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數據文摘出品
作者:劉俊寰、魏子敏
如果你在上海,那麼今天起,你就能打到免費的自動駕駛計程車出行啦!
沒錯,6月27日,滴滴自動駕駛網約車在上海嘉定區開放上路。所有上海市民都可以在滴滴app的「未來出行」介面申請體驗。
剛剛,央視新聞對自動駕駛網約車在開放道路體驗的全流程進行2小時的直播,正值梅雨季節,27日直播時暴雨如注,對整個路況和測試都造成了不小的困難。
目前自動駕駛技術已經可以在局部地區小範圍使用。而雨天、夜間以及極端場景一直是全球自動駕駛公司需要持續解決的問題。
在雨天場景下,對自動駕駛車輛的考驗主要分為幾個方面。對雷射雷達來說,雨點、地面上的積水以及濺起來的水花可能引發噪點,這就相當於「駕駛員」視力變差,需要算法有效地去除這些噪點,否則容易引發各種急剎。
此外下雨天影響汽車輪胎抓地力,對自動駕駛系統的控制系統提出了較高要求。而地面有積水的情況下,定位精度會變差。雨天行人打雨傘,相對來說是長尾的情況,需要機器有良好的訓練數據覆蓋、以及充分的算法冗餘才能保證識別。
那麼,上海市民如何乘車?自動駕駛安全嗎?滴滴自動駕駛汽車在暴雨天上路情況到底怎樣?這是很多人關心的話題。
一起來看看。
極限操作!暴雨中乘坐自動駕駛計程車是種什麼體驗?
直播中,雖然雨越來越大,但是總體來看,整個自動駕駛過程還算順利平穩。
和預約其他滴滴網約車一樣,主持人也是先打開滴滴,選定上車地點,選定目的地,就能呼叫自動駕駛車輛了。
在上車站台上,滴滴也安排了專門的自動駕駛站點。
下單後,等待自動駕駛車輛趕來上車點,可以看到,用戶也可以查看汽車和自己的距離,這和普通的打車也是一樣的。
頭頂雷射雷達,7大攝像頭「傍身」
從直播中來看,滴滴自動駕駛車的車身和普通汽車長相還是很不一樣的。
最大的不同就是車頂旋轉的、實時渲染路況的雷射雷達、毫米波雷達和攝像頭。同時,滴滴工作人員介紹道,自動駕駛車身附近還裝有7個攝像頭,後備箱底部還安裝了車輛核心大腦中樞。
上車之後,安全駕駛員和測試員分別坐在前排的駕駛座和副駕駛座。上路之前,所有試駕乘客都需要簽署一份自動駕駛安全告知書,滴滴自動駕駛COO孟醒說到,協議的主要內容是確定乘客的基本信息,比如年齡範圍18-64周歲,沒有生理障礙等等,同時,孟醒介紹說,現在安全告知書還是紙質版,未來會進一步改進。
簽好安全告知書後,打開App掃描車內二維碼確認身份後,終於可以上路了。
主持人表示,乘坐體驗其實和普通的車沒有太大區別。
上路後,自動駕駛汽車也遵循著基本規則,始終在道路正中行駛。在車內,可以看到,安全駕駛員雙手一直放在離方向盤十分近的位置,發生安全情況以便及時接管。孟醒表示,安全駕駛員既可以及時接管方向盤,也可以通過剎車及時止險。
全程雙手朝上,像在扎馬步的安全駕駛員
在后座前方,乘客可以實時監控行車情況,圖中可以看到,自動駕駛汽車的行駛路線在系統上被綠色標識出來,不只自駕車本身,周圍所有路過的汽車和行人也有不同的模型展示。
自動判斷超車變道、遇到罕見情況乖乖等人類指示
行駛過程中,基本情況車輛都被提前設置靠道路中心行駛。此外,我們和試駕員一起,在直播中經歷了幾個特殊車況。
首先,因為前方車輛行駛太慢,自動駕駛車輛經還進行了一次變道超車,相較於人類司機的迅速變道,自動駕駛車可整個超車過程比較緩慢平穩。
