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岩松曾經在一個講壇上說過,現在我們這個社會,浮躁的時代,我們始終不肯示弱,名與利驅使著我們往前走。其實,上善若水,厚德載物,越有修養的人,越謙卑,你有多謙卑,就有多高貴。
-01-
有眼不識泰山
從前有位外地的讀書人,走到泰山山腳下,望著山腰上的石碑「泰山」二字,便大聲念道:「秦川」。
一位農夫聽到了,趕緊向他糾正說:「先生,這兒是泰山。」
讀書人回頭瞧瞧農夫,再往山頭上瞧瞧,便說:「明明寫的是秦川嘛!」
兩人互不相讓,於是打賭到附近找位老師來裁判。
老師看看農夫,又看看盛氣凌人的外地讀書人,慢條斯理地說:「是秦川!」
讀書人樂壞了,得意洋洋的拿著錢走了。
這農夫楞住了,問老師:「我雖沒讀什麼書,咱泰山人,什麼時候變成秦川人了啊?」
「老鄉!沒關係!就這二十錢,讓他一輩子不識泰山。你看是誰贏誰輸啊?」
那位讀書人因為離泰山太近,仰視「泰山」二字的時候,下面筆畫被遮住了,但是經過這曲折變化的結果,卻使人無不警醒,原來一個人氣勢太盛不夠謙虛,就會像那讀書人一樣,不明不白的被蒙蔽真理,而一輩子永遠不識泰山。
《易經》六十四卦中,每一卦都有凶有吉,唯獨第十五卦,謙卦,沒有凶,只有吉,是最好的一卦。
在《易經·謙卦》言:「謙謙君子,卑以自牧。」
「卑以自牧」就是以謙卑自守,以謙卑的姿態守住低處,大吉。謙卑就是對萬事萬物懷一顆敬畏之心,這份敬畏是源自於敬重。
「謙者,德之柄也。」因為謙虛才能執德,驕傲則必失德。謙卦教導人謙虛,唯有謙虛才能受到尊崇,而光明其德。
人的德行越高,心量也會越來越大,人也就越來越高貴。
如果處處只是看到對方缺點,那只會自找煩惱,就像那位高傲的讀書人,永遠不識泰山。
相反如果能處處容忍謙讓,只看別人身上的長處,看自己的短處,謙卑一些再謙卑一些,這樣不管做人還是做事,則都能得到別人的理解和關懷,自己更容易成功。
-02-
天地一指 萬物一馬
在老子看來,江海之所以能成為「百穀之王」,是因為它善於處在下游,從而水往低處流,最終匯流成江。
而一個人是否能在社會中相處得更得人心,就在於他是否能如江海這般甘於居下。
不要瞧不起任何人,不要瞧不起身邊的小人物,小人物也能給你很大的助益。
其實,人與人的交往,平等的對話是前提與關鍵。
有時放下所謂的優越,蹲下身子,平衡與對方交往的語境與氛圍,或許,那個最不起眼的人,可能就是你人生中最需要的人。
好的關係,一切都是平等的。
莊子言:「天地一指也,萬物一馬也。」天地萬物是一個完整的整體,就好像馬的頭、腳和毛等總和起來,才叫一匹馬。少了任何一樣東西,都不是完整的馬。
世間的人,雖然個體不同,但都是生命的一分子,就像馬身上的毫毛一樣,每一根都是平等的。
人與人之間,本質上並無區別。
任何人都不可能盡善盡美,我們沒有理由以高山仰止的目光去審視別人,也沒有資格用不屑一顧的神情去傷害別人的自尊。
尊重別人,就是尊重自己。只有學會尊重別人,才能贏得別人的尊重。
-03-
你有多謙卑,就有多高貴
佛家有云:「恭敬心是功德,恭敬一切眾生,不論對錯、親遠、窮富。」
子貢曾問孔子:貧而無諂,富而無驕,怎麼樣?
孔子說:「挺好,不過,不如貧而樂,富而好禮。」
兩千年前都明白的道理,難道我們不明白?
