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的極拉溝。 馬彥龍 攝
同治年間的回族墓碑。 韓福良 攝
清朝朝廷頒發的功牌。 韓福良 攝
嘉慶年間的地契複印件。
回族宴席曲歌手。 馬世軍 攝
寄託著回族婦女情思的口弦。
極樂鄉出土的卡約文化陶罐。 相玉 攝
每個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揮之不去的鄉土情結,隨著歲月的漸漸逝去,這種情結愈發濃厚,歷久彌新。在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狀如桑葉的北川大地中西部,有一條直通娘娘山的山溝,這裡就是我的故鄉極樂鄉,人們慣常稱之為極拉溝。極拉溝依山傍水,幾千年來積澱了深厚的文化底蘊。
一、極哇寺與卡約文化遺址
極拉溝是一條西南走向的狹長谷地,從極拉口村往西到娘娘山腳下的岔水壩村,全長約12公里,鄉政府駐地極拉下莊距縣城橋頭鎮19公里。從娘娘山脈發源的丹巴溝小溪、小林棵溪和深溝小溪在宗陽村附近匯合後流經極拉口村匯入黑林河。進入溝口往裡面遠眺,連綿巍峨的娘娘山橫亘在西南方向,逶迤起伏的峰巒下有一處較為醒目的圓形峁梁,人們稱之為「陀螺亥」。陀螺亥是藏語譯音,意為小山包。上世紀70年代大搞農田基本建設時,在陀螺亥上面挖出了大量的瓦片、瓦當、獸頭和青磚,據當地人傳說,那個山包上是一座名叫「極哇寺」的藏傳佛教寺院的遺址。「極哇」系藏語音譯,意為寺院廚房或者是公用食堂,從字面意思分析,該寺院規模不小,僧眾數量較多。根據有關史料及當地群眾世代流傳的說法,這座寺院毀於清朝雍正年間的兵燹。後來,人們將「極哇」一詞逐漸演變為「極拉」,把極拉上莊、極拉下莊和極拉后庄三個村落統稱為極拉大莊。
陀螺亥東坡底下,有一處卡約文化墓葬群,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村民們蓋屋動土時經常挖掘出大量陪葬手制陶器雙耳罐、雙大耳罐、瓮和骨骸。1987年以來,經文物部門多次鑑定,確認該地為卡約文化墓葬遺址。卡約文化是青海省古代各種文化遺址中數量最多、分布範圍最廣的一種土著文化,距今約3000年左右,相當於中原地區的西周時期。這裡屬於北川河流域半淺半腦地區,依山傍水,林木葳蕤,水草豐美,適宜人居。從墓葬群和陪葬陶器中發現已經變為黑色的糧食,說明生活在這裡的羌人大體上過著以定居農業為主、畜牧業和狩獵為補充的經濟生活。如果沒有部落戰爭,沒有疾病,他們的生活一定也充滿了浪漫的詩意。1990年11月28日,大通縣政府將這處卡約文化遺址列入第三批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二、嘉慶年間的土地買賣契約
與村裡人聊起歷史時,有人說路底下(陀螺亥底下向北通往后庄、城關的一條村道)的馬氏家族原來是藏族。為了核實這個傳說的來源,我於1989年找到路底下居住的馬家阿爺,他家的莊廓院牆顯得與眾不同,用夯土築成的牆體又高又深,經過圓形的車門洞到了庭院,環顧四周,不由產生一種滄桑感。當時已近耄耋之年的老人見到我很高興,因為我們還略帶遠房親戚關係。我說明來意後,他思路非常清晰,確定了這個傳說的真實性。他們這一戶馬姓,原來是極哇寺所屬的藏族住戶,當年寺院被焚毀後,他們中的好多人都遷徙到海晏一帶的牧區。他們家族覺得故土難離,硬是留了下來。後來大量回族人遷居到此地,他們的先人將寺院裡沒有燒毀的磚木材料等物資捐贈給回族人修建了清真寺,在這些回族人的影響勸說下,他們改宗伊斯蘭教,隨了回族,從此以「馬」為姓。老人還肯定地說他們的親戚還在海晏等地,年輕時候到草原上做買賣時還攀上了親戚。這個傳說基本上與歷史相符。據民國初年劉運新等編修的《大通縣誌》載,清雍正間,大批回族從河州、甘涼、西寧等地漸次遷到大通定居,日增日盛。實際上清政府自雍正年間開始,將這些回族從各地府邑遷來至此墾荒居住,由此北川地區的回族人口數量大增。
