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嘗試公開審稿意見,你願意嗎?

2020-02-09     科學網

編譯 | 小文

_

_

_

當地時間2月5日,《自然》雜誌發表社論文章,宣布從本周開始,《自然》將嘗試公開審稿意見。

_

_

_



同行評審的價值一直被學術界普遍認可,但研究人員越來越希望在這個過程中提高透明度。


他們希望了解發表的決定是如何作出的,並希望更大限度地保證審稿人和編輯的決定是公正的。

包括《自然》在內的很多期刊,同行評審通常是單盲的。也就是說,作者不知道誰在審閱他們的論文。


同時,同行評審報告的內容以及作者、審稿人和編輯之間的往來信息都是保密的。

這使得讀者無法看到作者與審稿人之間有趣而重要的討論。然而,這些討論對於形成和改進研究以及確保研究誠信至關重要。


對這些討論的保密也讓加深了人們的印象,即研究論文是某個問題的定論。然而,最新的發現通常只是漫漫學術道路上的一個里程碑而已。

作者們想要改變這種情況。

_


在2017年對《自然》審稿人的調查中,有82%的人贊同標準的同行評審可確保高質量的工作得以發表。


但是,有63%的受訪者表示,出版社應該嘗試其他的方式,並且超過一半的受訪者表示,同行評審應該更加透明,並希望出版社能為此作出更多努力。

與很多期刊一樣,《自然》之前已經開始開放同行評審過程。


4年前,在作者和審稿人的同意下,《自然》邀請的審稿人在論文中得以致謝。大約有3700名《自然》審稿人選擇了披露身份,並且在80%的論文中至少有一位審稿人選擇公開姓名。

而從本周開始,一旦文章被接收,向《自然》投稿的作者可以選擇將審稿人的意見(匿名形式)以及他們之間的討論發表出來。

那些同意審稿的研究人員將獲悉,他們的匿名意見以及與作者的匿名通訊可能會被發表出來。審稿人如果願意,也可以選擇實名發表。

為了作出這一改變,《自然》雜誌正在跟進旗下的其他7種研究類雜誌,包括《自然—生物醫學工程》、《自然—細胞生物學》、《自然—生態與進化》、《自然—人類行為》、《自然—免疫學》、《自然—微生物學》和《自然—結構與分子生物學》。

為了邁出這一步,《自然》加入了《EMBO雜誌》和BMC期刊的開拓性努力,並且自2016年以來《自然—通訊》雜誌便開始發表審稿意見。

以《自然—通訊》的經驗來看,效果是不錯的。


2018年,發表過評審意見的絕大多數作者(98%)反饋說,他們會繼續選擇這麼做。


去年,該雜誌近70%的研究論文發表了審稿意見和作者的回應。具體而言,這一比例在化學論文中為62%,物理論文中為58%,地球科學論文中為74%,生命科學論文中為74%。

_


不過,調查也表明,並非所有研究人員都願意披露評審意見。


其中一個擔憂是,即使是匿名的,審稿人也可能會變得不夠嚴謹——也許希望他們自己的論文也受到更寬鬆的待遇。


此外,有些人可能會花很多時間來製作一份「完美的報告」,這將會增加同行評審的負擔。


但《自然—通訊》的經驗消除了這種擔憂,絕大多數報告都以專業和建設性的方式撰寫,這大大提高了研究論文的完整性。


原文連結:

_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20-00309-9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pLS6KHAB3uTiws8KbKM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