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祼」字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在儒家文化中居於樞紐地位,不能準確理解這個字,也就無法對中國傳統文化,對儒家思想做到準確把握。遺憾的是,自漢以來,對這個字的解讀就是含含混混的。
在中國歷史上,在儒家傳統中一度存在類似於多神教祭祀的做法,存在祭祀儀式。《左傳》甚至說:「國之大事,在祀與戎」。乍一看,中國歷史中似乎也存在一個多神教階段,符合「人類文明的一般規律」。然而究其事實,中國的祭祀與西方的典型的多神教貌合神離,在本質上是不同的。
在西方典型的多神教祭祀中,其基本原理是巫術的、神學的,但是中國歷史中的祭祀,其基本原理卻是書契(契約)的、道德道義的。在書契關係中,雙方是平等的基於共識的協作關係,維護書契關係的基石是誠信、道義,雙方之間要互相誠信和道義。在中國歷史上的祭祀理念中,人與神也是書契關係,神是人的書契的另一方,人對神應該象對待其他的書契合作夥伴一樣,以誠信和道義相待。於是誠信和道義就成為人獻給神最好的祭品。
因此,中國祭祀的核心理念是「鬼神饗德」,即鬼神以德為最好的食品,德就是誠信、道義。在具體落實中,最能體現「鬼神饗德」這一核心祭祀理念的就是「祼」祭。
《周易·觀卦》的卦辭是:「盥而不薦,有孚顒若」。《論語·八佾》,子曰:「禘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觀之矣。」這兩句話的意思完全一樣。「盥」、「灌」、「祼」三者都是指「祼」祭。這兩句話都在強調,祭祀儀式的核心、根本在「祼」,而不在「祼」之外的「薦」,而「祼」的核心則在「孚」,即誠信。
「薦」是向神靈擺放敬獻具體的祭品,主要是食物,那麼「祼」是什麼?「祼」的核心在誠意、敬意,把誠意、敬意作為祭品獻給神,這一點傳統的解讀都提到了,即向神獻德。但是,把誠意和敬意作為祭品獻給神,還是需要具體的道具和儀式動作的,因為誠意敬意這些德都是抽象的,需要具體的場景、動作來體現和實現。
「祼」和「薦」儘管共存於同一場祭祀之中,但是兩者在基本原理上卻根本不同,「祼」的祭祀原理是書契的,即誠信道義的,而薦則是巫術的神學的。書契-道義傳統是中國所固有的,而巫術-神學文化對中國而言則是後起的、外傳的。中國傳統的祭祀,儒家的祭祀,是中國固有的書契-道義文化與外來的多神教新文化衝突和融合的結果。對於這些,傳統的解釋、考據均無力提及。
「祼」的內核在表達誠意、敬意,這是中國的祭祀成型以來所一直不變的。直至當下,祼祭依然堅實地存在於中國農村的喪禮之中,至少存在於豫東魯西一帶的農村。但是在具體以何種道具來傳達誠意和敬意上,可以識別出歷經了三次重大變化。
到西漢時期,祼祭所用的道具就只是酒了,「祼」也被解讀成「灌」,即以酒灌地,把酒灑在地上,用以敬神,目前豫東農村的喪禮上依然採用這種祼祭方式。在更早的時候,為表達對神的敬意,在進行祼祭前,還有一個洗手的準備,因此「祼」又被叫做「盥」。「祼」、「盥」、「灌」三字同音,顯然,「盥」、「灌」源自「祼」。「盥」只是「祼」的清潔動作,而「灌」只是「祼」後來才有的方式,更早的祼,所祼的並不是酒,而是「章」。
李學勤教授將「」釋讀為「祼」無疑是很有卓識的,但是,他將「祼」解讀為「祼玉」,即所祼的不是後來的酒,而是玉器,以玉器作為敬獻給神的祭品,這依然沒將祼的內涵說透。事實上,祼玉並非祼祭的最初形態,而是祼祭的第二個發展階段,祼玉之後是祼酒,這是祼祭的第三個發展階段,也是最後的階段。
,
不過,將祼祭追溯至祼玉階段已經當前文字學、歷史學範式的極限。將殷墟玉璋朱書中字核心結構釋讀為章的王輝教授,認為字是「秉璋以祭」的宋鎮豪教授,也是將祼祭,或者說「」祭追溯至祼玉或玉階段。他們二人也認為「」是一種祭祀儀式,但並未直接將其釋讀為「祼」。