華人首富李嘉誠依然保持著謙遜的態度,擁有顯赫的地位卻沒有頤指氣使、不可一世,依然保持著低調、平和的心態,不論對什麼人,總是態度和善。
一次,一位內地企業家慕名前去拜見李嘉誠,向他「取經」。李嘉誠和兒子熱情地接見了他。
令他感慨的是,李嘉誠的兒子說著說著,無意識的就講起了白話,考慮到內地朋友可能聽不太懂,李嘉誠好幾次要求兒子改講普通話。
會談結束之後,李嘉誠還特意從辦公室出來,送他到電梯口。
最讓他驚嘆的是,李嘉誠不是送到即走,而是畢恭畢敬地鞠躬,直到電梯門合上。這一迎一送,這看似微不足道的兩個細節,卻彰顯了李嘉誠做人、做事的謙卑和細緻。
這種謙卑心態,發生在這樣成功的人身上,讓我們知道了成功的李嘉誠竟然保持著一顆謙卑的心;而正是這種謙卑,不僅成就了李嘉誠的事業,而且使他走向事業成功的同時,也讓他的人格走向偉大。
-04-
人有弱德之美,自從容
為獲得眾人的仰慕,很多人在清除一個又一個的障礙,用狼性思維,在與市場競爭對手的拼殺中,機關用盡,勾心鬥角,置對方於死地,強硬的展現著自己的「榮耀」。
我們都在用各自的姿態演繹人生,炫耀自己的光彩。此時如果說「不爭」,反而在眾人眼中成了懦弱無能的標誌。
然而還有一種生命,他們不求他人知曉,安安靜靜做著自己的事情,用謙卑躲開眾人的目光,用不爭完成自己的使命,用柔弱展現別樣的美麗。
《道德經》言:「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強大處下,柔弱處上。」
柔弱中堅守自己的內心,不張揚,謙卑,是宇宙中不滅的靈光。
柔弱不是逆來順受,安於現狀,而是更為蓬勃向上的力量,它體現的是一種堅忍,是一種用水一般的柔和心態應對萬事萬物,水是柔弱的,又是無堅不摧的。
用柔弱的方式應對剛強,這不是無能,而是智慧。
智慧不是知識,智慧的產生需要寧靜的內心和對人生社會的洞察。
「柔弱」者因不爭,所以能用超然的心態和廣闊的視野,看待社會與人生,這才是人生的大智慧。
發上等願,結中等緣,享下等福;擇高處立,就平處坐,向寬處行。
俗話說:「天狂必有雨,人狂必有禍」,為人處世,不能狂妄自大、目中無人,要知道,「木秀於林,風必摧之」,做人太狂,必定會得罪人,遲早惹禍上身。
風水輪流轉,世事難預料,曾經看不起的人,可能一朝得志,飛上枝頭變鳳凰;曾經嘲笑的人,可能平步青雲,得財又得勢。
所以,為人處世不能太狂妄囂張,「人無千日好,花無百日紅」,做人太狂,遲早遭殃。
水低為海,人低為王,越謙卑的人越高貴。
不要瞧不起任何人,寬容他人的短處,念著他人的好處,幫助他人的難處。
福氣,就是這樣積來的。
04
- 最好的修養,是謙卑。
狂妄自大的人,往往有一定的錢財、權力或者名聲,自以為高人一等,便目中無人、不可一世。
《曾國藩家書》中有一句話引人深思:「家敗離不得個奢字,人敗離不得個逸字,討人嫌離不得個驕字。」
驕奢淫逸,是一個家敗落的開始;狂妄傲慢,是一個人衰敗的開始。
上善若水,厚德載物,越有修養的人,越謙卑。
香港首富李嘉誠曾多次訓誡兒子:樹大招風,低調做人。
他說:「保持低調,才能避免樹大招風,才能避免成為別人進攻的靶子。如果你不過分顯示自己,就不會招惹別人的敵意,別人也就無法捕捉你的虛實。」
