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孩子自控力要靠盯?給孩子自主權,是教小孩自控的最高境界

2019-12-29     尼莫媽媽育兒師

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想必每個媽媽時不時就有買衣服的衝動。有時這種衝動會變得強烈和不理智。如何控制消費衝動?女人都會有很多想法,但總有波動和重複。心情不好的時候,買衣服的衝動就會高漲。然而很多媽媽一有孩子,買衣服的衝動突然下降了很多。我認為它可以生動地說明耐心的力量是有限的,不可靠的,而自控力的動機是更為關鍵的因素。當我們少買衣服的動機變得足夠強烈時,這種約束就變得容易了。

我認為,這就在於控制和耐心的主觀價值,也就是自控力的動力。內在動機對提高注意力和自我控制能力至關重要。

要培養自控力,關鍵是要讓孩子自覺主動地控制自己的衝動。當孩子不依賴大人的監督,自覺地約束自己時,就是在發揮自己的自控力。

"自控力"的重要性

在過去,中國父母非常重視"律",即為子女制定規則和嚴格要求。現在有些家長走到了另一個極端,只強調"自",盲目地給予孩子自主和自由,放任他們,相信只要放手,孩子會成長得更好。

兩個極端都是片面的。如果只強調"律",很容易讓孩子們不快樂、叛逆。同時,由於成人的主動性和孩子的被動性,孩子的行為受到成人的監督和控制。事實上,他們只是失去了鍛鍊自律的機會。過分強調孩子的自由似乎更糟。美國和其他西方國家也有類似的經驗教訓。

中國傳統文化高度重視忍耐和克制,能夠自覺地控制自己的慾望,這是古代紳士的一大特點。美國文化大不相同。他們幾乎鼓勵衝動和公開,並鼓勵一個人跟隨他的直覺,衝動和慾望。

現在很多人認為西方化程度更高,因為孩子們的看法往往相似。有時人們認為,一個能抵抗衝動的孩子太成熟了,不像一個孩子,而那些魯莽和魯莽的孩子被認為是幼稚、活潑和有潛力的。

一些研究表明,自我控制比智商更能預測未來的學習成績。智力和自控能力一般的孩子,數學成績好的幾率是智商高的孩子的三倍!自律、自製,而不是智力,將決定孩子學習乃至生活的成功與幸福。這些研究提醒我們不要矯枉過正,要回歸傳統,要更加注重自我控制和自律。

孩子的自主權

自控能力與孩子的自主權密不可分。這是我一直強調的。當孩子不到兩歲時,他們就有這樣的發展需要。他們需要培養自己的自主意識,所以他們願意自己做一些事情,想對自己的行為負責。

因此,父母必須給孩子一定的生活自主權。在孩子的認知和能力範圍內,讓他們做一些決定,讓他們自己做一些事情。只有當孩子們有了自主權,他們才能發展自我控制。

但是自我控制並不是說孩子能控制自己的慾望。不是那麼簡單。在一個人的心裡。你的習慣是什麼?有人能說你能控制自己,你能做到嗎?這其實很難。

所以,你必須認識到孩子是一個獨立的人,他有自己的意志和選擇;然後,你必須承認他是一個孩子,一個完全不成熟的個體。所以,你不僅要給他一定的決策權,尊重他的獨立發展,還要經常提醒他,因為它還很小。

因此,讓孩子有意識地約束自己,關鍵是要給他提供一定的自主權,這對於他們來說是有意義的動力。我們需要了解一個孩子真正關心的是什麼,然後我們需要找到一種方法,把這件事和你希望他擁有的行為聯繫起來,形成一種因果關係。當然,這種關係越自然、越合理越好,也是建設性的。這樣,我們就為他的自律提供了強大的動力。

如何給予孩子自主權?

1.溝通很重要

我們的孩子從幼兒園就開始接受健康飲食和均衡營養的教育。幼兒園的孩子怎麼能讓他明白?

