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照片里的沂水路1號,美國駐青島總領館舊址

2019-06-25     青島城市記憶

位於沂水路、平原路交界的原美國駐青總領事館舊址

沂水路是青島最早規劃的街道之一。全長只有300多米,西起總督府廣場,東到江蘇路,德國占領時期的名稱是迪特里希街,日本占領時期改名為赤羽町,1922年11月青島主權回歸中國後,這條大街被改稱為沂水路延續至今。

沂水路老照片,右側建築即為沂水路1號

這條不甚起眼的老街,短短的可以隱約看到盡頭,因建築多為德占時期所建,也是島城非常有歷史感和特色的一條街道。它的開頭之處的沂水路1號是曾經的美國領事館,而結尾處,恰是英國領事館,說它是一條「使館街」也不足為過。

今天,讓我們隨著歷史的影像,了解一下頗具神秘感的沂水路1號,原美國駐青島總領事館。

美國於1906年9月16日起在青島設立領事館,領事館原設址於漢堡街,即現在的河南路8號。1914年11月,日德戰爭期間,美國領事館奉指示撤離青島。1934年,租用沂水路1號作為辦公場所。

太平洋戰爭爆發後的1941-1945年被迫關閉,美國駐青島領事館被日本當局封閉,美國在青島及全山東的權益,由瑞士駐上海總領事派艾格爾為駐青代表。1945年12月1日,領事館重新開館。1946年9月1日,領事館升格為總領事館。

1949年1月9日,美國領事館遷入蘭山路2號,在這之前,美國駐青的領事機構一直設立在這幢建築內。總領館於1949年10月15日被新中國政府關閉,領館人員於1950年1月23日離開青島。

建於1912年的美國領事館舊址是沂水路北側最後建成的一棟德式洋房,建築師為德國設計師史密特,原是德國人保爾·弗里德里希·里希特的住宅。建築面積1108.57平方米,住宅內有臥室、陽台、餐廳、舞廳、浴室、鍋爐、車庫。解放後曾作為某幼兒園長期使用。

和早期的德式建築相比,這幢建築平面清晰,立面裝飾也趨向簡潔,保留了高大的山牆、老虎窗,開放式的明廊,去掉了觀賞價值極高了塔樓,也是沂水路上早期德式建築中沒有塔樓的兩個建築之一(另一個是沂水路14號英國領事館)。

美國駐青島領事館自1934年起遷至沂水路1號,舊址的正門現在常年關閉,整座建築的圍牆在沂水路和平原路交界處。

沂水路1號的老建築與江蘇路上的基督教堂隔街相望。

大門內樹蔭遮擋,沿階而上就是這棟建築。

詢問路人,現在也不知裡面何人居住,不過都是從庭院的後門進入,也有說現在是某單位的招待所,具體情況不得而知。


馬路旁高大的法國梧桐下,院牆外濃密的樹蔭下,如果沒有看到掛在平原路上的那塊「歷史優秀建築」掛牌,又有多少人知道,這條短短的街上,一座以不甚起眼的老建築會承載了如此厚重的歷史。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ot_r_GsBmyVoG_1Z6ARZ.html





黃島路的記憶

2020-0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