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位不明晰的《中餐廳》,能靠王俊凱和楊紫的互懟撐幾期?

2019-08-05     投黑馬

王俊凱:小時候很喜歡看《家有兒女》,至少看了100遍。

楊紫反擊:我是聽你的《寵愛》長大的。

「梳頭姐弟」日常互懟,是本周更新的最大看點,估計能收穫一波年輕觀眾。至於,餐廳不餐廳的,另說。

《中餐廳》與《姜食堂》在播出與收尾中交匯,於是就有了兩檔節目前後排位出現在熱搜上的場面。這樣情形就好比明星同一場合撞衫,反正,誰差誰尷尬。

《中餐廳》在本土化之後經歷了第一季負責廚師崗位的張亮累垮,第二季分工合作大家輪流上陣以及目前第三季的專業廚師。

但無論賣點是經營還是文化,論固定場景下的敘事功底,《中餐廳》確實差上一(好幾)籌,無論是對比搞笑到噴飯路線的《姜食堂》還是溫情脈脈治癒系的《尹食堂》(都出自羅英石之手)。

至今,在《姜食堂》第一季中,姜虎東砸了一晚上豬排的場景仍舊時常被粉絲提起,魔幻可的「咚、咚、咚、咚」聲也依然餘音繞耳,安宰賢累到癱坐在地上的場景也讓人印象深刻。到了《中餐廳》這裡,卻只剩下了「秦海璐」的情商?

這個夏天身處如此話題巔峰的楊紫,都帶不動《中餐廳》第三季。不過也至少證明了一點:換人是解決不了收視乏力、口碑不足的問題的。

國產營業綜藝,要學會接地氣

開中餐廳的日子:老年組日常不「和」的battle,少年組日常逗哏的搞怪。恬怡自在,萬事不關心,讓人瞬間想起王維的詩。

開姜食堂的日子:起早貪黑,做飯、洗涮、送客、關門並開始新一輪準備食材。

忙著製造矛盾的《中餐廳》時刻透露著明星的優越感:沒錢,不是問題,刷臉以物換物唄;但到了《姜食堂》,滿屏彈幕都寫著「勸退創業者」。

明明是同一題材、同一類型的綜藝,用戶體驗卻為何如此天差地別?難道跟定位有關?

百度詞條上,《中餐廳》的定位是經營體驗節目,很顯然,走過三季「經營」是看不太出來了。但若定位為「文化節目」,卻又似乎少了點關鍵內容。目前兩期都透著一股《嚮往的生活之中餐廳》的氣息。

《中餐廳》經歷了第二季的滑鐵盧之後,在第三季有了新的規則:啟動資金為零。

回想一下這檔節目的初衷(口號):(投黑馬Tou.vc專注於文創領域的眾籌平台)推廣中國美食文化。

無論做什麼事情,都先得給自己扣一定大帽子——宏大的主題,是國產娛樂節目的定律,動不動就文化、人類,這沒啥問題。但要實現,可不是光喊喊口號就行的,既然是美食文化,自然美食和文化並行。

然而,「零啟動資金」的新規則,讓這檔以推廣中國美食文化為目的的節目尷尬十足,光明星刷臉以物換物就拍了大半集。別說文化了,連基本的美食恐怕都很難保證。

當然,從綜藝製作的角度上來講,無論嘉賓行不行,最後觀眾看到的都會新鮮出爐的美食。

但在這樣的情況下,再回頭想想「推廣美食和文化」,根本站不住腳。主題太大,「劇本」卻停留在撕逼不和,說到底和國產懸浮劇有同樣的毛病,不食人間煙火。

現實里明星開餐廳失敗的案例比比皆是,這說明了什麼?明星這個概念在引入實體時未必完全有效,反正刷臉肯定是不行的,你日薪百萬的體驗,是我賴以生存的人間煙火。

當然,以明星為賣點的開餐廳節目,觀眾也不指望他們能真的開一個餐廳。

但對比同樣用開開餐廳來開展主題的《忘不了餐廳》,細節決定了成敗,而不是刻意製造和放大的矛盾。其實,本期中黃曉明的煎餅果子就是個不錯的亮點。

而羅英石的節目,內容則以「真實」聞名,貼近現實生活。

為了做到比臉還大的豬排,所有人連夜給每塊豬排安排上長達20分鐘的馬殺雞敲打。敲著敲著,大家比賽的慾望開始了「你的豬排才40多厘米,我的有50多厘米」,戲劇性就這麼來了。