老師使用了一種非常直觀的方法,海報。照片上有一個食物金字塔。金字塔的底部是水果和蔬菜,然後是麵包和麵條,然後是牛奶、酸奶、奶酪,最後是肉,頂部是含有大量糖、脂肪或鹽的食物和飲料。

我們也會在家裡與老師合作。我們經常談論食物的營養。高糖和高脂肪在金字塔的頂端。我們的身體不需要每天都吃這些食物。幼兒園的孩子能理解食物金字塔。如果他明白,他就會指出來。

這種方法對許多孩子很有用。多年來,他們接受了健康飲食的概念。大多數時候,他們都是自己想出來的,主動不吃垃圾零食。這是他主動選擇的結果,體現了他們的自制力。

2.將心比心,互相商量

我經常提到"心連心"這句話。要撫養一個孩子,你真的必須體貼。你是人,你的孩子也是人。你也需要你的尊重和理解。只要你了解他,與他溝通,信任他,他就能逐步提高自我管理和自我控制的能力。

在我看來,在生活中,你和你的孩子並沒有衝突,他們不是在談論,也不是在聽我,也不是無條件的服從你,而是一個相互協商、充滿活力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孩子們的自控能力會越來越好。

例如,有一次,我和我的孩子去購物。商店裡總是有攤位供我們試一試。我們試過楓果醬。兩個孩子說很好吃。我說,太甜了。我買不完這麼一個大鍋。否則,我們就買這種餅乾吧。很好吃。孩子說,這種餅乾沒有那種餅乾好吃。有時候我請他們吃飯,他們都說不用了,我會馬上滿足他們。但有時我並不馬上滿足。我不怕說楓果醬太甜了。我也可以反對買它。

簡言之,在生活中,就是這樣一種兩顆心之間來來往往的狀態。自控力形成需要從小尊重他們的意見,有時聽他們的,然後他們會尊重我,有時聽我的意見。這樣,雙方就不需要對抗了,這是非常僵硬的。

你滿足孩子合理的小願望,尊重他的想法,給他一定的自主權,讓他覺得自己經常被理解和滿足。然後,說到大原則,即使不滿意,孩子們也更容易接受。

如果大大小小的事情都不滿足,孩子們會有相反的情緒,覺得爸爸媽媽永遠不懂我。很容易看出你越關心他,你就越不聽。所以,不要忘記在任何時候尊重他們,在小事上建立良好的關係。

3.給孩子自己的選擇

孩子的發展有一定的過程,開始的時候父母提醒他,這沒有問題,但是,我們最終的目標是希望他們自己管理自己,通過他們自己做出明智的選擇。因為我們不能隨時隨地跟在孩子身邊。

孩子上二年級的時候,我發現他的午餐帳號的錢少得比其他的孩子快,這是怎麼回事?兩個人都在一個學校吃飯,都是一樣的價格。我就問孩子。他說,哦,我每天都會買一包薯片。原來薯片是另外花錢買,所以他的錢少得快。

我很認真地跟他複習了一遍食物金字塔,他也承認薯片確實不健康。我很誠懇地說,薯片偶爾吃一吃,不要緊。媽媽偶爾也會吃一點。不過,每天都吃的話就有點過分了。他說,好,我會少吃一點。

談話就進行到這裡了。他在學校,我根本就看不到,這完全取決於他自己的決定。一個月以後我問他,最近怎麼樣?有沒有天天吃薯片?他說,沒有,大概一星期才一兩次。我可以看午餐帳號的錢,他沒有騙我。

所以,他的這個自控力哪來的?當然不是幾天就練出來的。首先前面就講了好幾年健康的飲食,他自己也接受這個觀點,而且小孩子嘛,都願意自己長高高,所以需要均衡的營養。他完全理解和接受。

當然啦,面對誘惑,有時候連大人也控制不住,大人有時候也想爆吃不健康的零食。所以我理解他,我沒有一刀切,嚴厲禁止他,一點都不能吃。

學會將心比心,表示理解,給出合理的建議,這樣,孩子才願意去考慮我的建議,做出自己的決定。當他開始權衡利弊,進行選擇,這才是自控力的體現。

我是尼莫媽媽育兒師,也是4歲寶寶的媽媽,在養育和教育孩子過程中,遇到任何問題可以來問我,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有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讓我們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長!

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贊或分享給更多的人!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oyNZVG8BMH2_cNUgSlK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