其次,在紅綠燈路口的時候,自駕車遇到了綠燈時間即將結束,開始閃動的情況。一般遇到這種時候,人類司機會選擇加速通過路口,但自動駕駛車則預估了時間,慢慢降速停車,等紅燈結束再緩緩啟動。
螢幕左上角也有路口紅綠燈倒計時,供車輛中樞和乘客了解等待時間。
直播中還有一個有趣的場景,自動駕駛汽車正前方遇上了一輛故障三輪車擋路。對人類司機來說,這是很簡單的變道繞過的場景,但是對自動駕駛車來說,因為是暴雨天,同時是不常見場景,就需要先停車,將相關視頻數據傳輸回人類安全中心,等待人類決策。大概在一分鐘內,人類指令回傳稱可以繞行,自駕車也安全變道通過。
此外,乘客可以對前座後方的螢幕右下角點擊,進行視角切換,從主視角、俯視角到遠控視角任你挑選。並且,當自動駕駛汽車右轉彎時,螢幕會變成俯視角,以供查看整個路況情況,以及路口各個方向的來車。
最後還有一個貼心的小細節,快要到達終點時候,螢幕視角會自動切換高仰角,讓乘客下車時候更方便地確保前後方來車情況,防止事故發生。
直播前一天,滴滴也安排了主持人提前進行夜間場景的行車測試。滴滴自動駕駛CTO韋峻青介紹道,在夜間,安裝在自動駕駛汽車上的雷射雷達在夜晚的表現反饋甚至比白天還要好,攝像頭也會調整光圈,讓進光情況更好。
主持人表示,總的來說,自動駕駛汽車行車很穩,對於在人行道、紅綠燈口、斑馬線上眾多場景的表現也都有不俗表現。
100萬一台,安全員錄取率1%
自動駕駛汽車想要正式掛牌上路不是那麼輕鬆的,要通過內部和外部的考核,才能拿到正式的牌照。
在內部流程上,研發人員會將自動駕駛軟體放在仿真平台測試,測試通過後再在無人的封閉環境內進行進一步的測試,這項測試通過後,最後還會在社會道路進行最終的測試。
據孟醒介紹,可以簡單地將自動駕駛考取牌照的過程視為人類司機考駕照,只不過參加考試的是自動駕駛汽車而已。同時,所有的測試數據都要發送至監管中心,檢查考試過程中是否有事故發生,通過了交通考試後,就可以領牌照正式上路了。
目前滴滴自動駕駛汽車雖然在上海上路了,但自動駕駛汽車遠沒達到量產的階段,還不會公開出售,不過在這裡可以透露一下一輛自動駕駛汽車的所有成本價格:100萬出頭。
滴滴表示,滴滴全球共100輛自動駕駛汽車在進行路測,在國內,載人測試已對全體上海市民開放,在滴滴未來出行頁面都可以在嘉定區約到自動駕駛車隨時體驗了。
但是,現在自動駕駛汽車還未達到無人駕駛的標準,安全駕駛員和測試員仍然是必不可少的。
據了解,安全駕駛員和測試員的安排是嚴格遵循著自動駕駛的相關安全法規,更好地保證乘客安全,在特殊情況下,安全駕駛員可以及時進行接管,測試員的主要工作則是向乘客介紹自動駕駛情況,同時觀察周圍路況,與安全駕駛員保持著溝通。
孟醒表示,安全駕駛員的角色就像是教練車上的教練,他們雖然全程不會觸碰方向盤,但是要隨時做好準備,充當著兜底的角色,實際上他們壓力也不小。
在大家都關心的安全問題上,孟醒也表示,自動駕駛汽車從技術角度、安全員培訓角度、指揮中心角度都進行了全方位的覆蓋,可以說自動駕駛汽車的管理和保障比人類司機還要多,未來希望覆蓋自動駕駛的所有方面。
安全駕駛員作為自動駕駛的最後一道防線,承擔著很大的職責,孟醒透露道,針對安全駕駛員會進行話術培訓、規範動作、理論測試等多方面的測試,培訓周期達到了1-2個月,再加上本身對駕駛員的駕齡和駕駛經驗都有很高的要求,導致安全駕駛員的錄取率只有1%左右。
