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江蘇河蟹產業技術體系集成創新中心
當前,正處於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關鍵時期,也是河蟹一年生產中準備的關鍵時期,生產上要切實抓好安全與防疫,做好河蟹生產技術指導工作,科學應對複雜多變的早春天氣情況,及時指導蟹農解決生產中遇到的技術難題和新問題,對保障全年河蟹產業生產供應和價格穩定,助力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具有重要意義。江蘇省河蟹產業技術體系為當前河蟹「保產穩產」提出以下指導意見。
一、基本要求
1. 嚴格防疫
正值防控疫情的關鍵時期,防控壓倒一切。河蟹生產要高度重視衛生防疫,嚴格執行防疫規範,廣大河蟹產業從業人員要加強個人保護,在生產與生活、銷售過程中正確佩戴口罩、勤洗手,減少與非必要人員的接觸,杜絕在河蟹生產、銷售、服務過程中傳播疫情,助力疫情防控阻力戰。
2. 安全生產
要嚴格落實用水、用電、用藥、用機、用人等安全技術規範與保障措施,時刻繃緊生產安全的「弦」,確保生產安全。
3. 綠色發展
圍繞「優質」、「安全」、「綠色」、「生態」總要求,加強綠色投入品、規範種業、生態模式的融合應用,推廣應用「種草、移螺、大放、適養」的河蟹全程綠色健康養殖技術體系,提高綠色健康養殖水平。
4. 預防減災
春季天氣多變、氣溫起伏大,極易出現倒春寒、連續陰雨等不利天氣,要著重做好塘口整理、消毒、種草移螺、苗種投放等準備工作,打好河蟹全年養殖的基礎。
5. 統籌協調
受疫情防控和假期的雙重影響,河蟹部分生產物資、人力、物力資源供給受到一定限制,各地要及時跟蹤河蟹生產和物資供應及交通情況,引導蟹農與基地及相關各方多通過溝通,及時對接各方困難和需求,緩解供需矛盾,保障河蟹的正常生產需求。
二、生產管理
(一)塘口準備
1. 清塘消毒
清塘消毒是預防漁病的重要措施。有條件的可以剷除池底表層10厘米以上的淤泥(可就近加堆護埂),曬塘凍土。
2. 增氧先行
大幅度增加底層溶氧是河蟹高產高效養殖的首要前提,每畝配套功率為0.22kw~0.5 kw。有條件的科通過物聯網智能控制系統與點式微孔增氧設施相聯接,實現自動開啟、關閉,有效節能增效。
3. 投放螺螄
螺螄是河蟹喜食的動物性活餌料,同時,螺螄的濾食作用又直接降低了水體肥度,凈化作用明顯。一般每畝池塘投放螺螄300~500公斤,投放時間科在清明前後,也可在冬春季一次放足。
4. 設施檢修
定期檢查和加固防逃設施和進排水口,及時捕捉養蟹池中的青蛙、水老鼠、水蛇等敵害生物。
(二)苗種投放
1. 適當延後放苗時間
現階段是江蘇省河蟹養殖傳統的放苗時節。養殖戶如因疫情管控影響放苗,可適當延後放苗時間。根據往年生產統計及實驗數據,適當延後放苗對河蟹生長及規格無明顯影響,養殖戶不必恐慌、著急。
2. 篩選優質蟹種
有條件地選擇本地培育的大規格親本培育的蟹種,規格60-85隻/斤,蟹種親本3.5母以上,親本大小影響河蟹脫殼翻倍率,特別是第五殼時比較明顯。
3. 放養密度適宜
一般根據目標產量和規格相應調整放養密度,如目標為高產量可適當調整放養密度為1000~1500隻/畝;如目標為大規格,可稀放密度為600~800隻/畝。
(三)環境營造
1. 水草種植
水草品種多元化、布局合理、適時稀疏。品種選擇伊樂藻、黃絲草、苦草、輪葉黑藻等復合型水草,東西為行,南北為間,行間距5米×4米,環溝處種植伊樂藻,在池塘中心田坂處圍網種植輪葉黑藻、苦草,待水草覆蓋率達40%~50%時把網圍拆掉。
2. 早期肥水難
1殼前肥水對1殼成活率很重要。但早春因水溫低肥水較困難,可採取黃腐酸鉀、腐殖酸鈉、胺基酸肥水膏合用,根據情況可適當增加用量和頻率,以維持相對穩定的水體藻相和菌相。
3. 水位調節
蟹池水位應做到「前淺、中深、後勤」,即早春前期保持淺水位,以提高水溫,促進蛻殼。
(四)早期管理
1. 餌料管理
開春早期,餌料投喂以增營養、強體質,確保第一殼順利為前提。如因疫情影響,飼料不易購買。養殖戶不必驚慌,因前期蟹種攝食量較少,可適當通過潑灑有機肥等形式。以培育水體中的水蚯蚓、紅蟲等底棲生物和有益藻類,為蟹種提供天然適口餌料。
2. 青苔防控
青苔是早春蟹塘容易出現的一個難題。要根據水色變化及時肥水3-4次,以補充營養,維持水體藻相平衡,降低水體透明度,抑制青苔生長。發生時,適當配合生化腐殖酸鈉全池潑澆,後補肥、補藻、培水,養草。
3. 投入品安全使用
區分飼料、獸藥及處方藥、非處方藥分開存放,嚴禁使用禁用藥、原料藥,辨識投入品來源、生產企業資質和用法用量,避免因投入品使用導致的安全事故。
(五)做好病害防控
1. 原則
遵循「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原則,堅持生態防病和生物防病,堅持生態調節與科學用藥相結合,積極採取清塘消毒,種植水草,自育蟹種,科學投餌,調節水質等綜合技術措施,預防和控制疾病的發生。
2. 抗應激
蟹种放養前1小時或提前半天全池用Vc或葡萄糖等抗應激產品,養殖過程中如遇降溫、大風、暴雨等天氣變化應提前做好抗應激工作。
3. 消毒
蟹種下塘3-5天後全池用碘製劑消毒,養殖全程每10-15天用碘製劑消毒一次。
4. 改底
1-2殼時蟹在環溝內,灘面未上水,每15-20天過硫酸氫鉀復合鹽改底一次,3殼時水位加至灘面30-40厘米,每7-10天改底一次,後期視情況3-5天改底一次。
三、做好防控保產的服務工作
受疫情影響,部分務工人員無法按需及時返程復工、部分農村道路交通不通暢致河蟹苗種運輸、水草移植、飼料採購等工作受阻,針對此類現象,積極與相關人員通過電話、微信等溝通聯繫,互通有互,做到早謀劃、早溝通、早協調、早準備。
(一)加快暢通綠色通道
受疫情防控交通管制影響,可能導致河蟹苗種、漁藥、水草料、漁用機械等生產物資設施及用工難以及時到位,各級農業農村部門要加強各方協調配合、想方設法幫助養殖戶、新型經營主體組織好生產物資對接和供應,解決用工難問題,與交通部門、鄉鎮、村協調好「綠色通道」。同時,在確保防疫安全的前提下,採用「四不兩直」的調研指導方式和充分利用網絡、多媒體等平台進行在線技術指導和供銷信息分享、對接工作,確保全省河蟹生產正常有序進行,防止出現漁用生產物資價格大漲、搶購,因生產資料缺乏無法正常養殖的情況。
(二)通過多種渠道開展科技服務
充分利用產業體系各崗位專家、試驗基地團隊在產業內的影響力和信息優勢,通過體系微信工作群、電話群、農技耘APP等多種渠道遠程信息溝通與指導,幫助產業防控保供、最大化減少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