萬千風聲和雨聲
【此刻·我們】羅偉章:在這一特殊時刻,把自己放在我的面前,悉心審視
【此刻·我們】周華誠:人生的要義,本就是要在艱難的過程中,獲取一點欣慰與快樂
【此刻·我們】王磊光:在過年的流水帳中,路過一棵苦櫧樹及它所經歷的歲月滄桑
【此刻·我們】甫躍輝:雪落在中國的土地上
【此刻·我們】袁恆雷:靜守一隅,關照內心並靜思生命的意義
【此刻·我們】沐墨:與頭頂那一粒灰的較量,來自每一份堅持等待
【此刻·我們】林淵液:文學對災難的書寫不止溫情,也應有促成經驗的追問反思
【此刻·我們】楊獻平:疫情當下應以最大的善意和同理心擁抱彼此
【此刻·我們】汪劍釗:災難面前,寫詩是野蠻的還是喚起生命熱度的?
【此刻 ·我們】育邦:疫情之下,詩歌還是詩歌,該如何即如何
【此刻·我們】鄧安慶:「疫時回鄉記」是我在這個時代的一份微小記錄
【此刻·我們】周聞道:滿臉溝壑與從容微笑,我確定是這世上最美的臉龐
【此刻·我們】趙瑜:寫作者,都在把自己的時間調整為「武漢時間」
【此刻·我們】疫情下的香港:等風雨經過,等微笑相見
【此刻·我們】林東林:返鄉後,我試著寫下普通人的承受史
更多相關主題:
人類幾乎沒給過它選擇的權利,被冠為「潛在中間宿主」後,這一情況會改變嗎?
在沒有硝煙的戰爭中,人類將始終堅守正直與善良
所謂「大醫」,不負理想不負人間
公共焦點面前,文學的亮相「出圈」應先懂得如何「下沉」自己
明月何曾是兩鄉,中國詩詞大會的國內冠軍和「國際冠軍」都誕生了
凝視過他們的努力和堅硬,才明白我們誤解了「歲月靜好」
那些隔著口罩綻放的羞怯笑容,恰似象徵愛情的永恆花朵
書店人和作家們轉型「主播」,讓閱讀的力量燃照全網
閱讀聚力,我們終將學會拆解和重塑這鏗鏘的春日 | 上海書展·閱讀的力量
收藏這一篇,再也不會錯過喜愛的閱讀活動 | 上海書展•閱讀的力量
新年文創季
郵發代號: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