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歲女孩個人演奏會引500萬人觀看?成功之路不僅是拼父母

2020-06-13     魔扣少兒編程

原標題:6歲女孩個人演奏會引500萬人觀看?成功之路不僅是拼父母

每一步,與世界同步

最近,6歲的南京女娃Miumiu(周昭妍)的樂器演奏視頻在網上火了。

熱度超過李子柒,被網友當作「文化輸出典範」。

一人組樂隊表演老鷹樂隊的《加州旅館》吉他彈唱,僅在Youtube上就達到500萬人觀看,近30萬網友點贊。

一個人演奏吉他、貝斯、鼓、鍵盤,演唱朴樹的《那些花兒》,引得薛凱琪、海莉·比伯等海內外大腕兒主動為其伴奏,掀起一波「MiuMiu挑戰」。

海外媒體評價Miumiu時說:「在這個每天都有壞消息的年代,這個6歲孩子偷走了我的心。」

被上帝親吻過手指的Miumiu,雖然才上一年級,但已經學了3年的音樂了。2歲半時,父母開車出去玩,車裡放著梁靜茹的歌,Miumiu聽著旋律,就能跟著唱起來。

在同齡孩子話還說不利索的年紀,Miumiu出其不意的音樂天賦讓父母有些驚喜,從事藝術相關行業的他們便開始有意識地讓女兒接觸樂器。

4歲時,Miu爸給女兒定製了一把小古典吉他,於是Miumiu就逐步開啟了民謠吉他、電吉他、尤克里里、鋼琴、貝斯、架子鼓的漫漫征途。

疫情期間在家3個多月,Miumiu每天要練6到8個小時的吉他。開學後,依然保持每天2小時左右的練習時長。偶爾覺得枯燥了,Miu爸也會想著法兒地疏解女兒的畏難情緒,慢慢將這種被動練習轉化成了女兒的主動興趣。

南都記者採訪Miu爸,他說:「這個練習量,已經超過了很多愛好者終生的練習量。」

再看看這小姑娘的手,你就更加能明白,什麼叫做「所有令人羨慕的成功都是有跡可循的」。

女兒走紅後,很多平台找上門來,勸說Miumiu的父母讓她做專業網紅,承諾可以提供流量支持。Miu爸Miu媽果斷拒絕了這個提議,坦言「音樂只是一項技能」,他們只是幫助升華孩子的天賦,但是否要走音樂這條道路,要看孩子自己的選擇。

相比早早就讓自家孩子當童模、童星出去賺錢的部分家長來說,Miumiu還是一如既往地上學、練琴,樸素的生活里夾帶著父母賦予的幾絲清醒。

從2歲接觸樂器,到4歲統籌學習,再到如今的一人包攬整個樂隊,Miumiu按部就班地在爸媽規劃的跑道里出類拔萃。

真是應了那句話,教育並不是臨時起意的敲打,而是恆久而深厚的渲染

興趣只是墊腳石,父母還得去找尋讓孩子往上爬的力量。

所有被旁人視作的「天賦異稟」,都逃不開父母從始至終的規劃布局。

真正的教育,其實就是拼爹媽!但教育語境下的拼爹,不是官二代、富二代的寄生和遺傳,而是比拼父母的觀念、以及生活方式、思維方式、處世方式。

剛從蚌殼裡挖出來的珍珠也許值不了多少錢,可一旦用繩子結成串,就一躍成為價值連城的珠寶。

那些贏在起跑線的孩子,大多都是在父母的幫助下找到了這根繩子。

尤記得清華大學新生入學第一節社會學概論課上,老師對新生說的話:

「你能來到清華,不僅僅是因為你努力,更是因為你的父母。」

努力是很重要,但奔錯了方向,努力就會變成白費力氣。如果父母能在一旁助力,以自己的素質和見識為孩子開闢出一條捷徑,指引他們往更適合自己的方向奔跑,未來才會可期。

一定要記住:

在教育孩子這條路上,思路清晰比賣力苦幹重要,心態正確比現實表現重要,選對方向比努力做事重要,做對的事情比把事情做對重要。

家長的眼見和格局,比給孩子留下多少資產更重要。

所謂先有規化,而後布局,再而登頂。即是如此。

除了靠父母,還得靠自己!靠自己的堅持和努力!

近日,一段視頻在網絡上刷屏:視頻中的新兵張子楊是國賓護衛隊中的一員,2015年「9·3閱兵」他第一次見到國賓護衛隊,當即立下了參軍入伍的目標。

可令他沒想到的是,真正來到國賓護衛隊,下連後的第一個基礎科目——推車五公里跑,就讓他吃盡了苦頭。

265公斤的摩托車相當於3個成年男子的體重,在新兵營訓練成績拔尖的張子楊,剛推了500多米就感到手臂酸軟,不得不把車放倒在地上……

為了早日成為一名優秀的正式隊員,張子楊利用一切機會,向班長請教駕駛技巧,每次推車耐力跑他總是盡力推的遠一點、再遠一點。

兩周後,張子楊終於完成了第一個推車五公里,接下來的基礎駕駛訓練也都順利完成。

張子楊如願成為了一名預備隊員,還被評為訓練標兵。

這個世界上,要取得任何成果,都需要付出持之以恆的努力,只有真正吃過苦、流過汗,才能真正獲得成長與進步,真正獲得面對困難並克服困難的能力。

提起鄧亞萍,相信大家都非常熟悉。

鄧亞萍5歲起就隨父親學打球,1988年進入國家隊,先後獲得4枚奧運金牌、18個世界冠軍,在乒壇世界排名連續8年保持第一,是排名世界第一時間最長的女運動員,也是唯一蟬聯奧運會桌球金牌的運動員。

鄧亞萍說:自己對世界冠軍的頭銜又愛又恨。

為什麼這麼說呢?

1997年,剛滿24歲的鄧亞萍宣布從國家桌球隊退役,那時的她已經連續八年占據世界排名第一位,成為那時世界公認的歷史上最優秀的女運動員。

但如此輝煌的職業成就也可能意味著將來無論做什麼、怎麼做,都無法超越自己此前的成績。然而,多年的訓練讓鄧亞萍養成了凡事必盡全力、把事做到極致的習慣。

鄧亞萍今年已經47歲,離退役已經過去了兩個十年,但她依然在路上奮力前行。她說:任何一個領域,做到極致就是冠軍。

很多人問鄧亞萍怎麼能成為冠軍?她說答案很簡單:肯吃苦,要熱愛!

她五歲的時候心裡就有一個目標:成為世界冠軍。十歲的時候,雖然成績比別人好,但是因為個子太矮了,連省隊都進不去。

有人說努力的人生是苦半輩子,不努力的人生是苦一輩子。北宋詩人林逋說:少不勤苦,老必艱辛;少能服老,老必安逸。

所以,家長要告訴孩子們,世界上非常可貴的一件事,便是甘願為了自己的夢想,付出千倍萬倍的努力。

並沒有什麼成功是命中注定的,只不過是平常生活中的堅持與努力,換來了相應的結果。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pvw4rnIBnkjnB-0zQeN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