一次,30位大陸企業家向李嘉誠請教生意之道,李嘉誠謙恭地迎接他們,耐心地解答,有人不經意說了粵語,李嘉誠立刻糾正讓他說普通話,以免大陸朋友聽不懂。
臨別時,李嘉誠親自送他們下樓,恭恭敬敬地鞠躬,直到他們離開。
如此謙卑低下,完全不像呼風喚雨的億萬富翁。
「謙受益,滿招損」,正因為如此謙卑低調、寬厚待人,李嘉誠在生意場摸爬滾打幾十年依然財運亨通,福氣不斷。
真正成功的人,都是謙卑的,因為在他們看來,這輩子沒什麼好炫耀的,常懷感恩心、平常心、慈悲心,善待每一個人,人生路才會越走越寬。
05
- 說話越謙卑,福氣越深。
生活中我們常常會遇到一些狂妄自大的人:你過得不如他好,他看不起你,貶低你,刻薄你;你過得比他好,他散播流言蜚語,挖苦你,諷刺你。
福從口入,禍從口出,狂妄的人經常口吐惡言,如利刃一般刀刀割人心,最終傷人又傷己。
而謙卑的人經常口吐蓮花,如春風化雨一般溫暖人心,往往能交好運,人生越來越順風順水。
《東坡志林》里記載了一個故事,蘇東坡和僧人佛印是好朋友,一次,兩人一起打坐,蘇東坡突然問:「佛印,你看我打坐的樣子像什麼?」
佛印說:「像一尊佛。」
蘇東坡頗為得意,取笑佛印說:「在我看來,你打坐的樣子,就像一坨牛糞。」佛印聽完淡淡一笑,並不生氣。
回家後,蘇東坡把這件事得意地告訴蘇小妹,沒想到蘇小妹說:「佛印心裡有尊佛,所以看世間萬物都是佛;而你的心裡只有牛糞,所以看什麼都是牛糞。」
你說的話,就是你心靈的反映。
內心醜陋的人,才會說冷漠狠毒的話傷人,讓人心生寒意;
內心慈悲的人,會說溫言軟語,語氣謙卑,撫慰人、溫暖人,讓人心生美好。
惡語傷人,良言暖心,說話是造業,要想增福氣,先要學會積口德,好好說話。
06
- 謙卑的人生,最高貴。
左宗棠有一副對聯:發上等願,結中等緣,享下等福;擇高處立,就平處坐,向寬處行。
意思是:人生在世,應當懷凌雲之志,對緣分隨遇而安,享受普通人平平淡淡的福分;看問題要有長遠的目光,待人接物要謙遜溫和,凡事留有餘地。
境界越高的人,越謙卑樸實,而不是盛氣凌人,傲慢無禮。
因為他們懂得人外有人,天外有天。
北京大學流傳著一件趣事,開學的時候,一名新入學的農村學生扛著一大袋行李四處跑,實在累得不行,突然看到一位老人,他以為是保安,便請求老人幫他看行李,他去辦入學手續。
半天后,學生辦完手續回來,老人居然還在原地,頭頂著烈日,幫他看行李。
後來學生才知道,那位衣著樸素、謙卑有禮,幫他看行李的「保安」,是大名鼎鼎的國學大師季羨林。
季羨林的確謙卑樸素得不像光芒萬丈的大師,一套中山裝,一穿就是幾十年,他謝絕所有人人稱羨的名譽,只願踏踏實實做學問,過普普通通的生活。
他曾多次請辭「國學大師」、「學界泰斗」、「國寶」這三頂桂冠,他說:「三頂桂冠一摘,還了我一個自有在身。身上的泡沫洗掉了,露出了真面目,皆大歡喜。」
曾國藩說:「謙卑含容是貴相」,越高貴的人,越謙卑樸素,虛懷若谷,因為他們明白:
天地玄黃,宇宙洪荒,人在廣漠的時空中,實在渺小如蜉蝣,只有謙卑地低下頭,不斷修行,才能抵達至善至美的境界。
人生一世,誰也不用捧高誰,踩低誰。
世事如棋,變幻莫測,光芒萬丈的人,也許轉眼就一身銹;身陷低谷的人,說不定哪天就登上巔峰,風光無限。
所以,無論貧富貴賤,誰也不用看不起誰,保持一顆謙卑的心,與人為善,即是給自己積福