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讀懂智能投顧:金融科技迎來新時代,智能投顧能否揚帆遠航?

2020-01-23     書語人間

書語人間:每天10分鐘,陪你讀懂1本好書,點擊文章右邊的「關注」,一起成長



大家好呀~


今天,靈遙將為你帶來一本新書,名字叫做《AI金融時代:一場顛覆金融業態的創新革命》。



2017年5月27日,谷歌的人工智慧阿爾法狗AlphaGo 2.0第三次戰勝世界排名第一的中國圍棋手柯潔,標誌著人工智慧已經在圍棋領域戰勝了人類。



更加驚奇的是,這場對戰中,AlphaGo已經可以不需要任何外來數據和人類棋譜,僅憑藉著自身的不斷博弈,便可以發掘出各類棋術和變化。


換句話說,人工智慧已經不需要學習和模仿人類,便能夠超越人類。



那麼,除了圍棋,在其它領域,尤其是高度依賴數據的金融領域,人工智慧又做得如何呢?


01.

沒有現金的社會:

移動支付到智能支付的躍遷


這些年,靈遙最大的一個感觸,便是越來越多的中國人開始出門不帶現金了。


尤其是隨著智慧型手機,和兩大移動支付工具 —— 微信錢包和支付寶的普及,更是推進了中國無現金社會的進程。



出門在外,無論是大型企業/商場,還是交通出行,外出就餐,幾乎都是使用微信和支付寶支付,甚至,靈遙有不少朋友紛紛表示,「出門寧願不帶錢包,也不能夠忘了手機」


除了國內的廣泛使用,微信現金和支付也在國外得到了廣泛的普及。


根據微信支付和螞蟻金服公布的數據,僅到了2018年,這兩大支付應用便已經在近40多個國家和地區先後落地。


其中,微信跨境支付業務已經登陸了20多個境外國家和地區,而支付寶則在境外38個國家和地區接入數十萬個當地各類商戶和景點。



甚至,有不少朋友也紛紛表示,現在在國外旅行時,也可以不換錢,直接用手機支付了。


而,隨著無現金社會在全球快速推進,識別消費者的消費習慣、消費傾向,從容提供最準確的服務,開始有了數據的支撐。


比如,亞馬遜在美國推出的一家無人商店,便能夠藉助人臉識別技術、指紋識別支付技術,採集進店消費者情況,然後為其提供分析和服務。



然而,這便隨著引發了一個問題:如果人工智真的可以藉由數據分析,比我們人類做得更好,那麼,導購的價值又在哪裡呢?


無獨有偶,移動支付的出現,帶給我們的影響,不單單是線上購物時的精準推薦,還有以移動網際網路為特徵的網際網路金融行業,對傳統金融行業的淺層次衝擊。


我舉個例子,移動支付手段的出現,和以餘額寶、花唄、借唄等各類網際網路產品的層出不窮,也從一定程度上影響到了人們的理財觀念。


如果說在以前,我們在發了工資後會下意識地跑到銀行里去購買理財產品,現在則會動動手指,在家裡完成理財產品的購入和贖回。這對傳統銀行也將是不小的打擊。



此外,諸如摩根斯坦利等國際大投行對「智能投顧」的開發,也將會對以數據分為生的金融分析師造成衝擊,導致大約710萬個工作崗位的消失。



那麼,什麼是智能投資顧問呢?與傳統投資顧問相比,它們的優勢和劣勢又分別在哪裡呢?


02.

智能投顧,

是機會,還是挑戰?


智能投顧是什麼?


根據Investopedia的定義,智能投顧(Robo - Advisor)是指提供自動化,並主要以算法驅動的財務規劃服務的數字化平台。


它是根據現代資產組合搭建的一個數據模型,主要功能是結合投資者的風險偏好,財務狀況與理財目標,通過後台算法為用戶提供資產配置的建議。



2017年5月,我國智能投顧行業發展報告發布,不僅民營網際網路金融企業開始加入了智能投顧的研發領域,連商業銀行也開始進軍智能投顧行業。比如,在招商銀行開始推出摩羯智投後,興業銀行也隨之推出了智能投顧業務。



從已經公開的數據來看,智能投顧在市場的業績不溫不火,缺乏穩定的賺錢機會時智能投顧通過組合策略和調倉策略,強勢跑贏了大盤和公募基金。


但是,智能投顧背後的強大的人工智慧技術支撐,不是每一個公司都有實力研發的。


比方說,智能投顧在雲計算、算法和算力上的突破,必須依靠螞蟻金服、騰訊金融、百度金融、京東、小米等擁有海量數據的大型網際網路公司。同時,相關人才的儲備和市場的磨合,也不是一朝一夕之功。



因此,這個階段的智能投顧,更多是處在一個概念大於實際,實際大於應用的階段,想要做到完全自動化,還是需要一定的積累的。


03.

AI時代下的金融監管,

智能投顧將何去何從?


雖說2016年起,智能投顧已經不再限於A股市場的概念炒作,但卻一直處在「被觀望」狀態。


一方面,相較於海外成熟市場,中國資產管理行業發展歷史較短,監管行業仍有待完善,也缺乏針對性的法律法規。


比如,無論是從2015年3月中國證監會發布的《帳務管理業務規則(徵求意見稿)》,還是現行的《證券投資顧問業務暫行管理辦法》《證券、期貨投資諮詢管理暫行辦法》等法規,都只是談到了對券商和自然人的監管,沒有談到券商以外的業務平台,和對機器投顧人的監管。



另一方面,國內市場的參與者主要是個人投資者,投資理念相對國外成熟市場來說,還不夠成熟,多追求短期利益,無論是股市投資,還是基金投資都有很明顯的投機風格。


以基金投資為例,根據基金從業協會發布的調查報告來看,個人投資者在購買基金時,會主要關注基金的歷史業績,智能投顧則在這個方面沒有顯著的優勢。



另外,在選擇投資產品時,個人的經驗和股友的建議,也會是不少人做出投資選擇的依據,但是,這種夾雜感情因素的投資,卻不是機器能夠分析和取代的。



最後,在數據可以被機器輕易讀取的時代,如何保證消費者的隱私,同樣也是一件有待討論的事情。


畢竟,網絡上頻發出現的「人肉」,和通過一張照片,定位到某一個人的名字、身份證信息,和家庭住址、家庭成員情況的技術,也常常會讓不少人心生恐慌。



因此,即便智能投顧是一個大趨勢,如何與中國這個特殊的國情結合,成為一個人人使用和信賴的產品,也勢必會有一條漫長的道路要走。


以上,便是全書的內容。


這篇文章里,我們聊到了智能投顧產生的背景、它是什麼,以及智能投顧未來的發展。之所以會找來這本書來閱讀,是因為靈遙最近正在聽香帥的《錢從哪裡來》,裡面剛好談到了人工智慧對傳統金融領域的衝擊。


不過,在靈遙看來,即便是大趨勢,從一個概念到真正的落地,也需要一定的時間和成立條件,大家大可以兩手準備,既多做相關的思考,也干好手裡的工作。


這,也是我認可的轉型之路~


祝好!


註: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刪除

文 | 武靈遙,一位踐行著「日讀書一本,日更文一篇」的職業讀書人,本文首發於個人公眾號:書語人間(syrjjy)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q5lM228Bgx9BqZZI2I1w.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