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8日,馬伊琍在微博上說:你我深愛過,努力過,彼此成就過;此情有憾,然無對錯,往後,各生歡喜。
文章說:吾愛伊琍,同行半路,一別兩寬,餘生漫漫,依然親情守候。
正式宣告兩人離婚,從08年到19年,走過了11年的婚姻,最終破裂。
其實早在14年3月,馬伊琍坐月子期間,文章被拍到出軌姚笛,一時間罵聲陣陣,所有人都在聲討文章的不忠,等著兩人離婚。
但馬伊琍的一句「愛情雖易,婚姻不易,且行且珍惜」為那件事畫上了句話。
很明顯,馬伊琍為了家庭和尚在襁褓中的老二原諒了文章。
馬伊琍爸爸也說,你們罵文章也好,但請不要牽連孩子,不想讓她們沒了爸爸。意思很明顯,可以為了孩子原諒他。
之後,文章表現也良好,多次陪孩子去參加各種比賽,努力修復家庭關係。
昨天看到他們離婚的消息,我不是很震驚,因為是情理之中,意料之外。
當初兩人是為了孩子維繫婚姻,只是早已千瘡百孔的婚姻,經不起風雨,容易破碎,靠孩子維繫也很難。
勉強的婚姻是互相折磨,倒不如互相成全。
02
據民政局工作人員透露,每年有兩個離婚潮:一個是春節後,一個是高考後,離婚率是平時的好幾倍。
他們為了不影響孩子的學習,可以協議離婚,但還是住在一起,房間裡打著地鋪,孩子面前假裝恩愛,正常聊天,孩子不在時,誰也懶得理誰。
好不容易等到孩子高考完了,他們認為任務完成了,常常選擇在一個歡慶的日子,突然宣布這個消息。
毫無徵兆地宣告,讓孩子感到難以接受和氣憤。
網友A:感覺自己被父母欺騙了,他們口口聲聲地說著為了我好,讓我感覺我的出生就是個錯誤,阻礙了他們追求幸福的腳步;他們可以離婚,但是不要打著我的旗號來湊合。
網友B:父母隱瞞離婚給自己帶來了很多痛苦和不便,讓我不知道怎麼對待生活,那時候真的很迷茫。
網友C:其實早在幾年前就發現他們不對勁,那時候沒多想,他們也在我面前盡力秀恩愛,聽到他們說離婚,才想起來那時候的他們真可笑。
所有不離婚的湊合,都在說「我是為了你好」,不說還好,一說孩子可能就更接受不了了,這仿佛是所有父母的通病。
一旦出現什麼變故了,就說「我們都是為了你」,本來孩子可以和你們一起扛的,結果變成了他一個人的「罪過」。
我想說,為了孩子沒錯,但是這種刻意感動的理由,未免幼稚。
03
你們過的好不好,孩子都是能感受出來的,你越裝越顯得刻意。
《少年派》中的錢三一,看到媽媽為了他一直在家中忍辱負重,和三觀不合的爸爸儘量保持夫妻關係,別說他們累,三一也感覺媽媽活得太累。
後來,錢三一求媽媽離婚,放過自己,別活得那麼累;媽媽終於一身輕鬆地結束了15年前本該結束的婚姻。
所以說,並不是所有的離婚是孩子不能接受的,相互折磨,不如相互放過,給自己呼吸的空間。
家庭不完整不代表孩子就過得不好,家庭完整也不代表孩子就過得好,孩子過得好與不好,取決於夫妻的關係質量。
如果你們兩人的關係非常差,那勢必會影響孩子的情緒,讓孩子過得壓抑。
一個14歲的孩子,半夜裡從29樓跳下。
孩子上初中,學習特別好,但是爸媽經常吵架,孩子威脅他們說,如果你們再吵架,我就跳樓,大人並沒放在心上,後來孩子真的跳了。
經常吵架的夫妻,不如分開,給孩子一個表面上的家庭,不如讓他停留在曾經溫馨的家庭的印象中。
因為一個充滿語言暴力的家庭,孩子活得壓抑,不僅影響孩子的人格形成,更讓孩子做出傻事。
相比於你們為了孩子的湊合,孩子更希望你們過得開心。
就像網友說的,不要和不愛的人苟且一輩子,我媽離婚得到了更好的生活,我姑姑為了孩子不離婚,現在每日活在絕望里。
所以,離婚對於孩子來說,並不是那麼難以接受。
04
離婚後,讓孩子明白,以前是愛他的,以後會更加愛他。
印度尼西亞,有個小孩名叫Azka,爸媽離婚後,他創作了一組名叫《一個破碎的家庭》,在漫畫中,我們看到爸媽依然愛他,他們的離婚絲毫沒有影響他,他生活的依然美好。
下面用Azka的口吻來敘述:
在我6歲前,所有的事情都很美好,爸媽恩愛,之後事情開始發生變化了。
爸媽開始在很多事情上爭吵,並且無法忍受彼此,決定分開。
他們將決定告訴了我,讓我不用擔心,不用選擇跟誰一起生活。
我依舊生活在原來的房子裡,爸爸比以前更好玩,我經常要求他跟我玩;而媽媽則住在離我們近的另外一座房子裡,她也常來看我們。
他們不再吵架,我們依舊去旅遊和購物,我們過得很開心。
很多人問我,破碎的家庭是什麼感覺,僅僅只是他們不再是夫妻關係,但依然是我的爸爸媽媽;相比以前,我更喜歡現在,因為他們不再吵架了。
有人問,我希望他們復合嗎?我說「不願意」,因為他們過得比過去快樂。
所以說,什麼是為了孩子好,不管離不離婚,只要讓孩子知道,你們依舊是愛他的,這就足夠了。
更心疼的是,孩子怕的是你過得不開心。
05
看了那麼多期的《愛情保衛戰》,所有不離婚的理由都是:孩子還這麼小,不能沒有一個完整的家庭,單親的孩子很可憐的。
但他們在折磨自己的同時,也在折磨孩子,甚至影響孩子以後的愛情觀。
說了這麼多,我不是鼓勵大家離婚,而是想表達的是離婚並不可怕,給孩子的打擊是可以用愛來修復的。
比離婚更可怕的是父母的處理方式,是當個仇人還是朋友,都影響孩子的感受。
孩子真正怕的是你們不再愛他,而不是這段可有可無的婚姻關係。
更加不要打著「為了孩子好」的旗號給孩子心理負擔,當婚姻關係真的維持不下去時,也請給孩子一個接受過程,慢慢地疏導。
假如真的一段婚姻已經走向了盡頭,「坦白」可能對於「隱瞞」對孩子更好,孩子不是婚姻的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