2003年,我在調查編纂《中國少數民族古籍總目提要·回族卷》時發現清嘉慶年間一張契照,這是甘肅布政使頒發給極樂堡韓仁的[布]第陸仟貳號契照,契約上記述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韓仁從馬先昌手中購進上半堡丹巴溝陰坡旱地一段土地。從土地交易情況看,說明從雍正初年到嘉慶二十五年將近一百年當中,遷居該地的堡民們已經開墾了相當規模的土地。
三、唱紅北京民族文化宮的宴席曲
天氣晴朗時,站在極拉后庄北邊的大陽坡頂上俯瞰極拉大莊時,你會驚奇地發現從小水草和丹巴溝延伸出的那條路,經過陀螺亥腳下穿過極拉后庄一直往北延伸,翻越深埡壑直通毛伯勝(今城關鎮)。
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大通撤衛建縣,縣城從北大通遷到毛伯勝,成為當時的縣衙所在地,縣內各堡從四面八方要來縣衙上糧納草。極拉大莊的堡民們就沿這條路駕著木車,趕著騾馬走過了清朝,走過了民國,一直走進了新中國。
被統稱為極拉大莊的三個村子加起來近1400戶人家。數百年來的文化積澱,使這裡的每一座莊廓、每一條巷道、每一株老樹都成為有故事的地方。
極拉溝既有濃郁的民族風情,還有彌足珍貴的口頭文化。歷史上極拉大莊的宴席曲在整個北川河的回族地區是很有名氣的。回族宴席曲民間又叫「彩曲兒」「家曲兒」「菜曲兒」。是回族人在婚禮、喜慶、節日期間演唱的一種民歌形式,廣泛流傳於青海、甘肅、寧夏等地區。大致上分為表禮、敘事曲、五更曲、說唱曲、散曲等五類。宴席曲歷史最早可追溯到元代,由元代回族中流傳的「散曲」演變而來。宴席曲含有西域古歌和蒙古族古調的色彩,同時,又吸收了中國西部各民族民間音樂元素,其曲調風格幾乎涵蓋了西北民間音樂的特點,並且保留著元、明、清時代西北少數民族歌舞小曲的古老風貌。這些宴席曲涵蓋了回族群眾數百年來生產、生活、愛情、婚姻等方方面面的歷史,可以說是全景式表現回族歷史的音樂史詩,是研究回族的歷史、風俗習慣、語言文學以及文化等的重要資料,是一份非常珍貴的口頭民間非物質文化遺產。大通回族宴席曲的演唱風格又具有各自的地域特色,北川河東、河西地區的演唱略有差異,民間素有「十唱九不同,九同沒人聽」的說法。1960年1月,極拉下莊的回族歌手祁努海和大通縣藏族花兒歌手卓英代表青海參加了全國少數民族文藝匯演。祁努海把回族宴席曲帶到了北京,一曲滄桑高亢的宴席曲《黃菊花》唱紅了北京民族文化宮。這次北京之行,兩人均榮獲演唱一等獎。
從1986年到2005年,我參加搶救整理中國民間文學三套集成和《中國少數民族古籍總目提要·青海西寧卷》,我的調查搜集就是從極拉溝開始的。第一篇民間故事《滴流水》、第一首宴席曲《做生涯》就是在父輩們砂罐中飄出的茶香里記錄的。從這裡起步開始搜集,我騎著用60元買來的一輛舊「二六」自行車,和同伴們基本上跑遍了全縣各鄉鎮所有少數民族村落、寺院。我在庭院裡、樹蔭下、地頭上採訪記錄,又在此基礎上整理成書。《追太陽》《馬三哥》《川草和梅花》《神蘿蔔》《阿丹和夏娃》《爾丹和妻子》等一篇篇即將失傳的民間故事、傳說,《勸孝歌》《八寶八》《你是天上的白兔兒》《綢綢襪子緞子鞋》《十樣花》《勸人小兒錦》等一首首歌謠,《表禮》《三娘教女》《高大人領兵》《三睡夢》《祁太府兒》《包老爺打圍》等一曲曲宴席曲以及其他文書類、書籍類、銘刻類古籍資料……經過近二十年的努力,經我搶救整理的民間文學和少數民族古籍資料近上百萬字在各種專輯中付梓出版。這些傳說、故事大多反映了善惡必報、忠孝節義等傳統思想,寓意深刻,富含哲理,那些方言俚語裡刻記著中華傳統文脈的延續和傳承。
現在,曾經做過熱心講述的那些老人大多已陸續作古,昔日那些落滿斑駁苔蘚的老莊廓不見了,眼前看到的是家家戶戶紅磚碧瓦玻璃封閉的新房子,粉飾一新的院牆和瓷磚貼面的大門,只有那幾株老樹在微風中搖曳,訴說著往事。
