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支紅軍女兵部隊血戰河西,1300人平均年齡不到20歲,最小的12歲

2019-09-26   路生觀史

我們是從肅南到達梨園口的。如今,這裡有一條新修的柏油路,很是平整,道邊也有非常美好的景致,祁連山給了河西走廊密布的河流,雖然都很弱小,但一樣美麗和豐潤了這片土地。我們行走的方向與當年西路軍在梨園口戰役之後,進入祁連山的方向正好是相反的,在梨園口遭遇馬匪的圍攻後,西路軍便離開臨澤,就近撤向祁連山深處的康隆寺。康隆寺,就在我們身後的肅南縣康樂地區。

梨園口所在的地方更早一些的時候叫梨園堡,如今這裡是一個只有幾十戶人家的村,村落被綠樹遮掩,但更高更空曠的地方都是祁連山嵯峨崢嶸的山體。這個村子東臨滔滔黑河,西控肅南榆木,南接祁連山脈,北枕響山峰巒,是一處處淺山地帶。祁連山的雪水在這裡孕育出了一條小河——梨園河,梨園河流過這個利於梨樹生長的村子,給了這裡春風蕩漾、梨花似雪的美景,又因為晝夜溫差較大、日照時間充足,這裡的梨個大汁甜,便有了梨園堡這樣一個詩意的名字。

以軍事的眼光來看,這裡地勢險峻,是一個必爭的要塞。「胡雁南歸秋鳴咽,征馬北去鐵騎寒」。據史料記載,清順治15年置梨園營,康熙、雍正年間設守備、都司。梨園口作為進入祁連山的門戶,自古就受到朝廷的把守管控。就是在這樣一個偏遠荒涼的小地方,1937年3月西路軍與馬匪展開了一場慘烈的殊死血戰。

11日,紅西路軍剩餘6000多人從三道柳溝突圍撤出,連夜急行軍到達梨園口,想通過梨園口進入祁連山擺脫馬匪的追擊。黎明時分,西路軍大隊人馬進入梨園口,並做出了這樣的軍事布置:將九軍的兩個團部署在山口的兩端,卡住大門,三十軍的兩個團部署在二線,頂在中間,總指揮部和其餘部隊住梨園堡,準備稍加休整後,沿峽谷轉入祁連山。

天剛亮的時候,遠處就有一股黃塵洶湧而來了,馬匪的花馬隊、黑馬隊、白馬隊、黃馬隊,紅馬隊已經追殺至梨園口,從山的四面八方包抄了過來。已是三月了,但北方天寒,梨園口是零下三十度的嚴寒。九軍迅速搶占了山口兩側的山樑,與敵交戰,幾個小時下來,已經不足千人且彈盡糧絕,一些人拿著無彈的槍枝,一些人握著裂痕翻卷的刀叉,另有一些人甚至是赤手空拳了,拿起地上的石頭,在曠野的山間與敵對峙。

接下來,就有了很多書籍里相似的描述:面對潮水一波又一波的敵人,毫無懼色,用大刀砍,用刺刀挑,用槍托打,用石頭砸,抱住敵人撕咬,拉響手榴彈與敵同歸於盡…… 儘管這樣,他們還是把敵人大部吸引過來,犧牲自己,保全整體,打退了敵人的一次次進攻。隨後的幾個小時,9軍所剩無幾,幾乎被打完了。

敵人壓向紅30軍的陣地,猛攻河東岸的梨園村。一時間,馬嘶聲、喊殺聲、刀槍棍棒擊打聲震撼著山谷,祁連山下屍橫遍野,石壁、丘陵和大地上,鮮血遍灑……二六四團全部拼光,二六三團也大部分損失,只有小股隊伍突圍進入祁連山:「當時兇殘的馬匪騎兵已經殺紅了眼, 但戰士們卻為了保證總部和首長機關的安全,排成左右兩排厚厚的人牆,占據地形,頑強地阻擊著敵人,保護首長和非戰鬥人員從中間通過。敵人的槍彈一排排的射來,許多指戰員倒了下去,鮮血染紅了通道……」

在很多史料里都描述過在這次戰役中一支與9軍並肩作戰的女兵部隊——婦女獨立團二營, 她們中的絕大多數人戰死,幾乎全營覆沒。而她們所在的婦女獨立團決戰突圍後,於13日隨西路軍總部轉移到康隆寺準備安營休整,但隨後又遭到了敵人的圍攻。此時,西路軍已無兵力,這支女兵部隊主動請纓,擔任康隆寺範圍的阻擊,掩護總部和婦女小孩進山。

女兵作戰能力相對弱於男兵這是事實,為了威懾敵人,這支女兵部隊中的一部分人抹黑臉龐、剪去長發,妝扮成了男兵的樣子,用大刀、槍托、木棍、剪刀去拼敵人;用牙咬敵人、用手撕敵人、用石頭去砸敵人……最終,這支隊伍幾乎全部陣亡,血染康隆寺。

我們要述說的是,這支英雄的女兵部隊,1935 年初曾擴編為婦女獨立師,轄兩個團,擁有 2000 多名女紅軍戰士。1936 年10月,隨後西路軍西渡黃河,幾經轉戰,減員不少,又從獨立師縮編為先鋒團,共3營9連約1300餘人。她們平均年齡不到20歲,最小的僅12歲。在西征途中,她們轉戰千里,浴血紅顏,即使被俘後仍進行了拚死鬥爭,有的吞針自殺,有的越獄逃跑,有的慘遭殺戮,有的被轉賣不知所終,被營救回到延安的是極少數。有著太多太多類似於此的血淚控訴:

我們被俘女戰士慘遭馬匪軍姦污凌辱,押送西寧路上,鞭打刀砍不計其數。我們五六十人被送羊毛廠做苦工撕羊毛,撕不好就挨鞭打,年歲較大的女戰士隨時都被工頭拉去姦污。我們做苦工,受凌辱,每天只能吃上兩碗麵糊糊。我們說:「你們殺就殺,這罪受不下

……

一天下午,馬匪把女同志集合起來,站成一個單行隊伍,把匪軍下級軍官也排成一個單行隊伍,並將男女相向而站,對準者即為夫妻,不許挑選,由馬匪領走。最後因匪少而女同志多,還餘下六名,不知去向。我當時對了個鬍子長得很長、年齡很大、個子很高的一個河州回回。我堅決不從而逃跑了。

……

我們在梨園口公路邊的一個空曠的山窪里,看到一座高聳的紀念碑,紀念碑前是一片空地,插滿了紅旗。那些浴血奮戰梨園口的紅軍將士們就被埋葬在了這裡。山體書寫著西路軍和字樣,這山體與我們先前看到祁連山的瓦藍色是完全不同,都是厚土蒼黃的模樣。一切都靜悄悄的,只有紅旗在飄揚。我們向先烈致敬,禁不熱淚盈眶——多好的土地啊,需要人們銘記她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