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和我的家鄉》里,我看到了當代中國農村最美好的樣子

2020-10-02     名川

原標題:在《我和我的家鄉》里,我看到了當代中國農村最美好的樣子

看到《我和我的家鄉》這個名字,腦海中跳出來的旋律是郭蘭英唱的「一條大河,波浪寬,風吹稻花香兩岸……」

這是典型的傳統中國的模樣。在這片生活著幾億農民的土地上,不管城市化如何突飛猛進,大部分人的家鄉都和「風吹稻花」的農村脫不了關係。

然而現在的中國農村自然和從前不同。

對於久久生活於一線城市的年輕人來說,農村的面貌是割裂的,一方面是山清水秀、男耕女織;另一方面是各種社交媒體如抖音、快手上迅速躥紅的農村小視頻;

一度很不明白,看似樸實無華的農村為何會火?為何吸引人看?

僅僅是因為懷念家鄉?肯定不止;

在《我和我的家鄉》里,讓我印象最深的就是科技對農村人民的影響,每一次故事與故事間的轉場都是由一系列訴說家鄉的小視頻轉過去的;

故事中的主角或是靠有趣有料的內容吸引粉絲成了網紅,或是搞直播帶貨風生水起,或是當了外賣員,為中國網際網路經濟添磚加瓦……

廣闊天地,大有可為;當都市人還在996、朝九晚五時,很多農村人卻憑著網絡發家致富,到底誰更先進?難說。

所以,儘管《我和我的家鄉》是一部主旋律獻禮電影,但它出來得正逢其時;中國太需要這樣的片子來反映當今時代真實的農村面貌。

幾大導演寧浩、徐崢、陳思誠、閆非&彭大魔、鄧超&俞白眉以往的作品都是都市背景居多,畢竟中國電影的大票倉還是在北上廣;這回他們把視角對準農村,竟能帶來意想不到的驚喜!

首先就抹掉了國產電影常有的懸浮感,北上廣年輕人雖多,但大部分還是在辛苦的上班掙錢養家,可是很多都市電影為了營造效果,又不得不展現浮華綺麗的生活,難免讓看客覺得心理焦慮。

《我和我的家鄉》則不會有這問題,一上來就是超級接地氣的故事,剛好這些導演又都是喜劇高手,而最能製造喜劇梗的題材就應該是鄉土故事——

比如《北京好人》里那個老實巴交,一撒謊就滿頭大汗的表舅,可謂活靈活現;

比如《天上掉下個UFO》里直線距離一公里的山村異地戀,浪漫又好笑;

比如《最後一課》范偉帶著鄉下口音的台詞,又喜感又真摯;

比如《神筆馬良》里眾村民幫著沈騰哄媳婦,這種事在大城市是不可想像的;

看電影的時候,我們這些在北上廣呆久了的觀眾也不免勾起了回憶,關於家鄉,關於農村,就算我們不是在農村長大的,我們也總有父輩、祖輩是在農村長大,在某種程度上,他們的品質就代表了中國人的道德底色:誠實、勤勞、善良、顧家。

我們現在之所以會被片中人物的言行逗笑,正是因為這種田園牧歌式的生活已經離我們有點距離,那些泛舊的情結碰撞到現代社會的條條框框,擦出無限火花,笑過之後是淚水。要感謝《我和我的家鄉》,在這人人兜力爭上遊的世界裡提醒我們往回看,不管我們走得多遠,不管我們還回不回得去家鄉,至少在心裡要留著這樣一片土地的存在,才能保證今後的人生不會迷路。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pxqq6nQBd8y1i3sJ6N0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