要明白為何祼玉只是祼祭的第二個階段,明白祼玉之前祼祭的最初形態是什麼,以及所祼者為何物,必須首先理解「章」字的內涵和起源,因為在「章」字不僅是「」字的核心結構,而且也是「祼」字的核心結構,是其字形中的雙手所舉之物,即獻給神的祭品。
王輝、宋鎮豪等人,之所以也認為祭中祭品是玉器,就是因為沒有明白「章」字的內涵,簡單地把「章」等同於「璋」。而事實上,儘管有時「章」可以替代「璋」,當時「章」與「璋」還是存在本質的不同。
在前面的文章中,我們已經對「章」的金文字形進行了解析(章字無甲骨字形)。章字的金文字形是加上「防偽標記」的契齒文。書契的契齒文實質是數字,指代標的財產的價值。在刻寫契齒文時,是按從上往下的順序,即從上往下刻畫橫線,這也是後來甲骨文以及中國傳統文字書寫的順序。當書契簽訂以後,左右契分開,債務人持左契,債權人持右契。為防止有人在書契下方的空白處繼續刻寫,以作弊。於是就在最後一根橫線上畫一個圓圈。「章」字就是已經刻寫完成,並且在最後一根橫線上已經加刻圓圈的一對書契的契齒文的呈現。
即便是現在,在中國的合同簽訂中依然保留了加蓋騎縫章的習慣。騎縫章最初的形態就是在木質書契中最後一根橫線上所加刻的圓圈。章字中間的豎線是並排放置的一對書契的分界線,分開以後,契齒文和圓圈就被平分為兩半,每隻書契中的契齒文都是完整橫線組的一半,所加刻的圓圈也只有一個半圓。日後相合時,契齒文和圓圈都完全重合時,才是真正的「合同」。
因此,章字實質就是書契文,可以指代書契,但是,更強調其加密性。這樣以來「章」字的核心含義就是標記。同時,由於「章」字是在契齒文最後一根橫線上做標記,表示書契文的完結、終止,所以「章」字也有結束、完結之意,這就是「章節」的「章」,「樂章」的「章」。
在前面的文章中,我們已經指出,書契從材質上看,在中國的上古史幾次重大變化。第一次重大變化就是開始用玉石作為書契的材料,這導致玉質書契的出現。玉質書契就是所謂的玉禮器、玉器。那麼章因而也有「木章」、「玉璋」之分。「章」的最初形態是木章,即木質書契,「玉章」即「璋」,是隨著玉質書契的而出現的。在書契這個本章上看,「璋」字就是玉質書契的統稱,所有的玉禮器都可稱為「璋」。
因此,「祭」、「祼祭」中的「秉璋以祭 」,實質就是「秉書契以祭」,把書契當成祭品去獻給神。這就是祭祀的書契化,也是祭祀的「禮」化或「理」化。「禮」的本字是「豊」,無論是甲骨文「豊」,還是金文「理」,其字形的關鍵結構都是雙排契齒文,這是書契的另一個符號標誌,因此,「禮」和「理」和內核都是書契,在書契意義上,「禮」和「理」是同一的。在這個意義上,才能真正理解為何《禮記》說「禮者,理也」。「禮」和「理」的發音也萬全相同,可以認為,兩者同源。
以木質書契作為祭品是「祭」、「祼祭」的第一個階段,以玉質書契作為祭品是「祭」、「祼祭」的第二個階段,以酒作為祭品是「祭」、「祼祭」第三個階段。依據「祭」、「祼祭」的有無和形態,中國歷史可以分為四大階段。第一個階段是無祭祀時代,這是至少10000年前至5500年前之間的中國,也是純正的書契時代。第二階段是以木質書契作為祭品的「祭」、「祼祭」時代,第三個階段是以玉質書契作為祭品的「祭」、「祼祭」時代,第四個階段是以酒為祭品的「祭」、「祼祭」時代。
貫穿於整部中國文明史的是書契,在沒有祭祀的純書契時代是如此,在祭祀出現後依然如此。相對於書契,祭祀在中國的出現非常晚,大約是5500年前左右的事,而書契在中國的出現則是伏羲時代的事,時間至少在10000年前。在5500年前的中國,突然出現的多神教祭祀文化,更可能是外傳的,其來源則可能是當時的多神教中心古兩河-埃及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