四、同治年間的墓碑與功牌
在極拉大莊占地近200畝的公墓高地上,孤零零矗立著一座由當地花崗岩刻成的墓碑(拱子)。墓碑的主人名叫韓義忠,據碑文記載,墓主人韓義忠去世於同治十年(1871年)十二月五日,立碑人是他的兒子韓生貴、韓生壽、韓生福、韓生祿、韓生昌。韓義忠是我的曾祖父,是當地一位重操守、有威望的宗教學者。據我們珍藏的綿紙《功牌》記述,清同治二年(1863年)九月二十六日,甘肅分巡撫西寧兵備道僉事郭襄之因大通縣令呈請,賞給韓義忠六品頂戴,並頒發給無火焰紋的《功牌》一紙,並勉勵他「實心任事,勤慎辦公」。由於當時清政府忙於鎮壓太平天國運動和西北回族反清起義,無暇顧及頒證細節,形式簡陋。但為了籠絡地方宗教上層人士忠實於朝廷,在《功牌》落款處蓋有西寧兵備道長方形朱紅大印,以示鄭重。
這座墓碑(也叫拱子)是北川地區僅存的三個最完整的回族墓碑之一,通碑材質為當地芝麻灰花崗岩,呈南北長方形,高120厘米,長90厘米,分5層,頂部為拱子(棺樣),南大北小,兩段分別陽刻阿拉伯文三一體書法古蘭經章節和清真言,拱子底座為四層長方形質宋式須彌座,中層(束腰)南北兩端陰刻立碑者姓名和墓主人夫婦名諱及歸真年月;東西兩邊各分三框,兩邊共六框,分別刻有扇子、葫蘆、寶劍、蓮花、橫笛、笏板等六寶,最底層基座刻有花瓣祥雲圖案。
這座墓碑設計精美,雖經歷了150年風雨滄桑,但仍完好無缺,由伊斯蘭文化、儒家文化等多種文化元素組成,反映了多元文化的兼容並蓄、互相包容,是研究清末以來文化史、民族史和伊斯蘭教中國化方向發展的實物資料。2008年載入由國家民委全國少數民族古籍整理研究室編纂,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出版的《中國少數民族古籍總目提要·回族卷·銘刻》一書。
五、深溝口弦與刀子
從極拉下莊往南一公里是深溝村,如果是夏日,你可以步行,聞著花香,聽著淙淙的溪水聲,從松木直溝口往右直走,老遠就會望見兩株百年楊樹左右對立在村口,村裡飄出的裊裊炊煙會讓你產生吃幾塊焦巴洋芋、喝一碗熱窩熬茶的慾望。
深溝村的文化底蘊就像村名一樣深厚。很久以來深溝刀子遠近聞名,馬姓刀子匠也經歷過二百多年的輝煌時期。清乾隆年間馬氏先祖從河州遷徙該地後,成為這裡墾荒建村的主要居民,他們從河州帶來了祖傳的鐵匠手藝,在打造農具和生活用具的同時,擅長製作刀子。史載,回族「善火器」「多技藝」,深溝馬氏製作的深溝刀子與臨夏大河家刀子有著一脈相承的技藝淵源。深溝刀子製作精湛,刃口鍛造鋒利,刀柄鑲嵌彩飾,有一套嚴格而保密的設計製作流程。深溝刀子一度成為北川地區有口皆碑的工藝品兼生活用具。
除了制刀手藝,馬氏鐵匠還有一種比刀子製作更精細的技藝——製作口弦。在《清朝通典六六·樂·四》中載「口琴,鐵制,一柄兩股,中間裝簧片,簧端點蠟,銜投鼓簧而發聲」。這裡說的口琴就是口弦。口弦是通過手指彈動簧片,並用唇間的氣流震動口弦而發出聲響。在過去農村,漫漫長夜中,婦女們躲在油燈下撥動手中的口弦,彈奏出美妙的音樂,寄託對親人的思念,抒發對美好生活的無限嚮往。以前北川地區還有給出閣姑娘專門定製精美口弦當做嫁奩的習俗。隨著改革開放和經濟大潮的到來,曾經影響百年的深溝刀子和口弦已逐漸無人問津,鐵匠鋪打造農具的爐火也在現代化技術中漸漸趨於熄滅。子女們有了自己的致富門路,不願意繼承這種傳統的手工技藝,白髮蒼蒼的馬師傅兄弟倆也許是「深溝刀子」最後一代傳人了。雖然刀子和口弦不再製作,但關於鐵匠鋪的那份記憶還在,從爐火里升起的那縷鄉愁還在,它將深深地烙在人們的心中,影響下一代甚至以後的幾代人。
作者:韓福良 來源:青海日報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pDae-3ABnkjnB-0zyB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