《姜食堂》將經營作為一個長線的事件,第一季展示了成員們熟悉經營餐廳的開始和過程,經過鋪墊之後,《姜食堂》第二季直奔經營的主題。因此在行政性事務的流程上明顯熟練,成員之間的配合也更加默契。

嚴格上來說,《中餐廳》之於《姜食堂》,無論理念還是經營模式都已經不一樣了。

只是到底是要充分展現經營還是重在文化傳播,《中餐廳》得理一理思路了。畢竟看做菜《嚮往的生活》遠比《中餐廳》要有趣的多,看經營《姜食堂》《尹食堂》都名列前茅。

「明星中心制」決定了真人秀註定只能是秀?

羅英石,南韓國寶級的製作人,他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真人秀是運用「變數」製作而成的節目。

放到國產綜藝上來,「變數」就成了那些劇本十足的矛盾,不搞點battle場面出來仿佛就做不出來收視率。

目前播出兩期的《中餐廳》,差評火力幾乎都集中在那些所謂的戲劇性場面,無論是廚師的講究、還是秦海璐的精打細算。這說明節目方對觀眾的喜好存在一定程度的認知偏差。

上一季,《中餐廳》被批評說沒有廚師,所以這一季《中餐廳》請了一位國宴大廚,節目組也不是沒有試圖挽救頹勢。

大家著急忙慌的吐槽這個講究的廚師,但事實上,從第二期進入廚房,開始忙做菜,他就擺脫了他那些「非要啥」不可的講究。廚師作為餐廳的不可或缺的人物,肯定是所有人之中最累的,想想看第一季中張亮的疲勞不堪。

隔壁《姜食堂》也一樣,安宰賢累到坐在地上起不來,姜虎東忙到無心說笑,李壽根雜事清單里有百來件待辦事項。

同樣有專業的廚師,不同的是,明星廚師白鍾元,他一出現就是整個餐廳指點江山的角色,為什麼呢?因為他是專業的。

但到了《中餐廳》,即使廚師前面掛著國宴的title,也不敢輕易指揮黃曉明和秦海璐吧。

更何況,(投黑馬Tou.vc專注於文創領域的眾籌平台)以明星為賣點,明星藝人當然也就是鏡頭的重點。

這是由製作人中心制和明星中心制的根本性差異決定的。在羅英石的節目中,他是主導者,無論是國民mc還是當紅小鮮肉,都得乖乖服從安排。因此最終呈現的不同,似乎也無可厚非。

《中餐廳》與《姜食堂》真正的差距

在於對「第二季」的理解

《中餐廳》的模式來看,沒有一個線性感,似乎第二季是一個新的節目,除了名字上有個二之外。內容處理上,基本是按照首次開餐廳來梳理的,矛盾點與戲劇性依然停留在食材處理不過來、經費不足這類初級概念上。

這一點當然跟頻繁更換嘉賓有一定的關係,但更大程度上是與節目本身的策劃相關。

對比第一季可以使用大家沒有任何經驗的概念,通過展開學習來引發戲劇衝突。到了第二季,這樣的新鮮感引發的天然戲劇性顯然無法再發揮作用。觀眾對於你手足無措的笑點不再買單。

那問題就來了,要如何在沒有新鮮感的題材里製造笑點和看點?

除了依賴故事情節本身,《中餐廳》選擇了楊紫和王俊凱的搭檔其實是個不錯的主意。兩個當紅的年輕藝人,性格外放,有梗,只要能坐下來、聊起天,就有火花。只是,王俊凱只錄製部分的節目,並不是全程參與,那麼這種時候,能否做到靠客人來引入故事點?

《姜食堂》的做法是充分挖掘每一位嘉賓的特徵,來敘述故事。《中餐廳》這一點上似乎還比較單薄。彈幕里評論「分明是照搬的綜藝,可漢化版就是像給了答案照著抄都抄不對的考生一樣。」

事實上,無論是下飯綜藝、經營綜藝還是其他五花八門的類型,其核心競爭力,最終還是「人」本身。而要發揮這個「人」的作用,不是單純靠換上新嘉賓就能解決的,說到底這是敘事能力的鍋。

(文章來源於:娛樂產業摘編)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qBDJYGwBUcHTFCnfCSv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