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浣溪地區發現大型矽石礦和高嶺土礦各1處,非金屬礦潛力大

2019-11-12     陝西地礦科技楊為先

原標題:湖南浣溪地區非金屬礦找礦潛力大

來源於《中國地質調查成果快訊》

摘要:通過開展湖南浣溪地區1∶5萬礦產地質調查,在炎陵縣新發現具有大型規模遠景的矽石礦和高嶺土礦各1處。矽石礦產於黃金龍—策源大斷裂破碎帶中,屬熱液充填石英脈型,初步圈定1條礦體,估算3341資源量789.02萬t;高嶺土礦產於萬洋山花崗岩中,成礦母岩為北東向石英斑岩脈,屬風化殘積型,初步圈定4條礦體,Ⅰ號礦體估算3341資源量161.72萬t。

1.項目概況

「南嶺成礦帶中西段地質礦產調查」項目,歸屬於「揚子陸塊及周緣地質礦產調查」工程,由中國地質調查局武漢地質調查中心承擔。項目周期為2016—2018年。主要目標任務是在南嶺成礦帶中西段的重要找礦遠景區開展1∶5萬區域地質調查和礦產地質調查,查明區域成礦地質背景、含礦建造、構造特徵,新發現礦(化)點、圈定各類異常,總結區域成礦規律、分析資源稟賦特徵,評價區域資源潛力,優選資源集中區和重要找礦遠景區,開展礦產資源潛力動態評價,力爭取得找礦重大突破或新進展。通過「浣溪地區1∶5萬地質礦產綜合調查」子項目的實施,採用有效找礦方法和手段,綜合研究區域成礦規律,在湖南炎陵縣新發現策源矽石礦和東嶺高嶺土礦2處非金屬礦產地,預測資源量均達大型規模。

2.成果簡介

(1)新發現具有大型遠景規模的策源矽石礦。該礦位於炎陵縣策源鄉。礦體發育在黃金龍—策源大斷裂破碎帶中,屬熱液充填石英脈型,走向近北東。礦體呈厚度巨大的似層狀、透鏡體狀,地面出露寬度20~200m,受地形影響變化較大。礦體兩側有明顯的分帶,自內向外分別為矽石礦體—強矽化破碎帶—強矽化花崗岩帶—弱矽化花崗岩(圍岩)。礦區內發育近垂直礦體走向的陡峻「峽谷」,堅硬的似層狀矽石礦被切割成巨大的V字形陡崖(圖1)。礦石礦物成分較簡單,有用礦物成分主要為矽化石英,脈石礦物主要有絹雲母、長石、鋯石、螢石等,脈石礦物在矽石礦中含量較低,在高純矽石礦中除含微量的絹雲母外,幾乎不含其他副礦物,為優質的矽質原料。資源量估算矽石礦334類資源量3588.56萬t,其中3341資源量789.02萬t(表1),具大型遠景規模。

圖1 湖南炎陵縣策源矽石礦野外地質特徵

表1 矽石礦體資源量估算表

註:礦體體重選取測定值2.65;BT0602所有樣品以及BT0601部分樣品Fe2O3超標(>0.33%),未納入資源量估算

(2)新發現具有大型遠景規模的東嶺高嶺土礦。該礦位於炎陵縣策源鄉竹園村。礦體地表出露于山頂、山坡,在公路壁處出露尤為良好。礦體賦存於萬洋山岩體花崗岩中,成礦母岩為北東向石英斑岩脈,屬風化殘積型。初步圈定高嶺土礦體4條,其中Ⅰ號礦體位於礦區中部,在走向上變化較穩定,與礦區外同一走向上正在開採的西梅壠礦區高嶺土礦為同一礦體。目前僅針對規模最大的Ⅰ號礦體部署了剝土工程(圖2),基本控制了礦體形態,而對其餘的Ⅱ、Ⅲ、Ⅳ號礦體僅只是填圖地質點加以控制,無法準確控制其形態和規模。礦石呈灰色、白色,鬆散狀,局部見有褐紅色鐵鏽斑塊,礦體內偶見尚保留有部分原岩殘餘結構,長石已完全解體成高嶺石類礦物。礦石呈鬆散狀,手捻成粉,有滑感,遇水具可塑性。通過布設3個剝土工程(BT0501、BT0502、BT0503)及地質點,Ⅰ號礦體沿走向控制約2.8km,形態呈脈狀,產狀為145°~148°∠59°~78°,平均厚度15.95m。礦石各項指標:Al2O317.69%~24.02%,平均19.92%,Fe2O3 0.50%~1.40%,平均0.86%,TiO20.02%~0.13%,平均0.06%。資源量估算採樣垂直剖面投影法,估算Ⅰ號礦體高嶺土礦334資源量741.26萬t,其中3341資源量161.72萬t,具大型遠景規模。

圖2 湖南炎陵縣東嶺高嶺土礦野外地質特徵

3.成果意義

浣溪地區位於湖南省炎陵縣,該區既屬於羅霄山集中連片特困地區、也是井岡山革命老區的一部分。由於自然環境惡劣且交通不便,發展一直相對落後,貧困程度較深,脫貧難度大。區內新發現的矽石礦與高嶺土礦資源潛力大,開採條件便利,對環境影響相對較小,受到當地政府和企業關注,可進一步加強成果轉化,為實現當地經濟快速發展提供資源基礎。

(中國地質調查局武漢地質調查中心 秦拯緯,湖南省地質調查院 陳必河供稿)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pY8yXm4BMH2_cNUgjwCz.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