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頭防控化工生產安全隱患商業秘密保護更需加強
新聞來源:正義網
歐其(右)正在工作
「若生產技術來源不合法,無法排除此前事故缺陷,或生產運行隱患仍未得到針對性改進,安全隱患沒有得到徹底解決,將不可避免地導致事故再次發生。作為化工一線人員,我為此表示擔憂。」
從源頭上解決問題、防範重大風險,讓公共安全防患於未然,這在保護野生動物、加強公共衛生安全領域是如此,在我所從事的化工行業更應如此。化工行業特別是危險化工產品生產領域,安全隱患防控不到位,更是容易引發重大安全事故。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專門印發了《關於全面加強危險化學品安全生產工作的意見》,充分說明了這一點。
化工企業商業秘密被盜用會帶來重大安全風險
前段時間,浙江省紹興市檢察機關在開展服務企業法治宣講中,通報了近些年來轄區內發生的侵害智慧財產權、侵犯商業秘密的典型案件,涉及到當地紡織、醫藥、化工等行業,個別企業遭受的巨大損失和帶來的嚴重後果,令人唏噓。
我所從事的化工行業是一個風險係數較大的行業,一個危險化工產品生產需要專業知識、完善的生產裝備、豐富的運行管理經驗和完整的安全生產標準等,否則,極易造成重大爆炸和人身傷亡事故。近年來全國有關化工行業的重大安全生產事故,時有發生。化工行業的重大事故發生,往往都是人禍,如山東「8·31」重大爆炸事故。根據媒體報道,化工企業不具備試生產條件,在安全生產設施和安全生產條件不符合國家規定的情況下,擅自進行投料試車運行,引發重大爆炸事故,導致13人死亡,25人受傷,並造成經濟損失4326萬元。
為此,對於化工行業發生的侵犯商業秘密典型案件,我感到非常擔心。化工企業的商業秘密如果被盜取、轉賣並投之於生產運行,將帶來更為嚴重後果。商業秘密所屬企業已穩定生產多年的成熟工藝,新的企業去生產卻並非當然的安全工藝,尤其是個別企業使用不正當手段獲取的他人技術,很可能不是完整的,技術本身就存在缺陷。另外,安全生產需要多方配合,缺乏專業技術能力和管理能力,同樣容易導致事故發生。而在化工行業中,這樣引發的事故並不鮮見。
由此,我們更需要加強對從事危險化工生產等特殊行業的商業秘密的保護力度,檢察機關等相關單位發揮司法職能作用,在嚴厲打擊、辦好案件的同時做好後半篇文章,從源頭有效減少甚至杜絕由此引發的重大安全生產事故。
建議檢察機關對事故企業「新瓶裝舊酒」問題加強監督
疫情期間,最高人民檢察院要求全國檢察機關結合公益訴訟檢察職能,積極穩妥探索拓展野生動物保護領域的公益訴訟。我十分讚賞這樣的做法。檢察機關公益訴訟工作開展源頭防控,很好地發揮預防性作用,最大限度地保護國家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在化工生產行業,我們也迫切需要檢察機關公益訴訟部門加強監督,以防重大安全事故發生。
業內存在這樣現象,有些化工企業在發生過安全生產事故,企業被查封或公司被取締,或涉事企業主、管理人員被判刑後,仍然「新瓶裝舊酒」;有些企業或個人將未成熟的生產技術甚至非法獲得的商業秘密,隨意轉賣給其他沒有生產資質和專業能力的企業;有些企業經過「改頭換面」,另開公司新換廠名,在發生事故的廠區對現場進行整理修復,對生產裝置及配套設施進行重建,重新上線危險化工產品的生產項目。
作為化工一線人員,我為此表示擔憂。若生產技術來源不合法,無法排除此前事故缺陷,或生產運行隱患仍未得到針對性改進,安全隱患沒有得到徹底解決,將不可避免地導致事故再次發生。
據我了解,全國檢察機關公益訴訟工作將拓展範圍,積極辦理群眾反映強烈的安全生產等領域案件,這對於我們化工行業來說,是個好消息。
我作為一名全國人大代表,希望全國各地檢察機關積極探索、主動擔當作為,多走訪、調查、摸排,起底更多化工企業「新瓶裝舊酒」「改頭換面」存在的安全隱患,獲取更多的監督線索,開展公益訴訟源頭防控,這既是保護涉事化工企業人員的安全,也是保護當地更多人民群眾的生命和財產安全。
(歐其:全國人大代表、浙江龍盛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總工程師)
(整理:本報記者范躍紅 通訊員胡妮娜 講述人:歐其)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pgc_wnAB3uTiws8KxGfi.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