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分重要卻常被忽略的風光攝影要素:畫幅比例

2020-01-31     攝影世界

提到風光攝影的影響要素,大家可能馬上就會想到構圖、曝光、對焦、取景等詞彙,但今天要講的是更「根本」的一個因素——畫幅比例,即水平方向與豎直方向的比例。

有的相機只能輸出固定畫幅比例的照片(如 3:2,4:3),有的相機則拍攝前可以進行選擇;甚至有的人會在後期環節自行進行裁剪。為什麼要這樣設定呢?正是因為不同的畫幅比例有不同的特性,適合拍攝不同的題材。

今天要為您列舉的是幾種典型的、常見的畫幅比例以及它們各自的特點,希望能幫助您進一步增強對風光攝影的理解。

1. 方畫幅(1:1)

方畫幅能有效改變觀眾看畫面的方式——不是從左到右或者從上到下,而是讓視線更集中於中央。同時,方畫幅也自然而然地減少了背景景物的數量。

簡單來說,方畫幅特別適合拍攝主體在畫面中央,或是極簡風格的作品。

需要注意的是,方畫幅由於畫面總體景物較少,就更容易「失衡」——當畫面中存在比例較大,「存在感強」的景物時最好把它放在畫面中央,以免影響畫面平衡。

主體不在畫面中央,失衡感會很強烈

2. 四分之三格式(4:3)

使用四分之三傳感器的相機,默認的圖像長寬比比就是 4:3。

在這樣的畫幅中,由於圖像寬度明顯大於高度,觀眾視線仍然會從左向右移動;但圖像的相對高度數值較大(只比寬度少四分之一),適合創造縱深感。

四分之三格式十分適合拍攝前景引導線式構圖,將觀眾視線引向縱深的同時橫向視野又不至於過大,不會納入過多邊緣處的瑣碎細節。

3. 35mm 格式(3:2)

35mm 膠片的默認長寬比是 3:2,因此這一比例也適用於大多數尼康/佳能相機中使用的全畫幅和 APS-C 傳感器。

和 4:3 相似的是,3:2 畫幅的圖像寬度明顯大於高度,觀眾會從左到右讀取圖像,這意味著前景引導線仍然可以發揮作用;不同的是由於圖像相對高度數值較小(比寬度少三分之一),這可能會導致一些問題。

具體說來,3:2 畫幅由於垂直空間有限,如果使用廣角/超廣角鏡頭納入前景細節,很容易導致前景景物數量過多而顯得雜亂;而如果用中等焦距鏡頭(如 35mm、50mm)則可以正常地拍攝帶前景的風光場景。

4. 寬屏格式(16:9)

APS 會使用 16:9 的長寬比,而隨著近期計算機以及移動設備中大寬屏顯示器的普及化,這種寬屏格式變得越來越流行。

利用這種格式時,寬度是主要的呈現因素,而縱深會顯得比較不足。這意味著前景在畫面中的存在感和重要性可能都不高,但這樣的寬高比適合展現焦距較長的鏡頭,從遠處拍攝的場景局部特寫。

此外,這種格式還適合用於展現水平線條(如延伸的地平線/海平面等)。

5. 全景格式(2:1 或 3:1)

常見的用於全景的長寬比是 2:1(中畫幅膠片機)或 3:1(APS)。

通常,這一格式用於呈現 2 張或更多圖像拼接後的結果——單張照片很難達到這樣的寬度,畸變也會十分嚴重,而用中等焦距的鏡頭拍攝多張照片後進行拼接,拍攝效果就會好得多。

更多有關全景拼接的內容,請參考《全景接片不容易!這些問題你必須注意》。

除此之外,豎輻也是一種值得嘗試的風光攝影格式——你可以嘗試多種長寬比,但一般都是 4:3 或者 3:2,畢竟水平方向太「窄」真的很不利於創作。

它更多用於拍攝人像,可能用在拍攝風光中的情況較少,但也適合拍攝特定的題材。詳情請參考《風光攝影豎輻構圖入門指南》一文。

以上就是本期要為您介紹的全部內容,感謝您的收看,我們下期再見。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papb_W8Bgx9BqZZItZet.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