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樂」| 孟玲 做人比學藝更重要

2019-07-26     音樂生活報

做人比學藝更重要

孟玲,著名聲樂教育家,解放軍藝術學院碩士研究生導師,教授。1959年考入中央音樂學院,師從著名聲樂教育家郭淑珍,畢業後先後在西藏歌舞團、成都軍區戰旗歌舞團工作,後調入解放軍藝術學院從事聲樂教育工作,為國家,為部隊培養了許多知名歌唱家——王宏偉、劉和剛、哈輝等一批活躍在舞台上的青年歌唱家都是孟玲的學生。

做人比學藝重要

孟玲對學藝做人有很高的要求,因為在她看來,當一個「明」師比「名師」重要得多。進行聲樂教學的人都知道,「寧願教20個女高音也不願教一個男高音」,而孟玲教授卻一下子教出了王宏偉、劉和剛、澤旺多吉等很多深受人們喜愛的男高音,她付出的努力可想而知。「在學習唱歌的人中,女性遠遠多於男性,基數小能學出來的人更少」,孟玲解釋男高音不好培養的原因,「從生理條件上講男性的換聲點更加明顯,技術要求更難,弄不好聲帶就會出問題,因為老師的教學方法不對,導致嗓子毀掉的男高音不少」。

雖然基數少,孟玲也絕不隨便收學生,她對藝術的標準從未降低,沒有差不多,只有最好。「天賦非常重要,不僅要聲音好耳朵好,還要在音準、音色、情感上都有很好的表現,天賦並不和財產掛鉤,我的學生里沒有官二代、富二代,很多都出身貧寒」。在天賦之外,孟玲最看重人品,「我的學生們有一個共同點,就是都很陽光、努力向上、單純質樸,不會搞旁門左道。做人比學藝重要,別看人字一撇一捺很簡單,要寫好非常難。如果我教出人品不好的學生,就算技術再出色,也是對我勞動的褻瀆」。

身教重於言教

記者:您在教學過程中覺得自己是個嚴厲的老師嗎?

孟玲:我覺得我還是很嚴格的,特別是在課堂上,包括一個音符、一個字都不能出錯,出錯的話絕對不可以。但是在舞台上唱錯詞了不要緊,因為你不可能像平時唱錯了再來一遍,那底下的觀眾就聽出來了。你忘詞了可以用「啊」帶過去,誰都有腦子空白的時候,但那是極少數的時候。所以我說在台下我們要千錘百鍊,上舞台了把最好的一面展現給觀眾。所以上課嚴格他們都特別理解。

平時我對自己要求也很嚴格,比如說兩點鐘開會或者集合,我一點五十會準時站在那兒,沒有一個學生敢比我來的晚,他就老老實實在那兒站著。如果我沒有按時去,那學生會想老師都這樣,他們肯定會受影響,所以我從來都是嚴格要求自己。我覺得作為老師應該以身作則,身教重於言教,你整天說學生首先自己先做好,先做出成績來才有說服力。作為老師就是拿學生來說,你教出學生來了說明你這個老師教的好,教不出學生我覺得應該算是失敗的老師。就跟農民一樣,我種糧食顆粒無收,那我吃什麼呢?

所以我覺得有些事情就是雙方面的,你自己做的好了,學生就會認為老師都是很嚴格的,那他也應該嚴格要求自己。

正確的方法是關鍵

記者:您上課時是怎麼教授Close「關閉」的技巧?

孟玲:Close「關閉」無非就是通過元音的改變來獲得更加柔和、有質感的高音。教師的語言一定要形象、生動,而不是晦澀地從理論到理論的照搬。通常來說,我會給學生用打比方的方式講課。

僅就生理上而言,正確的高音區歌唱並不比中聲區困難太多,但歌者首先要克服的是心理上的負擔。所謂新的位置感覺、元音音響效果、控制技巧等,和以往的感受相比只是一些細微的差別,但要仔細體會、對比。

另外,在教學上所說的換聲點的確是客觀存在的,只是依據每個人不同的咽腔大小、喉結位置、聲帶的長短厚薄,都會有所不同。教學過程中,教師千萬不要反覆強調換聲點,這樣會給學生造成不必要的思想負擔。我是用由高而低的音階或者下滑音來進行訓練,以幫助學生解決這個問題。

記者:聽有些教師常說,在男高音拓展高音時,其實就是假聲的逐漸混入。請問這種混入的比例多少為宜,似乎很難量化?

孟玲:不能這樣跟學生說,這樣太過於機械,要很自然地混入假聲。其實就是要在學生唱得對的時候讓他記住「關閉」的感覺。「關閉」做得好的聲音一定是混入適量假聲的聲音。有時我會練唱快速音階的方式來發展學生的高音。如果短的高音都唱不好,又怎麼能唱好時值更長的高音呢?

教師要不間斷地幫助學生訓練相關的肌肉,可能剛開始的時候會出破音,但經過一段時間的練習後,該鍛鍊的肌肉都鍛鍊出來了,自然而然就能唱好高音並且能積極保持住正確的歌唱狀態了。如果學生是呼吸肌肉感到疲勞而非喉嚨,那就說明練習是正確的。

記者:您強調歌唱咬字要自然?

孟玲:對,但是這個「自然」是要在正確方法之上的自然,而非生活常態下的自然。一定要有字頭、字腹、字尾,要強調但又不要太強調。有很多字是需要歸韻的,如果不歸韻「敞著唱」就不行。

記者:演唱過程中最基礎的環節該是呼吸了,您對呼吸的要求是什麼?

孟玲:我會很形象地跟學生說:「坐過汽車嗎?沒有汽油汽車能走嗎?」唱歌就跟這個道理一樣,沒氣息就沒法唱歌。平時說話的氣息跟唱歌時候的氣息也不一樣。

我在鋼琴上隨便彈一個音,讓學生能唱多長就唱多長,「溜達著」一直唱,氣息有多長就唱多長,快沒氣的時候讓他們感覺哪裡在用勁。實際上大家都知道用勁的地方就是丹田,所謂「氣沉丹田」就是要在小腹形成支點,學生通常在練習跳音時,感觸最明顯。

我還給學生打這樣的比方:十米深的井,打水用的繩子要多長?如果你繩子是五米,那井水你永遠都打不上來,起碼得十米以上。我們唱高音跟這是一樣的,氣息要更深,絕對不能浮在上面,一定要有對抗的力量。也好比玩橡皮水管,想要把水滋得遠,就要把水管口捏得特別緊,否則就不可能遠。這也說明聲音越高氣息就越要深。

對於氣息的使用一定要適量,在每個樂句結束時仍然要有氣息控制,絕不能是精疲力盡的。因為當歌者接近氣息極點時,他將無法正確控制氣息,導致的結果就是不穩定的嗓音。

聲明:

部分所載內容來源於各大網絡平台,對此觀點我們保持中立,僅供參考、交流、學習等非商業目的。轉載的稿件版權歸原作者和機構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謝謝合作!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qNA-L2wB8g2yegND7V2O.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