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劍川,是我去過多次的地方。
劍川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劍川有很多歷史遺蹟和民俗文化,只是缺乏宣傳,外界知道不多,是一處被嚴重低估或忽視的地方。
但劍川在外最有名的卻是木匠師傅,幾百年來「劍川木匠到處走」,這是雲南人對劍川人的印象和評價。
古時的劍川木匠遊走四方,主要做建築,劍川木匠的一個絕活兒就木藝雕刻,所以雲南很多地方看到的古代建築的門楣窗欞,雕梁畫柱,基本都是劍川木匠的手藝,精湛細緻,讓人嘆為觀止。
由於擁有幾百年的傳承工藝,有上萬人的雕工隊伍,有很多大師級的工匠,這幾年劍川木雕產業越來越火,名氣也越來越大,也促使一些木雕匠人再次走出劍川,但他們不再是背著工具做木工師傅,而是辦廠開店,帶徒弟、賣作品,去掙錢了。
我同劍川縣委宣傳部副部長蘇金泉去羊岑鄉採訪茶馬古道「守護神」趙宗銘,途中蘇副部長對我說,這裡還有一個人值得你採訪,他也是羊岑鄉人,現在做木雕,本來在外面做的好好,卻返鄉帶領殘疾人開起一家木雕作坊,非常不容易。
這個人就是楊元松。
楊元松是劍川羊岑鄉人,他十幾歲就學木雕,現在從業快三十年了。楊元松不僅是成手的雕刻師傅,還帶出了一大批徒弟,早年他在麗江開店做木雕也賣木雕,也帶徒弟,生意一直不錯。
那他為什麼選擇回鄉呢?
楊元松說他在外面做的再好,一直都沒有根基和紮實的感覺。他說自己是個留戀故土的人,喜歡家鄉,年紀越大越有想回歸的想法,他發現家鄉還很落後,有很多人找不到事做,特別是殘疾人走不出去,也非常貧困,就想把技能帶回來教給他們。
這些殘疾人生活非常困難,因為沒有勞動技能,又不能外出打工,收入很少,生活維艱,他就想教授他們技能。但有了技能,殘疾人的身體條件又限制,還是走不出去,於是他乾脆回鄉辦起木雕廠,先教授他們手藝,再安排他們就業。
他說到做到,回鄉十年,楊元松培訓出學員一百多人,其中20多人是殘疾人。既有本地,也有慕名而來的外省人,都是免費學習。後來有13人願意留下就在他的木雕廠工作,有了固定的收入,他給這些殘疾人找到生活的出路。
然而楊元松並不輕鬆,他過去在外面已經開拓好市場,有了固定而良性的經驗模式,收入也是穩固的,而現在回歸家鄉,不僅一切從頭開始,他要保證工廠的正常運轉,要保障20餘人的正常開支,壓力非常大。
楊元松做得也很辛苦,特別他教授的這些殘疾人學員,有的人沒有讀過書,理解能力差,有的是聾啞人,特別不好交流,他便自學手語知識,不厭其煩的教授他們,他還要負責每件產品的設計和質量,很多作品的關鍵部分由他來完成。
劍川木雕源於建築物的裝飾,主要是浮雕,擅長雕刻各種人物、花鳥、山水以及龍鳳吉祥如意等圖案。過去主要是單顏色,也就是木質的本來模樣,這樣木雕雖然技法上如火純情,但色澤與花飾難免單調,適用範圍和擺放環境都有限。
楊元松大膽的改良千百年來劍川木雕的單色工藝,只注重匠人工藝,木雕不上色的傳統,嘗試推出彩色木雕,成為第一個吃螃蟹的人,他的作品一問世就引起關注,市場反響非常好。
彩色木雕,是在傳統木雕的基礎上,用顏色和重彩來表達木雕的技藝和意境,突出畫面的興趣點,拓展了劍川木雕的藝術領域與範圍。
加上他不追求細膩刀法藝術風格,簡化技藝,突出作品意境,強調立體感,減少匠氣,突出作品主題,達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也使成本降低,賣價也大大降低,更容易為一般消費者接受,受眾的範圍也大大的擴展了。
說到銷售,楊元松說其實他們出廠價是很低的,只是賺很少的手工錢,但由於市場上要依靠經銷商去做,最後的銷售價格無法把控,其實在市面上他們的產品要價很高。這也讓他們很無奈,辛辛苦苦賺的其實是很少的一部分。
但他們還沒有精力自銷,主要依靠經銷商,這也是很為難的事。我說可否把他們的出廠價格寫出來,做一些網絡銷售,一定會吸引來很多買家,可他不同意,「那經銷商就不高興了」,畢竟是多年的朋友,他是講信譽和原則的,多年的合作關係,除了契約他也是重情義的。
在楊元松的工作室里,擺放著各種成品與半成品,問到他賺了多少錢,他苦笑了,他說這些年投入太大了,不僅花去了老本,銀行還欠了很多貸款,好在各方面都支持他,運轉還是良性的。
他現在需要的是能多一些銷售渠道,減少對中間商的依賴,既可以多賺一些,也可以擴大生產規模,讓這些木雕有更大的市場空間。
在劍川,楊元松不是最精湛的木雕匠人,但他是最有想法的人;楊元松的木雕廠不是最大的,但是安排殘疾人最多的;楊元松不是最有文化的從業者,但他是最有情懷的劍川人。
楊元松讓我傳遞三個信息:
一是外地殘疾人也可以來他這裡學習木雕,既不需要任何費用,還有免費食宿,但一定要備齊相關的殘疾人手續,並提前聯繫;
二是他希望有更多的合作夥伴,經銷他們的產品,價格將很低廉,歡迎同他聯繫(留言小編幫你);
三是喜歡他們的木雕工藝品也是可以郵購的,價格都是按出廠價格,肯定讓你喜歡也買得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