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期熱播的電視劇中,《陳情令》可謂是一騎絕塵,單看騰訊的官方數據,播放量便已經達到了31.5億次。許多原著粉紛紛表示,該劇從演員選角,到劇情都極大限度的還原了原著的特色。這也讓該劇在原著粉的安利下,吸引了一大批路人粉。
與此同時,該劇憑藉跌宕起伏的故事情節,贏得了不錯的口碑,而劇中雙男主魏無羨、藍忘機的劇情線廣受好評。其中,藍忘機飾演者王一博更是成為了被大眾突然發掘出來的「寶藏男孩」。
前段時間,在《天天向上》錄製的中場休息間隙,有王一博的粉絲大喊:「王一博,媽媽愛你!」
主持人汪涵聽後,嚴肅地批評粉絲:「王一博二十多歲的人,人家有媽媽,你們才多大,用你們當他媽媽嗎?」
「你們知道媽媽是代表什麼意思嗎」
「真是不知廉恥」
此言一出,全場氣氛一度降至冰點,大張偉試圖出面緩和,也沒能成功,最終導致現場錄製過程十分尷尬。
事後再來看,其實當時雙方都有錯。作為一名節目主持人,汪涵一直給人以仁愛寬厚的形象,在節目中也曾多次強調孝順道義;作為一位父親,從他對兒子小沐沐的教育中,我們也能看出,汪涵是一個很智慧開明的家長;可作為德高望重的老前輩,汪涵可能不理解現在的粉絲用語,粉絲是粉絲,媽媽是媽媽,兩者完全搭不上邊,也不可能混為一談。
從汪涵的角度來說,選擇直接指出錯誤是無可厚非的。只不過他的言語有些偏激,都是二十多歲的小姑娘,「不知廉恥」這個詞,反而更傷人自尊。
從粉絲的角度來說,表達對偶像的喜愛大家都可以理解。可是在公共場合、眾人休息期間大聲起鬨,這本身就是不文明的行為,再加上以「媽媽」自居,違背了正常的倫理,完全沒有考慮到當事人的感受,也不能怪汪涵言辭犀利。實際上,這些「稱謂」本就是不恰當的,私下裡開開玩笑也就算了,大庭廣眾之下依然如此,很容易讓當事人下不了台。
其實,粉絲們只是企圖用這樣一種貌似「親近」的稱謂關係,來拉近自己和偶像之間的距離,給自己一個清晰的定位同時也能給自己一個喜歡他的理由。
對於這種現象,我們可以理解為:隨著粉絲對偶像喜愛的加深,更多的人不想僅限於螢幕前的追隨。之前,在年輕的粉絲群體中,曾流行這樣一句話,「你我本無緣,全靠我花錢」,並以此來尋求與偶像間更加近距離的關係。買偶像代言的東西、拍過封面的雜誌,省下來幾個月的零花錢,只為一張演唱會的門票……這種「金錢關係」實質上是毋庸置疑的,本就是花你自己的錢,買你自己開心。然而,凡事總會存在一些極端的現象,比如,跟隨明星的私人行程發展成了私生飯,人生因為追星走向了傾斜等等。
在這方面,日韓娛樂圈的風氣與國內有很大不同,尤其是韓國藝人,他們的行為是非常值得我們借鑑的。比如,韓國藝人會舉辦握手會、見面會等等,粉絲可以近距離和偶像接觸,不但可以要求偶像給你的CD上寫一段話,而且可以簽名、握手,甚至是擁抱,就好似鄰家的大哥哥一樣的親近。
歸根結底,韓國娛樂圈更偏向於「金錢關係」所營造出來的粉絲與偶像之間的關係。而偶像與粉絲之間,只是單純的字面關係,甚至可以理解成,只要你花錢,就可以為所欲為。反觀國內的娛樂圈,與之相比多了一絲「人情味」,但也正是由於這些「人情味」,造成了偶像與粉絲之間的疏離感。偶像高高在上,散發光芒,粉絲反倒成了永遠也趕不上的追隨者。正是因為這種差距感,才讓更多的人想要突破這個界限,以至於做出一些出格的事情。
很多人不理解追星,他們覺得追星是小孩子才做的事情,是不務正業。其實,他們之所以會產生這樣的偏見,主要還是受那些不良追星行為的干擾。
潘長江在參加某綜藝節目時,有一個「看圖猜人」的環節,可當蔡徐坤的粉絲得知潘長江不認識自家「愛豆」後,竟通過各種途徑罵了潘老師十多天!
事後,63歲的潘長江老師親自發文稱,「不知道發生了什麼」,「活了六十來年,如果沒記錯的話,姓蔡的,我只認識蔡明」。評論里,蔡徐坤的粉絲卻將責任推給了網絡暴力,全然沒有真心實意道歉,並且他們還讓潘長江老師拿出身為老前輩的包容,理解、諒解這種「網絡暴力」行為,儼然將他們的責任推卸的一乾二淨。
當然,評論中也不乏潘長江的支持者,「潘老師不認識很正常啊」,「我終於可以驕傲的說一句,我和潘老師一樣,不認識蔡徐坤」。
路人的想法往往都比較直觀,也是相對客觀公正的,在這類事件中,他們將追星的粉絲認定為幼稚、無腦、神經病,完全在情理之中。然而,我們不得不思考這樣一個問題,網絡暴力下,誰才是受害者?
現實情況是,粉絲行為,偶像買單,如果偶像能起到好的、正確的、正能量的帶頭作用,事情也不會發生到這種僵持的地步。
實際上,在追星過程中,大眾看到的都只是一方面,絕大部分的粉絲依舊是正能量的。偶像們也在利用他們強大的影響力,號召粉絲多做積極正能量的事情。比如,很多粉絲群體在偶像的帶領下去做公益,建立愛心基金、免費午餐、建立針對留守兒童的「童伴之家」、幫助孤寡老人、建立希望小學、捐贈無償救護車等等。因此,如果偶像是積極的、正能量的,那麼網絡暴力根本就不會發生,你們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