同時,現在滴滴每年累計的測試里程達到了1000億公里,研發速度提升很快,但儘管如此,由於技術疊代不可避免的周期,未來一兩年內,自動駕駛汽車仍然會配備安全駕駛員和測試員。
V2X車路協同系統輔助,街邊路燈也配置了傳感器
在駕駛過程中,孟醒介紹道,自動駕駛得以成行得益於V2X車路協同系統和車身自動駕駛雷達感知器的協同駕駛。
所謂V2X就是vehicle to everything,即自動駕駛汽車與外界環境的信息交換,車聯網通過整合全球定位系統(GPS)導航技術、車對車交流技術、無線通信及遠程感應技術奠定了新的汽車技術發展方向,實現了手動駕駛和自動駕駛的兼容。
簡單來說,搭配了該系統的車型,在自動駕駛模式下,能夠通過對實時交通信息的分析,自動選擇路況最佳的行駛路線,從而大大緩解交通堵塞。除此之外,通過使用車載傳感器和攝像系統,還可以感知周圍環境,做出迅速調整,從而實現「零交通事故」。例如,如果行人突然出現,可以自動減速至安全速度或停車。
在測試區域的部分路口,滴滴部署了自主研發的車路協同解決方案,能將道路信息實時共享給區域內不同公司的自動駕駛測試車,消除行駛盲區。
滴滴出行CTO兼自動駕駛公司CEO張博表示:「滴滴通過給駕駛員和自動駕駛車輛混合派單的方式,彌補自動駕駛車輛僅能在特定區域使用的局限,讓現階段自動駕駛不僅僅停留一種新奇的體驗,更能成為人們日常出行的切實補充。」
自動駕駛計程車全球落地,我們離智能出行還有多遠?
除了滴滴,全球自動駕駛測試都在如火如荼地進行中。
去年十月份,美國waymo無人車公司旗下無人駕駛計程車已經在美國亞利桑那州部分地區上線,劃定區域試運營中不配備安全員,完全自動駕駛,引起了全球熱議。
兩個月前,百度Apollo開放平台誕生3周年之際,百度也高調宣布Apollo Robotaxi服務Dutaxi正式在長沙梅溪湖和洋湖區域開放運營,長沙市民能夠在梅溪湖和洋湖打到無人駕駛出租。
滴滴自2016年開始組建自動駕駛研發團隊,目前中美兩地已有近400人的團隊。截至目前,滴滴已獲得北京、上海、蘇州、美國加州等地路測資格,並在去年9月獲得上海頒發的首批載人示範應用牌照。
就在一個月前的5月29日,滴滴剛剛宣布滴滴自動駕駛公司獲得軟銀願景基金二期領投的超5億美元融資,這是滴滴自動駕駛業務獨立拆分後的首輪融資,也是國內自動駕駛公司獲得的單筆最大融資。
根據《北京市自動駕駛車輛道路測試報告(2019年)》,2019年,滴滴自動駕駛公司有2台車正式進行路測,2018年到2019年的累計路測里程達到1332公里,排名第七。
滴滴出行創始人兼CEO程維表示:「我們相信最終AI技術會大幅提升駕駛安全和效率,造福人類,而滴滴最大優勢是場景和數據以及堅定投入的決心。同時我們也相信自動駕駛從技術成熟,商業成熟到法規成熟,道阻且長,至少還需要做十年持續投入的計劃,也要做好面對各種困難和挑戰的準備,但方向是明確而堅定的。」程維認為,「司機有溫度的服務不會因新技術出現而消失,自動駕駛也會給網約車司機創造新的職業和崗位。」
這次的上海試水是否能像預想的一樣,為滴滴的自動駕駛系統搜集更多數據,讓系統更聰明,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