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戰時的義大利不是德奧盟國麼?為啥不幫忙反而加入了協約國?

2019-10-23     瘋狗的輕武

熟悉一戰那會的朋友應該知道,義大利早在1882年就與德意志帝國、奧匈帝國共同簽署了三國同盟,直到一戰開打的1914年,義大利依舊是三國同盟的一員。然而一戰開打大半年之後,義大利就反水投靠了協約國,並北上把奧匈胖揍了一頓,最後混了個戰勝國的名號。那麼問題來了,為啥義大利不幫著德奧同盟,反而甘做二五仔,而且還是在1915年這種戰局不明朗的情況下直接投靠協約國,這牆頭草的預見性是不是太強了點?咱們慢慢捋捋這個故事

這事兒還得先從19世紀說起,義大利的統一很晚,到1871年才基本形成形成現代意義上的義大利這麼大一塊。而它的地理位置決定了兩個大佬一直壓在義大利頭上,那就是法國和奧匈帝國,他們兩經常沒事兒就扇義大利幾個耳光,但大佬太猛,義大利作為一個二流國家壓根不敢得罪。

但有個事兒徹底讓義大利人炸了,1881年,法國人直接奪取了義大利人夢寐以求的突尼西亞(就是上邊地圖上寫著Tunisia的地方),對於當時沒啥海外殖民地的義大利來說,突尼西亞無論是豐富的原材料還是控制地中海航線而言都非常重要。這個事兒直接就讓義大利人哭著跑去找德國結締同盟,共同辱法。

然而那時候德國已經和奧匈簽訂同盟條約,那麼要加入肯定就得三方共同簽署。雖然義大利看奧匈也不對付,但當時他們已經和法國勢同水火,只有抱這兩歐陸一線強國的大腿才能合理辱法那種。

接下來一段時間倒還算相安無事,法國人對付義大利也只能動動嘴皮子打打貿易戰那種。但1895年,義大利人打了一場非常丟人的仗——入侵衣索比亞。當時列強們正在瓜分非洲,義大利自然也不例外,本來他們認為好歹自己是個列強(偽),揍個非洲土著沒壓力,然而仗打了快兩年,自己死了15000人,反觀埃軍才死10000人,這種KD比太難看了吧?

而且最後一場阿杜瓦決戰中,意軍還被黑叔叔們俘了4000人,這種事兒傳出去都能讓人笑死。

(下圖是被俘等待遣返的意軍)

慘敗的義大利自然是不會承認自己軍隊不行,而是把甩鍋藝術發揮到了極致。一方面指責法國人支援衣索比亞,不然自己不會輸;另一方面指責德奧不支援自己,不然自己不會輸。

但這場仗也讓義大利的經濟幾近崩潰,再也吃不消和法國玩貿易戰,因此在外交上逐漸與法國緩和,反而是與德奧產生了一定嫌隙。

到了19世紀末20世紀初,非洲是瓜分完了(就剩那個衣索比亞還獨立著),義大利就把眼光放到了巴爾幹半島,當時正值鄂圖曼土耳其衰退,那塊地方留下了一定權利真空(義大利在1912年還吊打了一次土耳其)。然而巴爾幹一直算是奧匈帝國的勢力範圍,加上他們兩本來就在亞得里亞海、阿爾巴尼亞問題上有矛盾,隨著於法國關係的緩和,讓義大利和奧匈的矛盾越來越明顯。

但義大利不和奧匈攤牌也是沒這個資本,雖然德國人還算照顧義大利,但出於政治利益,他肯定更傾向奧匈。因此直到一戰開打,義大利也只是明面保持中立,實則在觀望。然而英國人和義大利的接觸導致了反水。1915年,義大利與協約國秘密簽署了《倫敦條約》協約國方面允許戰爭勝利之後將大部分尚未統一的義大利地區交還(其中大部分是奧匈占著)

1915年5月,也就是倫敦條約簽署一個月之後,義大利向奧匈帝國宣戰。這其實也好理解,如果同盟國這塊打贏了,那麼義大利還是被奧匈壓著,以自己的作戰實力也得不到多少實質好處,而協約國如果擊敗同盟國,直接把奧匈踩死並瓜分帶來的利益更大。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ouoR_m0BMH2_cNUgIDl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