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興 華中師範大學台灣與東亞研究中心研究員
台灣2020選舉落下帷幕,民進黨在地區領導人和「立委」席次中獲得大勝。本次大敗對國民黨的衝擊無疑是巨大的,儘管國民黨總得票數也超過552萬多票,比上次2016有很大提升,但相較於蔡英文創台灣選舉史上最高紀錄的817萬票,差距確實很大。在「立委」選票上,國民黨和民進黨在不分區「立委」的政黨票上相差不大,但在區域「立委」上的表現可用慘敗來形容。國民黨在雲林、嘉義、台南、高雄等中南部地區的區域「立委」全軍覆沒,即便是在傳統認為具有優勢的北部地區的新北市也只在12席中取得3席。選後,不少藍營人士都認為國民黨必須進行深刻反思,必須徹底改革。
國民黨亟待更新血液
國民黨內長期存在的頑疾是最大的制約因素。黨內的派系矛盾導致其內鬥不止,而梯隊問題也使國民黨在選民看來缺乏活力,更形成了「老人政治」、「權貴政治」、「密室協商」等不佳印象。目前國民黨在檯面上活躍的依然還是一些傳統的政治人物,即便黨內已出現江啟臣、蔣萬安等少數青壯派,但都還缺乏獨當一面的能力和較高的人氣。特別是與民進黨內已形成較為明顯梯隊的青壯派相比也未具有很大優勢。
國民黨主席吳敦義在敗選辭職後,黨主席位置出現空缺。屆時由誰擔任黨主席,將是觀察未來國民黨能否真正改革和扭轉頹勢的重要指標。若國民黨依然由傳統政治人物掌舵,國民黨的所謂改革恐怕依然困難。而如果由非傳統政治人物接掌,短期內又很難平衡各方勢力。
2008年民進黨大敗時,很多人都認為民進黨在很長時間內都無法恢復元氣。但非傳統的民進黨人蔡英文執掌後,民進黨立刻重新振奮起來。當然,蔡英文在當時同樣也受到民進黨內各派勢力的牽扯,但在政黨形象宣傳和黨內中青年世代的培養上依然有不少較為成功的改革。並且從本次選舉來看,國民黨的基本盤依然是中老年人和軍公教等傳統藍營選民,對於青年等族群的吸引力依然較低,而這正是民進黨一直長期深耕且已開花結果的地方。國族認同、時代對決既是本次選舉中民進黨操作的主軸,也是國民黨一直無法突破的短板。
而對2018年底湧現出的國民黨「非典型」候選人韓國瑜來說,他的未來從政之路將充滿荊棘。在2018年韓國瑜「逆轉勝」的高雄,這次民進黨得票數突破百萬,顯示出曾經支持韓國瑜的票源嚴重流失或已成為反對方。選後,關於「罷韓」的聲浪再起,「罷韓」團體已計劃在5月發動新一波投票,只要突破57萬的門檻,韓國瑜的高雄市長職位都將受到挑戰。而若延續本次民進黨在高雄得票數接近110萬的勢頭,突破57萬票門檻並非難事。韓國瑜在2018年「九合一選舉」時的氣勢和操作方式無法再次奏效,「韓流」恐只是曇花一現。島內已有政治評論員預言,韓國瑜的政治生命正面臨嚴重危機甚至恐將終結。
「危機感」助民進黨取得大勝
對勝選的民進黨來說,本次選舉的大勝在某種程度上已超過預期。民進黨在台灣地區選舉人得票數上超過2008年的馬英九,創歷史新高。且由於台灣的出生率不斷下降,總人口規模呈縮減趨勢,這一數字有可能會成為台灣選舉史上的最高數字,並且這還打破了過去選舉中連任的候選人一般得票數會低於第一屆的先例。
2018年底台灣地方的「九合一選舉」,在「討厭民進黨」這個主軸下,民進黨大敗。但2018年底選舉大敗中反應出來的問題在民進黨2019年的執政中並未解決,而是通過操作「亡國感」,大打「主權」牌和「民主」牌,成功激起不少選民的「危機感」。從選舉操作和選舉策略來說,民進黨是相當成功的,而這也會被視作一種成功的經驗和慣性,因此民進黨未來將會繼續強化這些文宣和操作。而選後,面臨2022年的「九合一」地方選舉,乃至2024年的選舉布局,民進黨內也將出現利益重組與分化問題。屆時蔡英文和賴清德之間能否和諧共處,蔡英文如何平衡勝選後的各派系勢力和利益分配,以及同為「新潮流」的賴清德和鄭文燦等人在2024究竟由誰出線,將是民進黨內未來政治發展變化的主線。
兩岸關係恐將繼續維持現狀
而對兩岸關係來說,此次選舉後台灣的政治生態將繼續發生變化,未來兩岸關係恐怕會延續目前的狀態。經過此次重擊,國民黨應該將經歷一段較為長期的沉潛期。其內部在短期內也難以出現類似韓國瑜這樣對島內政治能夠產生重大影響的政治人物。而島內的「第三勢力」如柯文哲的台灣民眾黨在政治上一時也無法真正成為挑戰力量。一些其他的小黨還有可能與執政的民進黨形成結盟關係。隨著傳統藍營支持者板塊的不斷萎縮,經過20多年的「去中國化」教育後,很多台灣民眾尤其是中青年的台灣「主體意識」已經不斷固化,加之民進黨的支持者呈現不斷擴大趨勢,因此未來民進黨有可能長期執政。
本次大勝有可能使得蔡英文在第二個任期會做出一些緩和兩岸關係的動作和宣示,但也有可能促其對既有路線保持樂觀態度,延續第一任期對兩岸關係的疏離政策,以維持目前「冷和平」的狀態。(責任編輯:樂水)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q7PumG8BxtCz63RLFJR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