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是成龍電影卻被李連杰拍了,《我是誰》和它撞了劇情並不奇怪

2019-05-25   麥克瘋說電影

80年代末,李連杰在拍《龍在天涯》時與大導演羅維之子羅大衛結識。由於該片上映後反響平平,羅大衛便介紹李連杰進入嘉禾電影公司,並與之簽訂了2年合約。沒過多久,李連杰便憑藉與徐克合作的《黃飛鴻之壯志凌雲》在香港影壇大放光芒,隨後嘉禾又為其接連打造了續集《男兒當自強》,可此時卻鬧出了李連杰的「罷演風波」。

其實這也不能怪罪於李連杰,當時是嘉禾沒有按照合約支付他片酬,並且羅大衛和嘉禾還強迫他再續約。但由於前兩部《黃飛鴻》的空前成功,再加上李連杰的「無可替代」,於是嘉禾只能妥協,最後付清了他的所有片酬。但是李連杰在拍完《黃飛鴻3之獅王爭霸》後,便自立門戶創辦了自己的電影公司「正東」。無奈之下,該系列第四、第五集的黃飛鴻只能換成了來自黑龍江的趙文卓接替,雖然其表現正如第四名片名一樣,非常具有《王者之風》,但畢竟還是難以拯救該系列票房一路走低的頹勢。

當人們都以為李連杰徹底告別了黃飛鴻一角時,1996年,永盛電影公司又創造出機會,讓李連杰和徐克再次合作了一部《黃飛鴻之西域雄獅》。(不過徐克實為監製,導演換成了洪金寶)。然而這部電影的風格與前五部《黃飛鴻》都有著較大差異,第一,它將故事舞台從廣東,京城等地搬到了美國的舊金山。第二,黃飛鴻竟然還玩起了「失憶」。

影片將背景放到了美國,自然就促成了「武俠片」與「西部片」兩種不同電影風格的融合。儘管黃飛鴻從前幾部里的民族英雄,一下子變身成為西部片中的普世英雄,但影片傳遞出的價值觀,自始至終都是具有連續性的。而這其中,黃飛鴻失憶又是個重要的情節點。巧合的是,1998年上映的成龍作品《我是誰》中也有類似的情節,那麼它是否又借鑑了這部《西域雄獅》呢?

這一切都要從90年代中期說起。當時成龍本來要與《教父》的導演科波拉合作拍攝一部名為《西域雄獅》的電影,但卻出於某些原因而不了了之。隨後該劇本到了洪金寶手中,他和徐克商量把劇本改編成了《黃飛鴻之西域雄獅》。後來成龍也沒有放棄該本子,他將劇本的設定分解成《我是誰》和《上海正午》兩部片子,所以這也解釋了為什麼這三部片子有很類似的敘事風格和故事情節。

儘管這部《西域雄獅》劇情銜接的縝密性不如之前幾部,但影片所傳遞出來的價值觀是一以貫之的。比方說影片一開頭,倒在路邊的比利向來往的馬車求救卻得不到呼應,最終是黃飛鴻把他救下;在印第安部落,語言不通的黃飛鴻,通過行動跨越種族和語言的鴻溝,最終贏得尊重並和他們成為好朋友;寶芝林店慶被人栽贓時,黃飛鴻敢於自己承擔一切捨生取義的精神也依舊讓人觸動。

這些情節設定其實只有在東方的語境下才會發生,所以說本片是披著西部片外殼的東方武俠片並不為過。而與之相反的是,裡面的國人依然是麻木不仁,在受到洋人歧視欺負後,也仍舊是無可奈何。當黃飛鴻恢復記憶,看到華工們在賭錢,於是就加入其中,結果大傢伙就不好意思賭了,並對黃飛鴻說:你都這樣了還讓我們怎麼辦。於是黃飛鴻慷慨而談,但鏡頭一轉,華工們都聽得睡過去了。

因為在華工們的眼裡,只喜歡看黃飛鴻打拳,不喜歡聽他高談闊論。因為他們文化水平和領悟能力有限,只注重眼前之事。所以影片最後,華工們如眾星捧月般圍著新到小鎮的妓女,他們所付出的熱情,是在黃飛鴻說教時所沒有的,這也意味著黃飛鴻試圖通過說教來改變華工命運的做法徹底失敗,讓人好氣又好笑。不知,這是否又對應著當年《黃飛鴻》系列「在功夫場面上引人叫好,在主題表達上卻鮮少有人深究」的尷尬處境呢?所以我們能從這個結局裡聽出黃飛鴻,甚至是徐克在人物背後的一聲冷笑。

影片除了一開始那場驚險刺激的伏擊戲外,最讓人印象深刻的打戲莫過於影片中段,鬼腳七分別使出佛山無影腳,嚴振東的鐵布衫,和納蘭元述的布棍跟黃飛鴻對打,幫他恢復記憶的一段了。這場打戲起到了回顧與致敬前幾部《黃飛鴻》的作用,當它出現時,等於在無形之中告訴觀眾——電影版《黃飛鴻》該走向完結了。

影片的公映日期是1997年2月1日,正值香港回歸前夕,所以本片借黃飛鴻失憶後找尋自己身份,來反映當時香港人對自我身份的迷茫,以及對未來的焦慮情緒。而本片在當年斬獲票房3030萬港元,位居當年票房榜單第三名,僅次於《一個好人》、《97家有喜事》,這也為徐克版「黃飛鴻」系列電影畫上了一個圓滿且傳奇的句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